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针灸通俗读物,也是一本探讨身心健康的生命通识教育读本。内容转化自左常波教授举办的一个为期5天的线下课程“极简针灸——开启针灸之门”。作者经过长期的针灸实践,基于对传统中医的思考,创造了一套自己的针灸模式,这种针灸模式在技法上极其简约,疗效也非常好。本书中,作者正是抛开复杂的中医理论,换个角度带我们去理解关于针灸的一些最真实的东西,了解针灸的真实意义,也换个角度来了解我们的身体,了解关于生命的一些真相,涉及我们的身心、疼痛、焦虑、疗愈等等。全书图文对照,即使一个中医小白,也一定获益匪浅。
本书辑录了三本清代小儿推拿的重要著作,分别是由熊应雄所辑《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所辑《幼科推拿秘书》和钱櫰邨所辑《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拿广意》重点阐述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并以歌诀或图解的形式介绍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以及儿科常见病证的证候、病因及其推拿治疗,内服和外治方剂。《幼科推拿秘书》文字大多为歌赋体,通俗易懂,对儿科病症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穴位的分部主治,以及儿科病症的推拿治疗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小儿推拿直录》重点叙述儿科病症及推拿治法。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书是为了配合《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的学习和使用所整理编著的,将《黄帝内针》一书中所涉及的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主要穴位等主要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简要介绍,还加上了如何进针(指按)、具体案例等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推荐的知识技能简要说明,以真人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求便于黄帝内针学人尤其是经络基础薄弱的中医“小白”能按图索骥,随查随用。
《经方里阴证:太阴病》由马家驹著
本书适用于耳穴初学者,分四个章节和附录五个部分,四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耳穴诊疗法概述、第二章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定位、第三章耳穴诊疗总论和第四章耳穴诊疗临床应用,附录收录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耳穴》等多个附件资料供读者延伸学习参考。第一章主要对耳穴诊疗的定义、渊源与发展、特点和理论依据进行概述介绍;第二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定位》(GB/T13734-2008)为基础,通过真人耳部彩图介绍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定位,对于穴位的功能采用联想记忆法和歌诀的形式学习,方便初学者记忆;第三章耳穴诊疗总论的内容除繁从简只介绍了常用的诊断、治疗方法;第四章耳穴诊疗临床应用上,不仅给出了取穴建议,而且详细介绍了取穴依据,注重初学者临床学习思维的建立。附录部分收录了多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别从耳穴
经方大家胡希恕运用“六经一八纲一方证”的经方医学体系,让您真正读懂《伤寒论》,步入清代医家柯韵伯所说的境界:“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经方医学,大道至简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成就,以《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为指导,摆脱《伤寒论》研究目前的某些误读,又紧密联系临床实践,解读《伤寒论》每条条文和方证,并进一步探讨每一方证的六经归属,使读者能够读懂《伤寒论》
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本书为胡希恕学派的传承人马家驹先生对胡希恕六经的专题论述。 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
本书对经典经方学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学习到溯本归源的仲景经方理法,为中医的临床工作开拓了思路。书中追溯了经方源流,上篇阐释生理病理,中篇解惑六经病机,下篇辨明六病方机,构建了理法完备的“病机方机解伤寒”经典经方学术辨治体系。
以“经方跟诊”、全面记录为特色。本书为跟诊冯世纶教授的医案记录。冯世纶教授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系统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冯世纶教授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及临床,破解了多个学术困惑,指出经方是有独特理论体系,不同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其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为经方学术的继承、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带领下,成立了一支优秀的经方团队,搭配合理,团结协作,不仅承办或协办经方学术会议,发表经方学术论文,同时也申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3+3中医薪火传承计划,已经建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作为一个经方
仲景阴阳脉法,并非仅仅是一种通过脉诊诊断的方法,而是在仲景学说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将经方的理、法、方、药进行全面梳理的一套理论体系,是将病、脉、证、治贯穿起来的诊治疾病的准确高效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理论体系完全是按照中医经典的思维进行梳理,对于其中融会贯通的延伸,我们也是始终保持谨慎严谨的态度,力求不偏离中医经典的出发点与本意。仲景阴阳脉法体系包括“阴阳盛衰理论、升降治法理论与脉诊阴阳理论,也就是说涵盖了经方的“病机、诊断和治疗”这三个中医治病的主体方向。而从具体内涵上讲,仲景阴阳脉法体系,涵盖了经方学术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了一部分经方以外其他中医经典的内容。因此,更多地领会中医经典,对于全面掌握仲景阴阳脉法体系会有帮助,而深度领会经方学术的核心理论特点,更是真正掌握
五行针灸源自《内经》,因其重感通而轻逻辑,故历代口传心授,不见于文献。因缘所使,上世纪中叶传入西方,由华思礼教授集其大成,并于欧美弘播。2010年以来,英国五行针灸大师诺娜·弗兰格林及弟子龙梅、盖·凯普兰已多次莅临中国传授五行针灸,培养了一批五行针灸师。 五行针灸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护持一行,救助护持一行,就可以极大的促进人体自愈能力,所以说五行针灸不是 在治病,而是在治人。
