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著者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年间,是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原书分四卷,创造性的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经》的原书虽然早已亡佚, 但书中的文字却被辗转抄录于一些古籍当中。历代医家在这些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内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注本。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依《证类本草》编次,分为三十卷,在经文下以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附 主治参互 以尽其详, 简误 以防其失,是研究《本经》的一部承前启后的优秀著作。本次整理出版的《神农本草经疏》,以明末毛晋绿君亭刻本为底本。
朱震亨(1282 1358年),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著名医学家,因住处有一条小溪名 丹溪 ,故学者尊称为 丹溪翁 或 丹溪先生 。他幼学儒家经典,能 日记千言 。少年时,父亲、伯父因庸医所误,先后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在乡里备受欺凌,丹溪 不肯出人下 ,常诉讼到衙门,久而久之,那些大户便不敢欺负朱家。由于他为人正直,敢于出头,被推举为里正。36岁时,入八华山,拜许谦为师,研习程朱理学。因老师劝说,弃儒习医,昼夜研读《黄帝内经》,后来师从医学大家罗知悌。学成后,悬壶乡里,数年间 声誉顿著,遍浙河西东,至苏州一带 。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 滋阴派 ,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等论点,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 金元四大家 之一。 本次整理出版的《朱丹溪医书全集》,共收录了八部著作。其
本书原为晚清名中医周树冬遗著残卷,后由周树冬之孙周楣声加以增减重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有深入浅出的阐发,共分因时、察形、识禁、审经、辨脉、认症、忌偏、选穴、先后、取穴、择针、进针、持针、深浅、候气、导气、补泻、中机、防晕、留针、出针等 21 节。条理分明,井然不乱。下篇为十四经要穴诗,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明确指出中医脉学乃是一种用深邃的心灵与灵敏的触觉形成的经验科学,并客观地说明这种经验科学的实用价值。第二章是对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机理,试图用寸口之脉乃是心血管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的合金这一观点作出阐释与探讨。第三章为 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 ,提出新的脉象分类的标准,并吸收临床上常能见到的,为西医所称道的 5 种脉名,中西合流共为 36 种脉象,依照二分法的划分原则,分为形态和节律两大子项,再由子项划分为若干亚类,每种脉象附有病理因素示意图。
《医心方》,共三十卷,是日本早期的中医医书,被称之为 日本方书的府库 。作者丹波康赖系汉灵帝刘宏后裔,祖先因避战乱迁居日本。康赖于公元 982年开始撰著《医心方》,公元984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 完稿。全书每卷一类, 下分子目, 子目下引文以医论、医方为主,上列证候, 下列其方, 如有可注明之处,又附之按语。此书 上根据之农黄扁张之经, 下贯穿之唐以上各家之著 ,引用隋唐以前中医古籍达二百余种,其中一些来自古医书的内容已经失传,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中医学者和爱好者的书籍。 本次整理出版的《医心方》,以日本安政年间(1854 年 1859 年)浅仓屋藏板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
张志聪(1616 1674),字隐庵,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因自幼丧父,便弃儒从医,拜名医 张卿子 (名遂辰)为师,学医行医数十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学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曾经在杭州胥山建造侣山堂,招同志讨论、讲授医学,对中医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著作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流传于世,对后世医学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所作的《黄帝内经集注》是历代《内经》注本中的一部佳作。 本次整理出版的《张志聪医书合集》,共收录了六部著作。其中《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清代浙江官医局刻本为底本,《金匮要略注》和《伤寒论集注》以清康熙年间刻本为底本,《本草崇原》和《侣山堂类辩》以1767年清代医家王琦所编写的《医林指
叶桂 ( 1666年 1745年 ), 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 江苏吴县 ( 今苏州 ) 人 , 温病学派创始人。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均为当地名医,十四岁丧父后,随父亲朱姓门人学医。他自幼聪颖绝人,又酷好医学,几年过后,对医术的见解便超过了老师。此后因家境贫寒,便行走江湖,行医济人。叶天士性格谦逊,信守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古训,自十二岁到二十八岁,先后拜过十七位名医为师,终成医界骄子,名震大江南北。天士除医学外,还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得其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天士行医过程中,妙手回春, 有口皆碑 ,连康熙皇帝也感谢他医好自己的背疮,亲提 匾额赐给他。 叶天士 身负盛名,广收门徒, 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 对 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是 从事临床诊疗的 参考资料之一 。 本次整理出
"全书共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叙述了《伤寒论》的沿革、学术渊源及成就,重点阐述了《伤寒论》的涵义、三阴三阳六病的涵义及其传变规律与诊治方法等,还论述了阴阳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等。 中篇的各论部分,按分类编码的方式以三阴三阳六病及合并病为纲,以六病所表现的具体病证为目,将《伤寒论》112方所主治病证分别归类为三阴三阳六病或合并病,阐述其病因病理及证治规律,并选录《伤寒论》原文加以按语论证。 下篇为《伤寒论》的释义部分,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阐释《伤寒论》398条原文所述病证之发生发展及诊治规律。"
《医学衷中参西录》乃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张锡纯在学术上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虽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现传世者仅《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本书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点收载各科经验方;第四期共五卷,重点记载常用中药和部分西药的应用经验;第五期共八卷,主要为医论,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并收载有部分回复信件等;第六期共四卷,为张氏对各科医案的总结;第七期共四卷,主要记载张氏对于伤寒方证的心得经验;第八期不分卷,乃张氏之孙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为《医话拾零》与《三三医书评》。
本书总结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多年教学、临床经验,语言精炼规范、条分缕析,将推拿临床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呈现。全书结合传统中医诊法理论、现代医学理论与检查、实验室和影像检查技术,精准了解患者生理、病理状况,判断疾病病性、病位。书中精选300余幅常见的成人临床影像,X线、CT和MRI阅片要点快速掌握,充分体现了科学系、高阶性、启发性、实用性。全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专业人员、学生、业余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旁征博引,是陈老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成果,现经陈老的儿子陈大启先生及其门生整理出版。书中部分观点与现行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不同,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也是伤寒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精品书之一。
本书共介绍野外常见中草药600 种,全书以科别归类,按植物等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编排,介绍每一种中草药原植物拉丁学名、别名、药用部位、植物特征与采制、性味功用、实用简方等内容,并配有野外实地拍摄的精美照片1~2 幅。文前增设 中草药功效速查 ,读者可根据中草药的功效查找相关内容;文后还附有植物拉丁学名索引和中草药正名、别名笔画索引,读者可快速查找到所需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实用简方具有应用简便、实用性强的特点,有些方子还可作为药膳食用,但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另外,部分中草药配有二维码,扫码可拓展更多中草药相关知识,实现纸数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