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840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胡希恕经方医学 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本书是胡希恕先生弟子与再传弟子的临床文章汇编。
本书对人体经络和穴位进行了配图详解,主要介绍经络的功能、穴位、养生方法等,并配以与相关穴位有关的疾病,介绍各个穴位的功效和对应病症治疗。全书共分三章进行介绍,即第一章经络和穴位常识概览,第二章通经活络的八种方法,第三章人体十二条经络详解。通过图解的形式,清晰展现人体的十二条重要经络、经络上涉及的重要穴位。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经络的位置及对人体的作用,人体经络中的重要穴位的位置。同时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并结合图片示意去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些常用的通经手法。
本书主要介绍颈椎的构成,颈部的保健穴位及一些对治疗颈椎病有积极作用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共分九章进行介绍。即第一章,认识颈椎;第二章,颈椎病概述;第三章,颈部保健自疗特效穴位;第四章,颈椎病治疗基础知识;第五章,颈椎病治疗推拿基础;第六章,按摩治疗颈椎病;第七章,颈椎病的部位穴位按摩法;第八章,其他方法治疗颈椎病;第九章,常见颈椎疾病治疗。通过图解的形式,清晰展现人的颈椎结构、颈部的保健及以一些推拿、按摩手法。旨在让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了解一些有关颈椎病的发病特征和基础知识,知道一些简单的缓解颈椎病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一些对于防治颈椎病有积极作用的按摩、推拿手法,提高保护颈椎的意识,并能针对自身的颈椎状态进行适当的护理和防治。
《经方里阴证:太阴病》由马家驹著
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本书为胡希恕学派的传承人马家驹先生对胡希恕六经的专题论述。 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
五行针灸指南为一部翻译作品。原著者诺娜·弗兰格林从主要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技法和穴位选择等方面,将自己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与读者分享。原著者对五行针灸的治病特点总结为:抓住病人五行中主导的一行,针对此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其中,尤其强调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医者应对病人有真爱仁慈之心。 本次为十周年纪念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多处修订增补,使之更切实用。将原书中的“附体”做了解释说明,改用“内障”。在实际临床中基本不使用的“外七龙”有所淡化。在判定名人五行上有所变化。增加了十周年的作者、译者感言,修订了个人简介。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相传共有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治三年,在岭南遇到其师张学正(即张绍祖),张自称为仲景的四十六世孙,传授左盛德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桂林古本”名。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文辞畅达,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如通行本太阳篇下谓:“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按脉证不合,其理难通。长沙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此说似较为胜。而本书作“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比长沙本就更
本书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刘老看诊的真实临床情况,反映其诊治习惯和规律,疗效显著的医案、无疗效记录的医案,以及疗效不显的病案皆有选取。 本书为《傅选刘渡舟医案笺疏.3》选取刘渡舟门诊医案,逐一注解、阐发,说明诊断辨证依据,所用成方,加减理由等。
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傅选刘渡舟医案笺疏》全书选取刘渡舟在1986年-1991年间门诊的医案500余,逐一注解、阐发,说明诊断辨证依据,所用成方,加减理由等。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56年,刘渡舟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临床善抓主证,擅用经方,认为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
《傅选刘渡舟医案笺疏2》全书选取刘渡舟门诊医案,逐一注解、阐发,说明诊断辨证依据,所用成方,加减理由等。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56年,刘渡舟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临床善抓主证,擅用经方,认为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
本书为已故云南四大名医戴丽三先生遗著。 戴老受到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与自然科学的启发,拟用辩证法和毛主席科学理论矛盾统一学说,结合数十年中医学习、临床体会,阐述和说明中医内容上的一些学理问题,以展示中医学说的庐山真面目。 本书初稿是1957年戴老在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的讲义,通过试教后,综合了多方面所提意见,后又加以整理和修改,凝结了他毕生的思考和经验、医哲一体的思想。本书分为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与中医学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诸方法与中医学的关系、《伤寒论》的科学性、诊断学中的辩证思想。
大汉仲景,大宋窦材,本为异时瑜亮。前之《伤寒论》,立经方千年纪纲,后之《扁鹊心书》,传扶阳百世心法。然伸景为世所重,尊为医圣,窦师没于时光,人多不识。此书目的,正在披沙拣金,将《扁鹊心书》之扶阳精髓传于世间,以慰先贤济世慈心。 本书作者与《扁鹊心书》的因缘,可前溯十年,彼时同门张孟超师兄首次为他展示此书。初看其书,颇觉偏激,待沉心细品,只觉滋味无穷。后验之于临床,方知浑金璞玉,没于泥沙。窦师重灸,长于扶阳,术简效宏,屡起沉疴,然才高心高,睥睨当世医者。甚则仲景先师亦不入眼,我等后学,只可取泥中清莲,不可效习气之偏。 本书中作者对窦材的核心学术观点和医技予以辨证分析,令人从独特视角审视中医内核。由于窦材医术高超,却喜贬低仲景,二者实乃医界一时瑜亮,而盲人摸象,各见其偏,诸子泥执
米粒灸是古老的、传统的中医艾灸疗法,米粒灸具有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痛苦少,疗效快的特点,目前受到很多医务工作者的追捧。作者基于多年的米粒灸施灸经验,从米粒灸的基础、操作、配穴、治疗病种及医案五个方面入手,对米粒灸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填补了米粒灸这一块在温灸方面的空白,作者的临床取穴有一些尊王居易王老定穴现实之法,有一定的特色,且临床疗效卓越,目前有大量患者受益于此。这本书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有指导性意义,不失为一部实操性极强的米粒灸手册。
《经方大师传教录:伤寒临床家江尔逊"杏林六十年"(第二版)》内容有江尔逊学术特点与临证思维探析、江尔逊临证特点述要、江尔逊学术思想述略、江尔逊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江尔逊运用仲景学说经验琐谈、江尔逊研究仲景著作方法初探、江尔逊的“方证对应”观、《伤寒论》研究的新切入等。
本书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耿建国“阴阳寒热辨治疑难危重症”的原创著作,收录了作者亲手诊治的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复杂痛症等39则病案。作者贯彻始终以“阴阳辨证为纲”的学术旗帜,明确提出上下辨证和内外辨证:上下定病位,升降明病机,寒热辨病性。作者以其对疑难危重症有效诊治的医案为例,对于多脏失调、寒热虚实错杂等,从“因果关系、有余不足、整体局部”等方面提出了中医疗效提升与突破的路径: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