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近70种,其中较常见的约30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群、家畜和野生动物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传染。近年来,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在发达国家中,人们的生活环境高度城市化,生活水平较高,人类自身固有的寄生虫病有所减少,但伴侣动物和玩赏动物数量却大有增加,增加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感染机会。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生活水平较低,卫生条件较差,人类与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及病原媒介的接触机会较多,因而感染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仍较普遍。因此,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仍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饱受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危害。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
羊海涛和陆伟等主编的《社区结核病防治指南》共7章,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承担的各项具体任务出发,扼要地介绍了结核病的病原学、诊断、治疗、管理、流行病学、防治策略和措施、耐药结核病的流行与控制等基本知识,最后重点阐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结核病防治中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社区结核病防治指南》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并对近年来结核病的新进展、工作新要求作了简单介绍,可有效地帮助社区医生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提高服务水平,也可供有关综合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3篇16章。在绪论中介绍了消毒与病媒防制的用途、任务、现况、进展、以及现场防治运用的管理。篇主要介绍了消毒的概念;常见微生物的特性;消毒的方法、应用;消毒效果的监测、评价方法与管理。第二篇主要介绍了病媒昆虫的防制:包括病媒昆虫的危害;常见媒介昆虫的鉴别及生态习性、控制方法、杀灭效果评价方法和防制管理。第三篇主要介绍了鼠类的防制:包括鼠类的特征;常见鼠类鉴别与生态习性、防制技术;灭鼠药的安全使用与中毒诊断救治;灭鼠常用方法。 本书由多年从事消毒有害生物防制工作的专家、教授编写,内容新颖、实用,是高等医药院校师生选修教材,也是各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有害生物防制公司等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读本。
青少年是危害的主要群体。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累计报告HIV/AIDS约70万人,其中20—39岁的HIV感染者占报告总数的70%;而在云南省的同期累计报告HIV/AIDS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超过了80%,因而青少年防治的形势十分严峻。 与校内青少年相比,校外青少年受自身生存经济压力大、受教育机会少、社区组织约束力弱、性好奇和性冲动强烈、自主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预防等健康知识贫乏等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更易出现感染的高危行为,因而校外青少年是青少年群体中受侵袭的重点对象。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青少年预防工作对校外青少年的特点及易感染渠道和原因等掌握不足,预防方法不多,成效不显著。为加强校外青少年预防工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2001年起选择云南等省通过项目资助等形式致力于此项工作的探索工作。云南警官学院项目组自2004年开始
按照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要求,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编写了《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本书包括呼吸系统结核病,肺外结核病,结核病和相关疾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结核病的化学治疗,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呼吸系统结核病的外科治疗,结核病的预防和肺结核病常见急重症的诊疗共九章,计十余万字。在各章节中详细叙述了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方案,重点介绍了抗结核药物品种和剂型,结核病化疗的基本原则,结核病的化疗对象,结核病化疗方案,药物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和处理原则,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和呼吸系统结核病的外科治疗,以及肺结核常见急重症的诊疗,并简要提出了结核病预防的重点措施。本指南可供结核病专业机构的临床、防治人员及综合医院专业人员使用。
生病时,很迷茫不知道要去医院的哪个科;看病时,稀里糊涂做了一堆检查;体检时,被医生的一句“需要做手术”吓得心惊肉跳--这些经历你可曾有过? 本书就是为这样的你准备的。 本书根据现阶段美国医师学会发表的方案,以通俗易懂、附带说明的形式详细阐述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100种过度医疗,为患者理智就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让我们能够根据病情正确区分真正该接受的治疗和坚决不该接受的过度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治疗给身体和经济带来的双重伤害。本书介绍的100种过度医疗中不仅包含了癌症等重大病症的信息,还包含了日常健康检查、普通病症中的常见病等。 为自己、为家人,在进医院前要看看本书!
