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在医药界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是一部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医阐释性读物。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但因成书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错讹之处亦属难免。鉴于此,编者以原著为依托,在无损原著的前提下,结合编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轻松达到传播与教授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的目的。本套丛书将四百余味中药划为110课,方便读者分段学习,有节奏,不枯燥。书中所举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国药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食疗在现代继承发展的产物,并且同中国烹饪技艺、营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中国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本身的特性治疗、 辅助治疗、预防疾病、治未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国药膳在世界以食养生领域中显示出的独特方法、独特模式,为世界各国重视、学习和引进,有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王者悦主编的《中国药膳大辞典(精)》体现了古代、现代中国药膳的风貌,内容充实,于理论处显深要,于经典处显典范,于科普处显实用,为中国药膳在今后的继承发展,为中国药膳向世界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文献性、性的版本。
本书主要内容与特色: ①康治本伤寒论只有65条条文,几乎涵盖了宋本《伤寒论》中所有重要的条文和方剂,康治本65条是原始本的伤寒论,学习康治本就是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把握经方医学的精髓。先掌握这65条,再学习其他的方证,就更容易抓住要点与核心。 ②康治本的条文之间都井然有序,还有条文之间的逻辑,上一条是下一条的前提,下一条又是上一条的补充,互相参考着学习,才能登堂入室。 ③逐条与宋本伤寒论进行对比学习,紧密联系临床,大量引入和条文有关的医案分析。 ④康治本中一共有50首方,涉及中药42味,通过100来节课进行逐一讲解。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本套书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是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遣方心得体 会的总结。古人云: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本书打破常规,未从某一味药入 手,而是以成方加减用药讲解,主要以某方用药和剂量选取于具体的病案中应 用为主,详细记录了作者的临床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阐述了作者的心得与体 悟。本套书秉承了之前系列丛书的写作风格,将用药方法具体化,复杂步骤简单 化,同时还收录了他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兼容并蓄,深入浅出,易学易用,非 常适合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阅读参考。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 中华中医古籍珍稀稿抄本丛刊 之一种,丛刊遴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研究中心所藏珍稀中医古籍稿抄本原貌影印而成。本书底本为晋皇甫谧所辑《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为明代抄本,有极高的文献及文物价值。
五岳寨地区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自然生态保存良好,植被覆盖率98﹪,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被誉为 太行山保存*为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其中不乏贮量大、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的野生药用资源。2017~2019年,作者多次对五岳寨地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野外调查,通过拍照、采集、压制标本等方法,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并通过品种鉴定、查阅资料和文献,对五岳寨地区的药用本草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收载的药用资源品种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共118科,562种。
本书为中医诊断类理论书籍,共分上、中、下及附录篇,从不同层面概述了十二位现代名中医治疗 筋伤 和 颈肩腰腿痛 方面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特别是治疗方法上的丰富经验。上篇以中医传承的历史回顾,介绍了《黄帝内经》两千多年的继承与发展。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光辉发展之路,以及改革开放后40年的振兴发展新征程。中篇重点介绍了十二位现代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及验治案例;下篇为现代名中医验治概述;附录篇收集整理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相关法规、文件,很有参考价值。
重庆自古是药材的产地和集散地,有黄连、青蒿、庙参、山银花、川黄柏等一批道地药材。自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还没有一部全面论述重庆中药的志书,故本书的编撰意义重大。本书以第四次垒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为基础,主要选择以《中国药典》收载为主的常用中药材311味,每药均按别名、来源、植物形态、生境分布、采集加E-、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医疗用途、资源评述、参考文献编写。其中 资源评述 是本书的特色.对中药的野生现状、种植现状及开发利用进行评谜,可供广大中药种植者、科学研究者、学习及管理者学习和参考。
