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病例,以神经外科临床需要为内容取舍标准,对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知识点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突出神经外科查房实践中的重点知识和逻辑思维,但又不仅是临床查房工作的简单再现,还广泛涉及神经外科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图文并茂,设置问题目录便于读者查阅。适合初上临床的轮转医师、临床型研究生、见习/实习医学生,也适合神经外科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的第1版由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外周神经损伤及对应的体格检查方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在第2版中,作者继续专注于介绍外周神经损伤及对应的体格检查方法,并对知识点进行了细化,同时增加了很多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外周神经病变的位置和查体方法。本书适合本领域内专业人士阅读,同时也适合其他相关学科的住院医生和医学生学习使用。
本书以时间为序,从1986年 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 诞生开始,以分析解读项目组每一篇重要文章的形式,加上一些未发表的标书、自述和NEJM编辑与审稿人的问题及相应回复等,一环环地将这30年的研究连接起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 有时中规中矩,有时剑走偏锋 的激荡过程,感叹于 无心插柳柳成荫 内在的必然。本书能够让读者系统了解这30年 手脑结合 ,完成行之有效的临床转化之路的思路和细节,对手外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医生和研究生,以及将来有志于从事医学、神经科学相关工作的学生都有较大帮助。
为了及时向国内临床医师提供国内外最权威颅脑创伤治疗规范和新进展,江基尧教授再次组织国内颅脑创伤专家,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采纳国内外颅脑创伤救治方面的主流观点及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增加了颅脑创伤患者多模态脑检测技术、脑血管损伤治疗、硬膜下积液处理和脑康复等章节,列举了当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临床研究的主要观点和重要循证医学证据。所列研究证据数据客观详细,资料来源清楚,论点科学公正,方法具体实用,期望对我国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在临床救治颅脑创伤患者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使颅脑创伤患者尽可能得到规范和精准的治疗和护理,并逐步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三叉神经痛是社区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卢振和主编的这本《三叉神经痛》重点介绍了三叉神经痛的各种治疗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实际指导意义大,操作性强,适合基层全科医师和患者阅读参考。
本书面向21世纪智能控制学科前沿,以微机模拟智能实现智能控制为主线,从智能控制论的高度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的理论、方法、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突出反映了该领域作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外的研究成果及其大量应用实例。全书共四篇。一、智能控制的新学科基础:思维科学,智能模拟,模糊逻辑,粗糙集合,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人工生命,混饨理论及可抗集合;二、智能控制的知识工程和信息科学基础;三、智能控制理论与系统设计:多级送阶智能控制,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控制,仿人智能控制,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控制,多模变结构智能控制,学习控制,混饨控制及可拓控制;四、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运动工具、机器人及家电产品中20个内容翔实、新颖的应用实例。本书涉及多个
本书重点介绍了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相关知识,包括外科治疗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靶点的选择原则与定位方法,详述了微电极引导下的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的毁损术和刺激术,并以专门章节探讨了现代立体定向技术、微电极记录技术、射频毁损术、脑深部刺激术、神经组织移植术和基因治疗。本书同时还介绍了帕金森病的神经解剖与神经病理生理等知识,综述了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与评分、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内科治疗方法,介绍了当前帕金森病研究的进展,以及临床护理和日常生活指导。全书共分二十三章,配有200余幅精美插图。 本书编写注重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适合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神经电生理医生和技师及广大患者参阅。
因多种原因,本书的出版延迟了4年,因此在1979年8月1日到1983年12月31日期间,又增加了355例病例。这部新增加的病例加入本书,正好与以前的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条件统一为手术医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0章就是这第二部分病例统计的补遗篇。 不论神经外科护理、麻醉方法是否有改进,单是手术医生本人在处理破裂动脉瘤的经验上,后一组病例显示出手术结果的明显改善。关于手术经验,我个人认为,在开始手术的一二百例病人中,经验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结果也随之改善。但在200例病人的经验这后,娴熟的技术并不能再明显地减少死残率。此时更重要的是,手术的经验越多,对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则越好。 本卷的1-9章是1967年1012例动脉瘤的全面分析。章是总论,第2-5章是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手术结果,第6和第7章分别是巨大和多发性动脉瘤,第8章是非手术治