本书传承了《流行病学进展》系列丛书的理念与风格,着重介绍近年来外公共卫生领域和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中热点或重点问题的研究进展,特别对传染病流行学的研究进展加以重点介绍。与《流行病学进展》(1~10)卷相比,本书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系统介绍了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 2.系统介绍了、结核病等流行情况严重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进展,同时,介绍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株消灭后的流行病学问题,为新时期传染病的控制提供策略依据。 3.对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中的方法与技术问题,如传染病监测整合策略、地理信息系统在传染病监测中的应用、现场流行病学以及医院感染等方面的问题也作了详细的介绍。 4.对慢性非传染,如心血管疾病、儿童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以及精神
本书在重点突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卫生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侧重介绍临床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实践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本书主要供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使用,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教师和科研人员也有的参考价值。
《实用预防接种手册》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专家组织编写,目前为部针对预防接种工作,内容较全面、规范、实用的参考图书和工具手册,目的在于规范预防接种全过程,确保此项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安全开展。 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6章。上篇主要介绍了预防接种实施过程的规范运作及相关知识。从历史沿革,基础知识,接种的冷链、疫苗,接种资料和信息化管理到相关法律,健康教育与心理,督导、考核和媒体应对以及相关疾病和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理等都一一作了介绍和说明。下篇则尽可能从每种疫苗的名称、种类、研发简史,储存与有效期,规格、剂量和用法,接种对象与免疫程序,禁忌证与接种反应,使用注意事项,可预防的疾病及免疫效果等方面介绍了57种生物制品,其中细菌类疫苗20种,病毒类21种,其他
DavidA.Warrell编著的《牛津传染病学(第4版)(精)》原版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汇集了国际上知名专家。该书将有关传染病的发病机理、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隔离措施、治疗方案、预防手段、管理策略等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对传染科医生极具临床指导意义。
本书以解析乙肝病毒携带为主线,以全新的视角详略得当地阐述了对乙肝病毒携带的认知、诊治、用药、预防等。 简明的医学知识,引导读者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乙肝病毒携带,消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乙肝病毒的恐惧。 深入剖析乙肝病毒携带诊治过程中常遇到的难题、鲜为人知的用药效果、不同治疗阶段的治疗方法、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可能出现的不同治疗结果。 告知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必要的检查项目、检查的意义和目的、检查时间等。 书中展示的典型病例和成功病例,汇集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成果,其独到的诊治见解和观点,可供读者借鉴。 本书结尾汇集的50个问答简明扼要地诠释了临床中患者常见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之一是以社区人群作为对象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它的许多工作诸如描述社区居民疾病的分布、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探讨疾病病因,进行社区诊断及社区居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都需要借助于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本书适合从事社区流行病学人员阅读。
为农民朋友编写避险防灾科普读本的念头已持续了两年,始于一份台风意外伤害的调查报告一台风的伤害高峰在台风前而不是台风时——虽然很简单的调查结果,但却让许多人都诧异。群众中还有多少应急观点、应急措施是错误的,但却又是在广为传播、实施的呢?避险防灾的技术有别于高血压等慢的预防,瞬时性、严重性、突变性,都要求应急应当果断、正确。而向农民朋友传播避险防灾知识的念头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更是强烈到了极点——必须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危险、防范危险!在灾难与意外面前,假如你懂得一些自救、互救的知识,也许危险就会擦肩而过……本读本延续了同一系列的问答形式,短短100问要写尽农民朋友常遭遇的意外伤害与灾难问题总是觉得太少了,突出了交通伤、溺水、烧烫伤、气管异物等常见意外伤害及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重
本书介绍了及其相关疾病的诊疗常规,主要包括:的抗病毒治疗,以及对合并其他疾病(HBV、HCv、血友病甲、分枝杆菌感染)、相关机会性感染及系统(疱疹病毒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真菌感染、弓形虫脑病、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相关性痴呆综合征、相关肾病)、相关性肿瘤(淋巴瘤、卡波西肉瘤)、与HAART相关的严重反应(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糖尿病与胰腺炎等)、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恐惧症等的详细诊疗规范。 本书作者长期工作在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线,积累了较多的病例与防治经验,内容,实用性强,可供传染病学专业的临床医生,及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阅读参考。另外,也可作为防治专项培训教材用。
本《手册》共三篇二十三章。篇常见感染,如朊毒体病、病毒、立克次体病、细菌、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感染、蠕虫感染;第二篇医院感染,如医院感染的特点与诊断、监测、预防与控制,常见医院感染病原学及其特征,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第三篇感染的常用诊疗技术,如基本诊断技术操作、常规实验室检测技术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病原学诊断技术、医学影像学(超声、放射)在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肾上腺糖皮质和血液净化治疗在感染中的应用,清洗、消毒与灭毒,预防接种。书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 本《手册》可供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师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