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你或许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 自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武志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到现在已有25年。在这期间,他通过十几本书、几百万字文字、上千篇文章,不断向自己和广大读者传达一个观点:成为你自己。他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咨询和大量真实案例对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有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2019年,武志红老师推出迄今为止重要代表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将自己多年的思考集中到这套书中,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两册。其中, 活出自我篇依次讲述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 终身成长篇依次讲述觉知、空间、创造、现实、自由、无常。 本书为活出自我篇。 通过模块化的知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也是目前发病率极高的疾病。很多年来,由于人们对其认知程度有限,以及疾病发作时的隐蔽性,人们对此往往有所忽视。特别是对于疾病缠身的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本书针对老年人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特定的躯体和心理状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目前国际上的识别、治疗和预防老年人抑郁的方法。本书的作者是当前美国最为的老年人精神健康研究专家,文章内容深入浅出,案例详尽,并附有多幅自我测量表,是普通读者及精神卫生从业者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指导性手册。
本书整体介绍了沙盘游戏治疗方法的形成、理论基础、原则、基本设置、过程与分析、实践与体验,主要凸显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作者在北川中学等地设置的“心灵花园”工作站,即是以沙盘游戏治疗为主要工作方法。
《心灵的呵护:职工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及康复训练实用技法》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呵护职工心灵为宗旨,以围绕广大职工心理需求为前提,以帮助职工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为重点,以研究职工心理现象、揭示心理变化规律、指导人生智慧实践、增进职工幸福指数为目标,用“精炼、简约、实用,易懂、易记、易会”的方法,对照学习,拿来即能用。这是迄今为止职工心理健康培训丛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良用心之作。 《心灵的呵护:职工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及康复训练实用技法》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基础知识篇简约明了,利于职工掌握常见、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第二章测评篇精选对症,利于职工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做适时了解或调节。13种心理调节训练技法生趣有道,便于
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负杂的心理现象,其表现的多样性更加加大了人们对其了解的难度。 本书的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异常心理现象的知识。了解什么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的表现是怎样的,心理异常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有哪些,旨在提高大众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对心理异常有一个正确认识,消除误解,把心理疾病当成像普通的躯体疾病一样去看待,“看心理医生”像看“感冒”一样平常。当人们患了“心理感冒”以后,不再像今天这样躲躲闪闪,不敢见人,而可以坦坦然然地走进心理门诊,看心理医生。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教你从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言谈、日常习惯等方面捕捉、分析、判断人的微表情,让读者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微表情心理学,从体态上辨识人的性格,从谈吐中推断人的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心理,从细微处洞悉人的气质,从而在职场、商场、情场等各种场合中完胜!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受到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还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事实上,人的表情达意、一举一动都是心理反应,都遵循的心理规律。 本书择取了对人们影响重大的77条心理定律,这些心理定律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让人从迷惘走向坚定、从失败走向成功、从痛苦走向快乐的法宝。每一个心理学定律都是人类心灵的秘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真理。通过学习理解这些心理学定律,能让你说话办事有的放矢,避开冲突和尴尬。
人与人之间不设立关系界限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只有设立界限,平衡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才能最终获得更多的力量和自由去拓展有界限的人生。 本书有条不紊地分析了什么是关系界限,不设立关系界限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设立关系界限,设立界限后带给我们的益处。作者在提出问题后,条理清晰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阐述,帮助我们清楚自我成长的历程,顺利划出人际界限,进而保护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最终实现帮助他人成长与提升自我的愿望。
本书作者都是美国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作者Elliot Aronson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110多年来包揽杰出写作奖、教学奖和研究奖这三个主要奖项的心理学家。 本书凝聚了作者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内容全面完整、系统连贯,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个体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个体态度和从众行为、团体过程和人际沟通、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社会心理与行为特征,反映了在健康、环境、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本书的特点在于详尽描述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和当代前沿进展,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从人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中阐发深奥的理论。阅读本书,读者既能领略社会心理学丰富的研究内涵,又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生和社会。
《脑锁:如何摆脱强迫症》,将教会你如何与强迫症抗争并最终战胜它。如果你也是一位强迫症患者,无论病情较轻还是严重到了如休斯般的程度,你也将了解到许多关于大脑的知识和怎样更好地去掌控大脑。另有一些激励人心的故事在等待着你,它们讲述的是一些勇士如何通过实施四步骤自我治疗法,为自己打开了被强迫症锁住的大脑。对于这种已被科学证实、可帮助人们成功改变自我大脑运作的方法,在此书中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方便你领会和自我实施。
《恐惧给你的礼物(关键时刻直觉能救你的命)》是一本奇书,书中的故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有时还令人毛骨悚然,但所有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使用了真名。 作者加文·德·贝克尔是世界有名的危险预测专家,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 他亲身经历的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对人性的了解更深刻,更鲜活,对危险的预测更及时,更准确。 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运用直觉,看透人心,识别出追求你的那个男人将来会不会成为家暴男,你新雇的保姆会不会虐待孩子,那个热心的陌生人会不会心怀叵测等。 相信你的直觉,接受恐惧给你的礼物,关键时刻,就可以提前捕捉到危险信号,拯救你和你爱的人的生命。
本书在广泛借鉴外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开设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我国开展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的实际需要,精选了对当今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具有重大影响的精神分析治疗、阿德勒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治疗、以人为中心治疗、格式塔治疗、交互分析治疗、行为治疗、理性情绪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现实治疗、家庭治疗等11种主流理论,并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本书还专门介绍了中国的认知领悟疗法、道家认知疗法和日本的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等真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并对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进行了探讨,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本书不仅可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与健康心理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心理咨询员和心理治疗师深
本书共分十八章,其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归因与决策等等,就社会心理学作了详尽的阐述。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可供相关理论的研究者及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本书全面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人格研究的理论,主要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六种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展开论述,并加以客观、公允、生动的分析,同时对其它分支理论、学说和流派也都有所涉及。阅读本书,读者将能了解科学心理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全貌,并对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理论、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前景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本书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以概念介绍新理论,而是从生活实例出发,极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很注意本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或穿插报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或给出若干自测题目,让读者测验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征,读来既有用,又风趣。 本书不仅适合从事心理学工作或学习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阅读,也必将为大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它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着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他对群体性格特征的预测在后世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值得每个人研读、思考的好书。
是什么出卖了我们的性格?是什么暴露了我们的隐私?我们的行为被什么东西左右着?被什么东西决定着? 是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的言语,是我们的一举一动…… 《行为心理学》通过对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分析其个性,以心理测验题的形式来帮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内心深处反映出来,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你周围的人具有的个性。
随着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和对身心健全发展的热切追求,心理咨询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界定心理异常及其表现,以及准确地判别诊断并科学地调整矫治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关切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心理咨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上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尤其是设在各大医院中的“心理门诊”,更多地是从专业角度自觉不自觉地套用精神医学的诊疗模式,常给人以“院”或“精神科”的错觉,使人望而却步;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则又往往有意无意习惯性沿用思想工作的方法,使人感到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倾向,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未全面准确地把握表现各异的各种心理异常的不同性质、不同判别诊断标准和不同调整矫治方式,未熟练地把握心理咨询的特点和规律。同时
《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