名老中医邱志楠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肺病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第二、 第四、 第五、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邱志楠平治肺病学》由邱志楠的弟子潘俊辉教授等悉心整理与编辑而成,从理论渊源、学术研究、药用研究、临证思路等方面系统 较系统地展示了 平治肺病学 的理论源流与 岭南中医肺病证治 丰富的学术内涵系统阐述。 书中收录了邱志楠50多年从医生涯中所写的大量关于呼吸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医论和医案,主要包括邱志楠生平、学术思想、 平治 肺系疾病、学术发挥四大部分。邱志楠生平部分介绍了其求学从医经历;学术思想部分主要论述其治肺、用药观; 平治 肺系疾病部分列举了各种肺系疾病及其 平治 医方;学术发挥部分收录了邱志楠弟子对其平治肺病
本书根据对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病理特点,阐述了中医儿科临床各系统病症和辩证诊治的新技术,还介绍了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 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 核心研究成果。本书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每篇专论以主要名词为标题,依次分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内容。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 不仅对中医名词术语中英文进行了统一与规范,还追本溯源,对每个名词的定名依据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翔实的考证。本卷为《诊断、治法》分册,考证规范名词130篇,其中诊断51篇,治法79篇。所收名词诊断部分包括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等方面的基本名词;治法部分包括中医的基本治则以及常用的具体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名词。本卷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参加考证。本卷可供从事中医学等学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 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 核心研究成果。本书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每篇专论以主要名词为标题,依次分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内容。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 不仅对中医名词术语中英文进行了统一与规范,还追本溯源,对每个名词的定名依据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翔实的考证。本卷为《临床各科(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肛肠科、五官科、骨伤科)》分册,考证规范名词154篇,其中内科12篇,妇科46篇,儿科22篇,外科29篇,皮肤科26篇,肛肠科1篇,五官科17篇,骨伤科1篇,所收名词以各科常见的、重要的基本病名为主,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等单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2017》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具体组织编写的资料性工具书。全书分为 特载 专论 校院长论坛 学术进展 记事 索引 等几个部分,全面反映了2016年度全国中医药发展的学术动态、业界大事及新理论、临床研究成果,是中医药专业学习者、从业者重要的参考书。附光盘一张,包含 2016年新订中医药规范、原则、标准 2016年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 2016年中草药中发现的新成分研究 2016年中医药出版新书目 2016年中医药期刊杂志一览表 2016年中医药学术期刊论文分类目录 等内容。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 《年鉴》有纸质版和光盘版两部分组成。 纸质版内容有特载、专论、校院长论坛、重大学术成果、学术进展、记事、索引等栏目,附录有文献来源前50种期刊、文献来源前50所大学(学院)、文献来源前40家医疗机构等。 光盘版内容有新订中医药规范、原则、标准,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中草药中的新成分研究,中医药出版新书目,中医药期刊杂志一览表,中医药学术期刊论文分类目录。其中期刊论文目录索引约200余万字,具有多途径的检索功能,为读者查询上一年度的中医文献信息提供了便利。
本套书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五运六气,简称 运气 。 运 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 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全书分为 运气概说 阴阳五行 干支甲子 五运 六气 运气之化 运气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逐年运气交司时刻客主加临主病治疗 《黄帝内经》七大论 遗篇 共10章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探讨,指导读者掌握运用五运六气的操作方法。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邹云翔实用中医肾病学》第一章至第六章为上篇总论,主要介绍了邹老对中医肾的认识、中医肾病病因病机新论、中医肾病的四诊合参及辨证要点、中医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法、饮食疗法、防护要点等。第七章至第十章为中篇临床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共介绍28种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第十一章至第二十一章为下篇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共介绍104种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每一病症根据中医肾科临床医师的诊治思维,对各种肾脏病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进行了全面论述,既回顾了古代、近代中医的认识,又精要介绍了现代中医肾病的诊疗技术,并尽可能采取全国统一的疾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突出了内容的系统性。重点介绍了邹老的临床经验,集中记录了诊查辨证心得体会、处方用药技巧;其中临证经验部分是本书的精华,皆为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