赵珍豪在中学当过八年的科学教师,开设过多门生物课程,他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教科书中的基因概念。于是他萌发了创作以基因为主题的科普作品的想法。 《漫画基因》用充满故事性的笔法,用幽默的漫画形式,让历 重磅的几十位科学家相遇。他们性格各异,或古怪、或严肃、或搞笑,有的保守悲观,有的乐观激进……不过,他们对自然的真相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天才漫画科学作家的笔下,他们将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本书将隐匿于自然背后的真相,以及艰辛的基因探索之旅完整呈现,让深奥难解的知识变得简单且充满乐趣。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进化论的奠基人,是伟大的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的《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他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在当时令人震惊并引起争议,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生命科学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作者约翰·范维尔利用25年的研究详细地揭示了这位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巨匠的生活。从达尔文的孩提时代到人生的 几年,从小猎犬号之旅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传奇研究,从他的婚姻到日常生活和起居,从私人信件、手写笔记、个人日记到伟大著作的出版,这本书通过文字与珍稀图片,让我们纵览这位不可思议的科学家的一生。
旧中国屡遭殖民主义列强的侵略, 积贫积弱,民族病态丛生,国人身体健康状况堪忧,被冠之以“东亚病夫”的帽子。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医疗事业,迅速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历史进步和发展。本书立足于新中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力图对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历史演进作一研究,从中揭示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变迁的历史逻辑,希望为当下推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在常规的雕塑学习过程中,通常强调实践,而不是如何建立形体。本书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前期的形体构建 重要,每次他在制作新的雕塑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仅是布置好骨架和边缘,还要在纸上画一个小草图,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分析形体。他所画的草稿涵盖有关形体解析的内容,以及大量解剖学知识,不仅仅是雕塑家,而是一个艺术家需要掌握的 专业知识。作者把二十多年的学习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希望能 多的艺术家、绘画爱好者提供帮助。
《尸变图鉴:自然环境下的尸体变化》一书,由 2 具实验持续观察到的死后尸体变化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实时拍照图片,以及 25 个案例现场出现的尸体变化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图片组成。共有彩色图片 600 多张,每张图下均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和死后经过时间,体现出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尸体变化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尸体软组织的分解速度与有无尸食性蝇类幼虫孳生的关系。 本图鉴反映了中国法医学对死后尸体变化的研究状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为公安 门的法医工作者和各级院校的法医教师等技术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推测晚期尸体死后经过时间的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的病证理论是该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的影响了中医学的理论发展。本书以《内经》所涉及到的病证为研究对象,详论疾病本质,联系现代临床,精选古今名方,尝试把《内经》病证的理法和后世的方药进行精准对接,以期为读者理解中医传统思维提供帮助。
李载平是 的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基因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 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生物工程》 (Biotechnology in China)一书,专门写到李载平之于中国生物工程的不可或缺:“在西方,众所周知,李载平是把分子生物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他还促进了 合作……” 本传记从传主入学 上海生化所、开始科研生涯切入,写他在动荡岁月中坚持科研、改革开放初期出国考察世界 科技、开创中国分子遗传事业、引进外国专家帮助中国发展、培养年轻科研人员,兼及其社会活动、人生观价值观和特别的原生家庭、家庭生活等等,反映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信念和奉献。
本书是《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一书的姊妹篇,是一部较大型的科普作品,又是一部带有较强学术色彩的、有关辽宁古生物的知识读物。作者们凭借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不仅深入浅出地带读者走进辽宁30亿年来奇妙的古生物世界、领略辽宁古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以崭新的科学视角展现了我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事业的新发展及向“国际化”方向办馆的一些新理念。广大读者不仅将从本书中得到地质古生物知识的熏陶,而且可能会在建设博物馆工作思路等方面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本书内容共分12章,包括概述、吞咽障碍临床评估、吞咽造影检查、喉内窥镜吞咽检查、咽腔测压检查、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评估方法、不同吞咽功能评价方法应用原则、吞咽障碍患者呼吸和咳嗽功能的评估、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评估、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