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学》为将藏象学说确立为学科地位的大型研究专著,由中医学家王琦教授主编。该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对中医藏象学作了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两大部分。共25章,约160万字。总论概述了藏象学的形成和发展,藏象学的概念、研究范畴、对象及藏象学的相关理论等;各论是对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论述,内容包括脏腑生理、病理、发病、脏腑辨证、治法、药物、方剂、专题讨论、现代研究及历代医论精选等方面。本书经修改再版,其内容结构更臻完善,为藏象研究集大成与创新之作。 该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等学习研究参考。
秦汉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大量汉代医学著作以来。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使得“重构秦汉医学史”成为可能。但由于学者不自觉的“遵古心态”以及戴着科学的“有色眼镜”,有关这一时期的医学史的研究并未出现重构迹象。廖育群所著的《重构秦汉医学图像》通过对今本《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以及马王堆出土医学著作的研究,重新刻画了秦汉医学史的概貌,指出东汉时期医学在理论方面的很多发展变化更接近于我们所知道的中医。同时也指出:要想真正全面地“重构秦汉医学史”,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重构秦汉医学图像》适于医学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王晓明著的《经络穴位分部分层详解图谱(第2版)(精)》图文并茂,纵横交错,是本书的亮点,为市场同类书所。纵轴按经脉介绍了经络穴位的取穴方法,横轴“扫描”不同身体部位的腧穴与局部体表解剖的关系,以及腧穴之间的关联。从局部体表解剖的视角,用彩色线绘图解手法,形象明快地理解腧穴与肌肉、血管及神经的关联性。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病毒学,而是涉及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及噬菌体等各个领域的书籍。《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通常是这样表述的,前面主要介绍了病毒学的基本原理,后面则是病毒学的应用等。 前10章涵盖了病毒学的基本知识。在《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前半部分介绍了病毒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略读了解后用来参考。《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有一章专门介绍七种巴尔的摩病毒分类,主要是动物病毒;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毒;还有一章介绍了噬菌体,反映出人们重燃对噬菌体在生物学领域及其应用方面的兴趣。病毒的起源和进化一章后面的五个章节,涵盖了病毒学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后一章是关于朊病毒的,朊病毒不是病毒,但通常和病毒一起被讨论。 每章开篇都有一个简短的概述,不仅可以让
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运气学说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解说;书中联系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了佐证性的研究,并解析了如何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诊疗;书末附有“七篇大论”的原文解读。全书条分缕析、明白晓畅,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
经络系统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独立联络系统,具有远程循经联系功能,只要对经络经穴进行刺激,就可以远距离调整人体几乎所有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本书作者结合手五里穴禁刺原理、经脉环状联系、经络气血多少、迎随补泻法等,论证指出:营气流注理论自相矛盾、脱离实践,违背人体生命规律、也违背基本科学常识,必须否定,从理论实践两方面破除了营气流注的误导。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并统一经络理论,将其分为经络结构、循行规律、古典理论三类。论证并强调经脉行气,率先提出经脉终始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络分野规律,进而结合前人工工作归纳出经脉循行的八项规律。辨析古典经络理论主义,还原经脉循行部位,创立循经排穴法,改进《针灸穴名标准》,彰显经络远程循经联系的重要科学价值。通过严密考证,界定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