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规范各项操作是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2004年,我院临床各科专家教授集思广益,编写出版了《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系列丛书(以下简称《常规》),深受同行欢迎。《常规》面世7年以来,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并逐步成熟,同时也应广大医务人员的热切要求,对该系列丛书予以更新、修订和再版。 再版《常规》丛书沿袭了版的体例,以我院目前临床科室建制为基础,扩大了学科覆盖范围。各科编写人员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严格的要求)的作风投入这项工作,力求使《常规》内容体现当代协和的临床技术与水平。
本书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法规、标准,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有关报告,论述限与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电离辐射与职业照射;电离辐射的健康效应;职业照射的防护与安全;个人监测和评价;职业健康监护导论;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律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受过量照射工作人员的医学处理;职业性放射的诊断与处理等。 此书可供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及放射诊疗的职业卫生医师和监床医师、放射卫生防护审和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它对放射工作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大专院校放射医专的师生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今日临床丛书》的一个临床专科分册。按照丛书的整体要求,本书以疾病为线索,着重介绍相关疾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并发症、预后评价及进展,同时对疾病的诊断思路与常规治疗作相应介绍,而对其他基础与理论知识只作简要叙述,甚至省略。至第五章以人体部位分类进行介入相关疾病的诊治介绍;第六章专门介绍一些特殊的介入技术;第七章病例分析是本书的特色,介绍的病例均有特点,最后分析作者的经验与体会。 本书侧重临床实用性、新颖性,密切关注相关学术动态,主要面向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以及临床研究生,对关注介入放射的其他学科医务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遵照中华医学会的部署,组织近40位有关专家编写《临床诊疗指南·放射学检查技术分册》,包括7项技术指南: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指南、MRI技术指南、儿科放射学检查技术指南、乳腺X线摄影指南、放射学检查中对比剂应用指南、医学影像的诊断和诊断报告书写指南以及介入治疗操作指南。约计50余万字,较全面地涵盖了目前我国放射学检查技术。
李真林、宋彬、刘荣波主编的这本《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由知名放射学专家指导、组织,由MSCT临床应用经验丰富的放射学专家和放射技师共同编写,是目前一本专门针对MSCT扫描技术规范化操作的指南性著作。本书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按疾病特点设置扫描序列,依据患者因素设置扫描参数;倡导低对比剂用量和低辐射剂量扫描,从CT检查前的准备、碘对比剂的使用,数据链的采集,以及图像后处理等环节做到规范、准确和个性化。全书内容共分五部分:部分着重介绍了MSCT成像技术的基础及相关知识;第二至第四部分各章均按照临床概述、检查前准备、成像参数、扫描序列、后处理方式、扫描实例、注意事项的顺序进行组稿;最后,第五部分则以MSCT能量成像为主要内容,讲述了该领域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些新兴的成像技术。 本书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医学影像相关
本书的主编单位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卫生部北京医院,34位编者来自l5所大中型医院(多为教学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他们长期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各单位影像学科骨干,少数为在读硕士生或博士生,曾在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过大量论文。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们花费了很多精力查阅资料、辛勤写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专题都配备了大量清晰的图片,这些图像均为编者们亲手经历的病例,对读者识别影像学征象和疾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书稿写成后,由于编者较多,内容也较为庞杂,体例和编写风格难免差异较大,主编们本着“止于至善”的精神,又花费将近3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有些章节甚至修改了四五次之多或完全重写。 除了在主编单位发表的演讲外,本书也纳入了编者们在国际学术会议或与省级续教育学习班而发表
本书体现了分子放射生物学与细胞放射生物学的有机结合;放射生物学与放射医学的有机结合。内容安排上以DNA和生物膜两具辐射靶为主线,从分子、亚细胞、细胞水平阐述辐射损伤的近远期效应及其修复规律;加强辐射对基因表达调控影响的介绍,如在辐射条件下的信号转导、适应性反应,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凋亡等;加强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如辐射致突、致癌、致染色体畸变,生殖细胞辐射遗传效应,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辐射损伤、修复和重建,辐射敏感性的本质及防护和增敏等,取材新颖,内容翔实。 本书可供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卫生毒理学、辐射防护学、辐射损伤治疗学、肿瘤放疗学、放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临床人员参考,也是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以导管为基础的血管内治疗时代已经到来,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和行动都应该紧紧跟着血管内介入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从积极的方面看,血管内技术通过不断地创造新的材料和微侵袭的方法使全世界的血管专家更加有效地治疗血管性病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也给传统的外科概念带来了诸多的冲突。 本书的创意和写作虽然主要是外科医生完成的,它虽并非为所有的介入专业医生所适用,但它提供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详细的基础实用技术,每一个技术章节都包含了作者个人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实践。从这一观点看,该书的题目应该叫做“血管内介入治疗学”。如果读者想在发现学术气氛较浓、回顾大量文献的内容,那么我告诉你“这本书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想要得到常见技术问题的实用指导和解决方法,这本书你就
微核试验是检测外来化合物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的重要指标,已在外普遍应用。本书共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微核试验的原理、微核形成的动力学,以及在小鼠红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上皮脱落细胞、大鼠肝细胞、植物紫露草等检测材料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详尽的试验方案。最后3章介绍了微核对非整倍体的检测,微核的流式仪和图像的自动化检测研究进展。附录中收录了化学诱变剂中、英文(拉丁)目录、标准微核试验方案等。 本书由中、日、德、瑞典等国数名长期从事微核研究的专家共同撰写,可供卫生毒理、卫生防疫、环境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与技术人员作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工具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