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又称扩大内镜,主要用于消化道微小病变的诊断,使内镜诊断更加准确。本书是作者倾其一生心血之作,内容包括各种疾病的放大内镜表现,如正常胃粘膜、慢性胃炎、分化型早期胃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NBI与放大内镜并用下的胃癌表现。最后一章还诊断以上各种类型汇集一些问题分别予以解答。全书以大量病例图片为主,辅以少量文字,言简意赅,是消化内镜医生必不可少的临床诊断书、床头书。
本书将从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开展历程,国内对该术式的创新和改进,解剖学基础,建腔体系设备研发与医工转化,手术适应证、禁忌证 、术前准备、手术视野的配合、术中及术后配合与管理、甲状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技术要点、难点,以及腋窝入路机器人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术后康复及随访管理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对腔镜外科的培训课程做了详细介绍。本书的创新点有:设计腋窝自然皮纹的美容切口,提出分步骤利用颈部肌肉自然间隙建腔的理念,充分保护颈前功能区,对建腔设备进行改进和创新并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空间体系构建设备,现已形成基本成熟的 “改良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体系。
面部埋线提升术是一种风靡 的无创微整形操作。本书首先介绍了线雕提升中需要了解的解剖学知识,包括皮肤支持韧带、面部脂肪结构特征和颈部结构。与衰老相关的线雕提升解剖学知识,包括SMAS层、韧带,脂肪,颈部的解剖等内容。然后介绍了可吸收线的种类及特点,包括线的种类、历史应用和未来发展等关于线材的知识。线雕的实际情况和注意事项,包括术前的咨询、需要考虑的因素,手术设计,器械准备及消毒。不同类型线材的使用方法。实操章节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的埋线方法,各自的优缺点。随后介绍了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时的处理方法。 介绍了体部线雕,线雕与其他疗法结合治疗的技术。本书内容全面而实用,对 医生提高线雕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系统解剖学是所有医学专业学生接触的第1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观察和触摸大量的实体标本,才能将课本和图谱中抽象的文字和图片还原到立体结构中去,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系统解剖学的实验课教学对于学生有效把握基础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程》依据现行的主要内容,结合五年制本科医学专业课程规划和设置,按照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进度,共安排18次实验内容,契合于每个学期的18周课程安排。每次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具、实验内容与方法、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6个版块。在实验目的中明确学习重点,实验要求中了解每次实验的具体要领,实验教具指导实验准备,实验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具体实验操作,复习思考题则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思考和巩固。《系统解剖学实验教程》的
本书以解剖学、整形外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编者的手临床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图解的方式,通过1 500余幅示意图和照片配以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胸部和外生殖器常见的各种畸形及相应的整形修复术式、流程,包括编者团队摸索创新的术式、操作技巧及关键点。本书旨在为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和基础的整形外科、泌尿外科、美容外科、乳腺外科以及妇科同道,尤其是年轻医师,提供一部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参考书,以提高胸部和外生殖器常见各种畸形修复的技巧、诊治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书是一部 经典的关于脊柱源性疼痛基础理论、临床诊断、注射治疗的专著。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进行叙述,总论包括脊柱及其周围疼痛的基本机制、来源、诊断和各种脊柱疼痛治疗的方法;各论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注射治疗骤,联合治疗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同时,本书提炼了治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可帮助读者学习其中的重点和要点。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大量精美的解剖图、模式图和临床病例图,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供脊柱外科和疼痛科临床医生参考阅读。
这是一部长篇人物传记文学,作品一扫过去那些枯燥的资料化、政治化、模式化叙述文化,在记述了的华侨旗帜陈嘉庚的爱国办学的业绩的同时,着重刻划了他的拳拳报国之心,高尚的自省精神和的人格力量,当然,作者也没有漏掉陈翁作为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情操。
本书乃根据作者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参考外有关颈椎外科手术方面的大量资料,并邀请脊柱外科专家撰写而成。本书按不同手术方法以文图结合的形式,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常见手术要点及方法(包括手术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体位)、手术操作程序、并发症及其处理等。全书共21章,800余幅插图,以每种手术为一节或一章。本书内容包括颈椎手术入路、上颈椎手术、颈椎前后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颈椎疾病、颈椎畸形、颈椎骨折、颈椎微创技术及颈椎肿瘤手术等。本书文字叙述简练。标题层次简明扼要。每章末附有参考文献。本书适用于各级骨科医师、全科医师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采用关键实验、第一性原理计算、相图计算等集成方法,对多元多相钛合金的热力学模型、相平衡、亚稳相、晶体结构、合金凝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描述各钛合金体系中稳定相和亚稳相的热力学参数。首次成功采用四亚点阵模型描述三元系中的A1/L12和A2/B2有序一无序转变;建立Ti-Al-Mo-V-Cr五元系热力学数据库,成功用于模拟商用钛合金凝固过程的相变序列;热力学描述了钛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和亚稳相ω的形成,探索出有效获得亚稳相热力学性质的方法;首次采用第三代热力学模型描述了Ti和V的吉布斯自由能,并成功用于优化Ti-V体系稳定和亚稳相图,第三代热力学模型对描述特别是低温热力学性质及相变具有显著的优势。本书的研究成果为新型钛合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