本书是类似何绍奇读书思辨与临证”生动活泼、贴近临床的罕见佳作。全书文章陆续在中国中医药报进行连载。对每个方证进行深入思考,并指出临床应用的细节和思考与质疑,提出作者独立的思考:读方、用方多年,随着学识与年俱长,逐渐发现心中少了专科、专病的羁绊与学术门派的隔阂,临证不外乎随证立法,依法处方,以方治证。心中清明,笔下圆活,学医、临证,不期有如此轻松、享受。方以载法,读方读到的是法,用方所用的也是法。笔者在读方中思考,思考立方之法;在用方中体会,体会立方之法。在努力与立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有了这些散在的、笔记式的文字。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则向读者展现胡希先生对经方以病位类方的探讨。几本书互参解读,将有助于经方理论、方证的研究、发展,有助于解读《伤寒论》。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伤寒论》研究家、中医教育家、临床实践家,是中医经方派的一代宗师。无论是年轻学习中医时,还是20世纪50年代主办中医学校时,或是在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时,皆全力研究和讲授《伤寒论》。此前整理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经验,分别出版了《经方传真》《经方传灯》《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解读张仲景医学》等书,基本展示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伤寒论》的研究成果、学术特点。
本书在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外历代经方医案文献中披沙拣金,严格筛选出“一剂治愈”或是“一剂显效”的经方验案,这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因其中又包括了对经典的阐发、具体疾病的辨证分析、经方的加减应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探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浓缩、涵盖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各方面的知识,故对于经方医案的研究、仲景著作的研读、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古今中外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掌握以及临床各学科的深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中药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载体之一,就是一张张中药处方。为什么有的处方有效,有的处方无效,有的处方效果好,有的处方效果不好呢?答案就在于组方配伍。何为组方配伍?君臣佐使是也。何为君臣佐使?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是也。但是,君臣佐使只是一个配伍框架,真正的组方配伍还需要更为准确的信息,例如全方共多少药、组方选哪个药、药性怎么分布、用量怎么协调等。所以,一个优秀的中药组方,一定要在整体顶层设计下,完成一个精准的用药配伍,而不应该是任意合方和随意加减。那么,怎样实现这种精准的组方配伍呢?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一张古图中,名为“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从散佚到再现,可谓惊心动魄,其间至少有三劫。第一劫,“汤液经法图”相传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
“汤液经法图”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引而保留下来。《辅行决》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并几经周折流传至今。“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本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至少80个常用经方时方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全书分为25讲,首先解读“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接着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穿插讲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论、
《经方误案得失录.2》由陈日含著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著者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很好”学说。先生临床治病,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千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且其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先生治病,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对应,疗效显著。
仲景阴阳脉法体系包括“阴阳盛衰理论、升降治法理论与脉诊阴阳理论,也就是说涵盖了经方的“病机、诊断和治疗”这三个中医治病的主体方向。而从具体内涵上讲,仲景阴阳脉法体系,涵盖了经方学术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了一部分经方以外其他中医经典的内容。本书用仲景阴阳脉法来解析仲景用药。
1.学术价值(出版价值)(200字左右) 陈潮祖教授为全国著名方剂学家、临床家,形成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和临证经验,代表性著作畅销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广泛收集、整理陈教授晚年论述、未刊医案,于陈教授原有论著基础上再归纳、再总结,更为全面、准确的展现了陈潮祖教授的“五经五纬”辨证体系、病机治法新论及方剂学等核心学术思想,以及诸未刊经典名方应用案例、解痉药解读、自创方等宝贵的临证经验,是一部立体展示陈潮祖教授理论体系与临证经验之作。 2.主要内容(200字)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陈潮祖教授生平简介。第二部分以“方”为纲,选陈潮祖教授常用方十四首,列方论、附医案,展现他“异病同治”、一方多用的圆机活法。并选取陈教授经典医论、医话,“五系”代表方方论,新创方举例及解痉药发微多角度展现陈教授
本书根据《小儿推拿专项职业能力鉴定规范》编写,内容包括小儿推拿岗位职业道德和规范、中医基础知识、正常人体解剖基础知识、小儿推拿概述、常用推拿手法、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保健、小儿常见病调理。附录部分包括推拿练功的三种功法和小儿推拿古籍选。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章节共介绍了近90个常用穴位,并按照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手肘部、下肢部分类,并详细介绍了每一穴位的部位、推拿方法、推拿次数、功用、主治、临床意义,同时配有穴位部位图和推拿操作图。在小儿常见病调理章节共介绍了24种常见病,并详细介绍了每种病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分型和调理。本书可供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使用,也可供儿科医生、社区医生及家长和小儿推拿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勤求博采,收集了国内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者刘渡舟、何任、万友生、班秀文、谢海洲、张琪、欧阳铕、柯雪帆、时振声、李今庸、杨百荛等人的著作,介绍他们应用经方的经验、心得体会,以及研究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本书可提高读者对经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临床辨证水平,进而提高疗效。同时也可以引导大学生、研究生及经方爱好者对经方的认识和理解。编辑本书的目的是弘扬仲景学术思想,加强对仲景学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