本书阐述了当代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及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在总论部分,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技术概况及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现状,重点论述了神经导航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设备研制、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状况,以及手术机器人的历史、现状和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实例。在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各类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包括当代影像技术、术前脑功能成像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导航技术、神经导航的术中影像更新,以及术中MRl、DTl和PET等影像技术的手术指导作用;对神经导航在各类颅脑肿瘤切除、脑血管病手术、颅内金属异物摘除、工力能神经外科手术、脊柱神经外科手术、癫痫外科手术的应用及相关的护理技术,均提供了一些不同风格的临床病例,进行经验总结并分析教训;有关术中神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简明神经病学(第2版)》,它从神经内科的常见症候学入手,按解剖层次逐步深入,综合了作者高旭光本人这些年编译和编著所有书籍的精华,内容务求符合临床实用,文字力争简洁明了。本书的最后一章还列举了5个病例,主要目的是阐述神经内科疾病的一些诊断方法和经验教训。临床经验需要在跌宕起伏的碰撞中不断的积累,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
本书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以及安徽、北京、广州、武汉等单位的90余位长期从事功能神经外科临床和相关学科工作的专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外文献,分为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癫痫外科、运动障碍、精神外科、中枢神经组织细胞脑内移植,以及立体定向外科、功能重建与康复及其他6篇91章编写而成。内容涉及神经解剖、生理、病理、影像学、神经内外科临床及神经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组织修复重建外科等前沿学科知识,力图较全面反映现代功能神经外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向,可作为各相关临床学科医师、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进修生及医学生的专业书籍和参考读物。
胡志强主编的《实用神经内镜技术与临床应用( 精)》分十章主要介绍了内镜在神经外科治疗颅内血肿,动脉瘤,颅内肿瘤,微血管减压术,脑囊虫病,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膜瘤及复杂脑积水等疾病中的应用。每节内容大约包括概述、手术入路与相关解剖、内镜手术技术、典型病例及手术体会等几部分构成。
林井副主编的《腰骶变HRCT重建同层显示图谱》重点阐述高分辨CT(HRCT)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在腰骶神经疾病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在对腰骶神经重建同层显示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各相关疾病的诊断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腰骶神经疾病的HRCT和相关诊断要点进行了论述。多数病例先展示腰骶变处常规横断面HRCT或常规三维重建断面图像,随后用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图像对照,显示该处神经在整体形态学下的异常表现。通过对比,凸显重建同层显示技术整体显示正常神经和病变神经的独特优势。《腰骶变HRCT重建同层显示图谱》适合医学影像科、疼痛科、康复理疗科、骨科、神经内外科、神经显微外科等学科的医师、医学生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
因多种原因,本书的出版延迟了4年,因此在1979年8月1日到1983年12月31日期间,又增加了355例病例。这部新增加的病例加入本书,正好与以前的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条件统一为手术医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0章就是这第二部分病例统计的补遗篇。 不论神经外科护理、麻醉方法是否有改进,单是手术医生本人在处理破裂动脉瘤的经验上,后一组病例显示出手术结果的明显改善。关于手术经验,我个人认为,在开始手术的一二百例病人中,经验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结果也随之改善。但在200例病人的经验这后,娴熟的技术并不能再明显地减少死残率。此时更重要的是,手术的经验越多,对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则越好。 本卷的1-9章是1967年1012例动脉瘤的全面分析。章是总论,第2-5章是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手术结果,第6和第7章分别是巨大和多发性动脉瘤,第8章是非手术治
在苏黎世,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血管畸形始于1967年1月。在此后的20年间,共手术治疗了41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和7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人。另有86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从我科出院而未行手术治疗;其中40例动静脉畸形是可切除的,但病人拒绝手术;另有24例因有损伤神经功能的风险当时未予手术,晚些时候才手术切除;还有22例(22/500=4.4%)是无法切除的动静脉畸形。 本卷(IIIA和IIIB)通过总结分析这414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及86例未手术治疗的经验,讨论显微外科技术诞生前后对这类难治性病变的治疗情况以及目前尚存的问题。其他类型可手术的颅内血管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22例)和静脉血管瘤(5例A),也做了简要的介绍。脑膜、脊膜、脊髓的动静脉畸形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和手术治疗不在本书中讨论,将另有专著介绍。 第IIIA卷的内容: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