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全国专家集体编写的性技术操作规范。全书分12章,系统介绍了神经外科基础技术操作、开颅术以及颅脑损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椎管内疾病、先天、颅内感染和寄生虫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周围神经外科疾病、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操作方法及程序、注意事项、手术后并发症。本书内容科学、技术实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规范神经外科技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供神经外科专业人员和医疗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显微神经外科学1》及其随后的几卷是团队合作的杰出成果。该团队不仅包括我自己和苏黎世大学医院的工作人员,还包括过去16年中世界各地来我科做访问学者的不计其数的同仁们。16年里,我们做的开颅术全都用的是显微外科技术。从蝶骨翼钻孔到硬脑膜缝合的手术全过程都由电视监视系统转播,使其他同事得以密切观察每一操作步骤。术中、术后和重看录像带时,我们经常讨论解剖学、临床问题和技巧问题,启发了思路,引出了研究课题并产生许多创新思想。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从事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多种脑血管病,包括颅脑肿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卒中和急性脑梗死、颈部和颅内动脉狭窄等的介入血管内治疗的基本理论、临床特点、技术操作和并发症处理原则。每个病种都附有典型病例的图片介绍。同时,作者对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神经介入放射的临床评定等也进行了详细表述。本书理论精辟,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全面反映了目前外先进的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介入医学专著。可供各级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介入医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从事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多种脑血管病,包括颅脑肿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卒中和急性脑梗死、颈部和颅内动脉狭窄等的介入血管内治疗的基本理论、临床特点、技术操作和并发症处理原则。每个病种都附有典型病例的图片介绍。同时,作者对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神经介入放射的临床评定等也进行了详细表述。本书理论精辟,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全面反映了目前外先进的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介入医学专著。可供各级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介入医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随着一些神经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向前发展,《神经外科手册(第8版)》在第7版的基础上,再次增添了部分新内容,全书的结构也作了较大调整,共分为23个部分,从神经外科学基础到神经外科疾病,编排更为合理。 本书立足于临床实践,涵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及罕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及预后,配以大量图表辅助理解,参阅了大量文献,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实用性强,是医务人员理想的工具书。
因多种原因,本书的出版延迟了4年,因此在1979年8月1日到1983年12月31日期间,又增加了355例病例。这部新增加的病例加入本书,正好与以前的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条件统一为手术医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0章就是这第二部分病例统计的补遗篇。 不论神经外科护理、麻醉方法是否有改进,单是手术医生本人在处理破裂动脉瘤的经验上,后一组病例显示出手术结果的明显改善。关于手术经验,我个人认为,在开始手术的一二百例病人中,经验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结果也随之改善。但在200例病人的经验这后,娴熟的技术并不能再明显地减少死残率。此时更重要的是,手术的经验越多,对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则越好。 本卷的1-9章是1967年1012例动脉瘤的全面分析。章是总论,第2-5章是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手术结果,第6和第7章分别是巨大和多发性动脉瘤,第8章是非手术治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简明神经病学(第2版)》,它从神经内科的常见症候学入手,按解剖层次逐步深入,综合了作者高旭光本人这些年编译和编著所有书籍的精华,内容务求符合临床实用,文字力争简洁明了。本书的最后一章还列举了5个病例,主要目的是阐述神经内科疾病的一些诊断方法和经验教训。临床经验需要在跌宕起伏的碰撞中不断的积累,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
林井副主编的《腰骶变HRCT重建同层显示图谱》重点阐述高分辨CT(HRCT)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在腰骶神经疾病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在对腰骶神经重建同层显示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各相关疾病的诊断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腰骶神经疾病的HRCT和相关诊断要点进行了论述。多数病例先展示腰骶变处常规横断面HRCT或常规三维重建断面图像,随后用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图像对照,显示该处神经在整体形态学下的异常表现。通过对比,凸显重建同层显示技术整体显示正常神经和病变神经的独特优势。《腰骶变HRCT重建同层显示图谱》适合医学影像科、疼痛科、康复理疗科、骨科、神经内外科、神经显微外科等学科的医师、医学生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
因多种原因,本书的出版延迟了4年,因此在1979年8月1日到1983年12月31日期间,又增加了355例病例。这部新增加的病例加入本书,正好与以前的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条件统一为手术医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0章就是这第二部分病例统计的补遗篇。 不论神经外科护理、麻醉方法是否有改进,单是手术医生本人在处理破裂动脉瘤的经验上,后一组病例显示出手术结果的明显改善。关于手术经验,我个人认为,在开始手术的一二百例病人中,经验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结果也随之改善。但在200例病人的经验这后,娴熟的技术并不能再明显地减少死残率。此时更重要的是,手术的经验越多,对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则越好。 本卷的1-9章是1967年1012例动脉瘤的全面分析。章是总论,第2-5章是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手术结果,第6和第7章分别是巨大和多发性动脉瘤,第8章是非手术治
余新光主编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共10章。 —4章介绍了颅颈交界区胚胎发育、解剖、运动学和 生物力学特征及颅颈交界区畸形概论。第5—10章重 点对经口或鼻前方入路减压术、颅颈交界区内固定技 术、寰枢椎旋转脱位固定的治疗、颅底凹陷及寰枢椎 脱位的治疗策略、Chiari畸形及脊髓空洞症、术中CT 与导航系统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讲 解。本书可供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 相关科室医师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