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的书籍。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瓣膜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诊断、传统治疗及介入治疗新技术等方面。其中,对介入治疗介绍最为详细,从适应症、病人筛选、手术器械、技术原理、操作要点、并发症处理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本书共八章节,章至第六章对各种介入治疗技术进行介绍,章介绍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术,是目前心脏瓣膜介入治疗领域里最热门的新技术,故为本书阐述的重点。第二章介绍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并对非MitraClip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技术也进行介绍。第三章介绍心脏瓣周漏的介入封堵技术。第四章介绍发展相对不成熟的经导管肺动脉瓣、三尖瓣置换技术。第五章、第六章对两个传统的介入技术即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做简要介绍。
《心心相印——12位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心路历程》作者布鲁斯·强生是一名心脏病患者,他想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关于这一疾病的医学知识,已有很多的论述,但是在心脏病发作、心血管疾病与人类情感的关系这一方面,却很少有人关注。是什么诱发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突发的医学术语)并不是真正重要的。它是一个“杀手”,对于人类来说机会均等。它袭击的对象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还是名望高低。逝者已斯,据大多数的记录,迈克·杰克逊和其他死于突发心脏病的人如果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一些重要的改变,本可以得救的。这正是如今全国心脏科医生们所呼吁的。《心心相印——12位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心路历程》的作者采访了几十个患者,他希望能找到代表美国不同群体的心脏病幸存者。他找到了这样的人,有些则是听说了作者的这个项目后主动找来的
近年来,在脑梗死的治疗领域已有很大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危险因素的不断被发现和努力控制;早期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及介入技术;脑保护剂的应用;恢复期的神经康复等等。然后应该看到,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已发现了不少危险因素,但仍有30%的病人原因不能确定;早期溶栓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真正开展该项工作的医院和真能从该项治疗中受益的病人却不多,神经康复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真正系统、规范地将其应用到脑梗死的治疗中去尚需时日。 本书综合了当今脑梗死基础和临床的大量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验研究和临床经验,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对于涉及脑梗死治疗的一些主要关键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作者自己的临床见解。全书言简意赅,令人耳目一新,是一本内容新颖、实用性很强的脑梗死临床参考用
编者的一个重要责任是确定所要编写书的内容范围。为达到这一目的,我曾审慎地采用一个概括面广的方法——以本书的副标题“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来表达。我相信现代的学家首先要有广泛的内科医师的基础,其次应该是熟练的技术专家,这样才能地为他们的病人服务。学家必须是现有的强有力的新人诊断和治疗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它们的奴隶。他们也必须认识到可能会对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异常也会对循环系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学家亦应该成为全科医师、外科医师和其他专科医师的顾问。有关肺栓塞一章和第五篇(和其他器官系统疾病)揭示了学和医学其他分支之间的重要的相互作用。Antman编写的关于心心脏手术病人的内科处理一章,对于学家和内科学家了解他们在这方面不断增长的责任将会有所帮助。由Goldman编写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撰写而成的;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基础、介入治疗基本技术和规范操作方法及具体技巧要领、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和特殊病变类型的介入治疗策略、并发症及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介入治疗相关诊疗技术等;章后给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有助于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各章节中附有相关的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或引入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使读者能够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 全书分为七篇四十章,内容系统、全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供心血管专业临床医生阅渎。本书可作为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但尚缺乏临床经验的医生的实用教材和工作指南,对未从事该领域诊疗工作的
本书是一部血管的临床实践指南,以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生物学分类为基础,用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描述了诊断和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进展和临床经验,详细讲述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具体介绍了各种非侵入性、侵入性的诊断方法,以及药物、激光、硬化、介入和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深入评价了这些诊疗方法的实用价值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片精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合介入治疗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影像诊断科、口腔颌面外科、骨科、皮肤科及相关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