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想要了解人的心理,但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因为没有人可以通过另一个人的眼睛或其他感官体验世界。有些心理学家试图将我们的内心活动与大脑灰质的物理机能联系起来;另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心理过程的证明;而更多的心理学家试图了解潜意识里发生了什么。 今天,心理学家使用大脑扫描设备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揭示“心理”运作的新方式、人格的来历,以及如何治疗精神疾病。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是如何发展的,以及人类是如何逐步探寻自我心理的。 书中还附带极具收藏价值的心理学经典理论思维图,附赠2.2米双面全彩心理学及世界历史时间轴拉页。
《心理治疗师培训教程》以其高度的整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图通过整个培训计划使学员更好地掌握心理治疗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风格。这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需要学员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用大量的练习、问卷、案例分析为学员搭建起一个轻松的学习平台。 本书的版曾获得1999年美国学院精神医学协会颁发的教育奖,以及2001年美国精神科医师学会颁发的教育创新奖。相信此第二版会给心理治疗师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但随着神经解剖学、神经心理学、结构神经影像技术(CT和MRI等)以及功能神经影像(如fMRI,PET)的发展和交叉,认知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逐渐成熟。国外的大学医学院出现了一些以认知学为专长的临床医生,国际上重要的学术会议也定期出现了认知学专题,国际知名出版社也出版了认知学教科书。尽管我国学前辈们编著了多部痴呆相关学专著,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论述认知学的专著,因此,我们抛砖引玉组织编写了《认知学》。
此书系《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系列之一,主要介绍了勒温的动力心理学理论。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 但现在才了解,在我内心深处有一泓我永远都处理不了的泪水…… ──欧文?亚隆,88岁 当代知名存在主义心理学者欧文?亚隆回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数不尽的甜美、荣耀、精彩,却也有难解的悔恨、遗憾、无助与恐惧。 这本宛如小说的回忆录见证了亚隆思想与作品诞生的过程,从私人的角度回顾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让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移民家庭的爱恨与梦想。他一贯的真挚坦诚,不管是对父母的遗憾、对妻子的爱恋、对亲友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尴尬的旅行经验,他都一一道来,令人动容。同时他也给予每一位读者启示,以让读者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成为我自己”的路径与真谛。
本书分8章,前5章介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6~8章重点介绍了精神分裂症康复操作的步骤。具体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全程治疗和康复,精神疾病康复学:有关临床社会学的探索,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维持治疗,精神障碍的家庭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程式;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程式,回归社会技能训练程式。本书自从版出版以来,所介绍的内容受到读者的认可。更为可贵的是,读者们向编者指出不少缺点和错误并提出宝贵的改正意见。在本书第二版修订过程中,编著者们以怀着感激的心情慎重考虑读者们的建议和意见,在新版中予以体现。同时,自本书版出版以后,近几年来学有很多发展,在新版的书中页有所编入。全书保持内容简明实用的风格,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人格心理学:基础与发现》向读者介绍了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基础和研究结果,包括遗传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进展,特质、自我和身份认同、动机、认知等方面的发现。本书是国外高校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本科教材,作者玛丽安米瑟兰迪诺女士用的写作手法向学生展示了个体差异的研究及他们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此外,作者还运用循证研究的方式解释了基因学、神经科学、认知学等主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先进的诊疗技术与药物层出不穷,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标志着20世纪临床医学发展里程碑之一的循证医学的建立,为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精神医学的特殊性和各个医院发展不一致性,精神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中国医师协会总会的指导下,精神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精神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本书共有24章,以国际分类与诊断指南为主线,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参阅外文献,特别是《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与国外的诊疗规范,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常见精神障碍的概念,病因相关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给予规范,以指导临床医师的医疗实践与医疗质量的评估
认知科学是研究心智和智能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的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它是现代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认知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科学的兴起标志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心智和智能活动的研究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认知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为信息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作出巨大贡献。本书系统地介绍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反映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综合地探索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和规律。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信息学、智能科学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信
本书基本按照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编排,涵盖精神科各种常见疾病,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心理发育障碍等。本书主要为临床诊疗服务,因此将精神症状学、精神检查与诊断、心理测量等内容单章列出,重点介绍。本书认为,掌握好心理测量技术是精神科医师的基本功,对于疾病诊断、疗效观察、科研工作均十分重要,故进行了较多的介绍。在本书的5章介绍了精神科急诊的相关内容;最后一章单独介绍精神疾病的治疗,对指导具体工作有实际意义。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精神科低年资临床医师,也适合实习医生阅读,其他非精神科医师也可作为参考书籍。 和其他参考书编排体例不同,本书按照概述、诊断步骤、诊断封策、病程观察及处理、出院后随访及预后评估等顺序
“我出生前在哪里?”“为什么我不能买这个?”“多数人的决定总是公正的吗?”“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个世界?”“人死后会变成什么?”……“当我们好奇时,哲学就开始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间断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这给了教师和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哲学的契机。基于作者30余年的儿童哲学研究与教学经验,本书聚焦领域哲学问题,介绍了如何使用特定的思考工具与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进行哲学探究,并为教师、家长推荐了可在哲学探究中使用的童书、引导策略以及对话技巧,充分展现了“小哲学”的魅力。你不必总是知道一切,孩子总有出乎意料的答案。你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踏上这趟哲学的冒险之旅。
焦虑障碍是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缺损,已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焦虑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一样,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心理治疗在焦虑障碍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本书介绍了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和社交焦虑障碍的防治方法。本书的读者主要是在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全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序言序章王牌巴特章想像界第二章结构主义的活动第三章女神H第四章自传第五章中性之物第六章政治符号第七章巴特的S第八章时代的压力第九章偶发事件附录后记索引本书是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中的《巴特文本的愉悦》分册。以日本哲学家的眼光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对巴特的生涯的追寻及他每个时期曾经面对过的问题的探讨。全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形式新颖,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我们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所有安于现状、不能与时俱进的人,都随时面临被淘汰的窘境。所谓“洗牌”,事实上,都是在“洗人”。如何才能避免被“扫地出局”的命运?其实,成功者总是主动配合着时代的需要,全力打造升级版的自己,从而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其秘诀在于:把逆向思维发挥到,让自己成为一个“非常”之人。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验、反平庸的一种思维方式。简单来说,逆向思维就是做一些正常人不会去想、不会去做的事情。这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悖逆自己的习惯路线,对那些常见的甚至已成定论的事物和观点,进行对立、颠倒、反面、逆转等多维度思考,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转换场景、心情,把事物的状态和特性推到反面,以寻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