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外科、妇产科及眼科、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科的疾病均可出现血液病学问题,血液内科疾病也可首先表现为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将院内外会诊及专科病房查房中常遇到的相关问题归纳为提纲,组织各大医院血液内科同行编写了本书,供各科总住院、血液内科医师及其他专科医师和医学生参考。本书共分两部分,篇为科间血液病会诊,第二篇为血液病会诊。编写本书的初衷力求资料新颖,贴近临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本书梳理和总结了目前各类血栓性栓塞疾病在进行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时的临床经验,由独立成文的三十一章组成,其主要内容涉及凝血与出血的机制,实验室诊断与检测,常用抗凝血、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血栓形成及其事件的病因、病理、检测和治疗等;并且以详细阐述血栓性栓塞疾病的抗凝血、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的综合运用与效果为重点;其次还详细介绍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尿激酶和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临床应用的实际经验。
本书图文并茂,普及腹泻的相关知识,尤其对慢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合理诊治进行重点探讨。引导患者和医生重视肠道菌群失调,合理用药。
本书荣获英国医师学会(BMA)医学图书年度评比优选推荐奖。 详细介绍了平衡系统的基础解剖与功能概要、眩晕和头晕的症状及检查,以及单发性持续性眩晕、复发性眩晕和头晕、位置性眩晕、慢性头晕与平衡障碍、老年人的头晕/眩晕、平衡障碍和跌倒、眩晕和头晕患者的治疗等内容,它以独特的构思、清晰的梳理、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临床难点简明化,便于读者入门或在工作中快速查阅。随书附有原版光盘,提供了直观的检查手法和鉴别方法。 随书提供文献资料,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
临床思维能力是每一名内科医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也是医学生内科学实习阶段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国内的医学教材多从疾病人手,而从症状人手、采用循序渐进(stepbystep)的病例分析方法、直接辅导医学生内科临床思维能力养成的教材并不多见。我们以培养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在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编写过程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单渊东等老教授的支持和指导。 本书参考国外相关医学教材的写作方式,结合国内病例特点,部分采用了真实的病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以症状为导向进行了大量的疾病鉴别诊断,对培养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非常有益;书中概要介绍了涉及呼吸、循环、消化、肾脏、血液、神经等各系统共150余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
《心血管病及并发症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精)》全面阐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手段。本书面向临床,内容丰富,治疗方式多样化,角度新颖并与前言科技接轨,具有高度实用性和有效性。
《西医内科学基础》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1983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普通课、西医课教材编审会议,成立首届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普通课、西医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十七个学科编审小组,根据卫生部1982年10月颁发的中医、针灸、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对各科教学大纲作了修订,并组织编写本套教材。 中医学院的普通课和西医课教材主要是为培养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本套教材是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学科的要求,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各编审小组制定了编写提纲,在总结二十多年来中医学院普通课、西医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在编写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从高等中医教育的实际出发,既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贯彻“少而精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基础篇)补充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分子机制、糖尿病肾病表观遗传学和发育异常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三部分内容;中篇(临床篇)增加了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糖尿病肾病的营养治疗与生活调理、名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医案选介等内容,更新了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以及中西医治疗方案;下篇(展望篇)纳入了糖尿病肾病临床代谢组学、动物模型研究和新药研究的近期新进展。本书力求在中医方面继承和发扬辨证论治的精髓,在西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力求“源于中医,高于中医,源于西医,高于西医”,吸取中西医双方的精髓,更好地造福于广大DN患者。
心血管药物种类繁多,不同心血管医师诊疗水平存在差距,心力衰竭患者诊疗管理过程存在比例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本书在参考外相关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对心力衰竭的规范化合理用药加以说明,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决策,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正确规范的治疗,降低患者死亡,提高生活质量。相信《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的修订与出版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联体建设,提高心血管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实现中国心血管事件下降拐点的早日到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内容是各位编者在查阅既往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内容上进一步研究的结果。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抑郁模型的制作;研究NMDA受体、Sigma 1受体、凋亡受体、Ito等在心肌梗死后抑郁模型中的变化;结合影像学、电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而观察心脏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应用经典抗抑郁药及传统中药进行干预,观察其在动物模型中的作用;观察药物及生物分子变化引起的大鼠行为学及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进而阐明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具体分子机制。 本书可供广大心内科医师、从事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相关研究的学者参考使用。
本书反映当今学术和专业发展水平,充实新内容,淘汰旧知识,删繁就简,突出主题。尤其对心血管领域中循证医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和相关专题专家组所形成的近期新共识或指南性建议进行重点增补介绍。根据多数相关专著编写传统和读者查阅习惯,对原来版本内容的前后顺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部分。在保持靠前、2版特色的基础上,使其更具科学性、优选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