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全书》是一部大型,古今针灸精华的实用性工具书,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概述针灸发展史,基础理论,经穴名称,出处,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验方与现代研究等内容。并汇总古今常用针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对多种针法内容予以规范。又新增刺灸法操作量学要素及临床常用的腹针疗法、小针刀法内容,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下篇:重点介绍了针灸辨证、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对近200多种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进行规范详尽描述。附篇:对针灸学古今集锦、集历代文献之精华和诗词,歌赋于一体。起着括约全书及画龙点睛的作用。尊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囿典,并配合近千幅图表,让读者阅读更加直观。
《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距今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本书共计十二卷,分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学科的内容。作者在书中不仅厘定了睮穴的部位,并且对穴位的排列采用了分部依线的方法,并从临床实践上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针灸疗法的治疗经验,可谓集睮穴主治之大成。本书适合针灸研究和临床人员参考使用,也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药爱好者学习。
贺普仁教授,字师牛,号空水,汉族,1926年5月26日出生,河北省涞水县人。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四届科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精研内难,通览甲乙,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学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 微通法即毫针刺法,其作用在于通经络、调气血。此法广泛用于针灸临床,包括:内伤外感、虚实寒热、男女老少皆宜,是一切针法的基础。温通法是用特制的针体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人身体的腧穴或部位,达到祛除疾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火针疗法不断改进发展与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独特的医疗体系。放血疗法即强通
由魏秀婷、王斐编著的《魏氏八卦挑针绝技》是魏秀婷老中医经过30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实际经验。她通过中医学和周易学的理论相结合,用周易的理论指导临床取穴,观察效果,实为。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中西医各科医生临床指导用书,也是在校学生的参考读物,指导性强。
《针灸便览表》、《实用针灸指要》、《针灸穴腧治疗歌》三书,为罗兆琚先生早期著作,三书一脉相承,乃学习针灸之佳作。《针灸便览表》以内经、金鉴、大成、集成、铜人针灸经、中国针灸治疗学、经脉腧穴新考正等书为蓝本,并以研究心得,用科学程序编制而成。《实用针灸指要》乃罗氏精研穴义穴性的佳作,认为穴义穴性犹如中药之药性,全书以内难、甲乙、大成、针灸经等书为蓝本,旁参名家学说,依课本形式编辑而成。《针灸穴腧治疗歌》乃将日常所用经验有效之穴,撮其纲领,就简去繁,编纂成歌,便于学者之诵读。
“本输针灸”是一种依据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辨证组方的针灸治疗方法,其名源于《灵枢·本输》篇(该篇主要介绍五脏六腑所出之五输穴,及其位置、属性、运行方式等)。所谓“本输针灸”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为指导思想,遵循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以《内经》中所记载的腧穴为基本选穴,以五腧穴为核心穴位组方的治疗方法。本书通过对“本输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探讨,力求使《内经》的基本理论,在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更具逻辑性、客观性、实用性、简单性,这也是作者一直以来学习中医经典的理念。
腹针疗法是从中医的理、法、方、穴出发,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安全、适应证广等优点,自该疗法推广以来,受到针灸界同仁及专家的普遍关注。 本书是作者根据20多年的临床经验编辑而成。腹针是以神阙布气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宏观调控系统。作者认为,神阙系统可能是形成于胚胎期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因此,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不仅是敷脐疗法的基础,也是腹诊与腹针疗法的基础。书中对上述的理论不仅从中医经络而且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以一种全新的观点与方法奉献给读者。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疑难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达到使读者融会贯通,易于掌握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腹针疗法既有传统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专家担任主编,由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强烈。书中思路新颖,以单穴为焦点,深入阐明单穴的临床功效,即运用适当的穴位手法,使患者调气,从而缓解或治愈患者之顽疾。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主要讲述了贺氏针灸流派的理论精华:三通法(微通、温通、强通)、扶正原则、套穴形成过程与应用。下篇主要讲述了贺氏针灸擅长治疗的64种疾病的方法和案例。
本书简要介绍了骨与软组织的力学系统、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及常用针刀刀法,重点介绍了黄褐斑、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唇裂手术后瘢痕等22种临床常见皮肤科与整形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与诊断,详细介绍了常见皮肤科与整形外科疾病的针刀治疗、针刀术后康复治疗、护理及临证医案,同时介绍了针刀治疗皮肤科与整形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现状及针刀术后康复保健操。 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清晰直观,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广大针刀临床医生及高等医学院校针刀、骨伤、中医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为日本针灸史上的巨擘泽田健的入室弟子代田文志所著。全书记录了泽田派与众不同的整体治疗、经络经穴之应用、穴位诊断法、常见病对症取穴、 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常用的经验要穴;收录了作者自1927年至1942年所的数万患者中疗效十分显著的病案,均采用现代医学的病名记录,按照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妇科疾病、外科疾病、中枢神经性疾病、末梢神经性疾病分类为八章,对于疾病的诊断也采用了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本书是通过学生的眼睛和心去观察学习老师的理论思想并通过自己的体悟将之运用于临床,于修习者颇为契合。
校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针灸手法、认症定穴、五脏俞募会穴、奇经八脉、络脉、各家治疗经验及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诸法。并载十二经图、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四编。编为“经穴考证”,具体从人身度量标准、于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睥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十五方面论述。第二编记述简便取穴法、十四经要穴之功用和误针补救法。第三编中有禁针穴歌、井荥俞原经合歌、井荣俞原经合表,井荥俞经合治法总决,十二经原穴歌、十五络穴歌、四总穴歌、行针指要歌,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决、杂病穴法歌、百症赋等十五方面内容的歌赋,朗朗诵读,善记易懂,切于实用。第四编为针灸治疗总论,并设伤寒门、温热门、虚损门、咳嗽门、泻痢门、臌胀门、黄疸门、消渴门、妇科门、儿科门、外科门等二十三门类论述。最后有承师谈话录。本书为作者在教室教授针灸经穴治疗之笔记,分类而编次之,是作者的教学与临床经
本书系统介绍了电针疗法的起源与发展,电学基础知识,电针仪基本知识,电针参数的临床意义、生理效应、治疗机制、取穴和配穴原则、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常见意外及其处理、常用腧穴,以及传染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130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电针方法、处方精汇和按语。全书资料可靠,内容丰富,科学性、实用性强,适合基层中西医医务工作者、相关研究人员和医师阅读参考。
《明清针灸秘法丛书·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本:传悟灵济录》在国医大师、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的亲自督导下,汇集知名文献学家、针灸学家,历经数年,共同整理而成。在限度维持古籍原貌的基础上,点校为横排简体,书中插图重新描绘、细致临摹,以方便今人学习、查阅。此外,在每书原文之后附点评一篇,简要介绍《明清针灸秘法丛书·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本:传悟灵济录》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内容构成,并由针灸业内专家从现代临床应用的角度归纳《明清针灸秘法丛书·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本:传悟灵济录》特点,对其针灸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总结,突出对于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天津中医学院专家总结多年留学生培训经验编成的外部汉英双解针灸工具书。收针灸名词术语4千余条,包括经络、腧穴、诊法、治则、取穴法、刺灸法、各种病症的针灸治法等,释义准确地道、通俗简炼,译文信达有证,图文并茂,并附中、英文索引,穴位、插图附录等。本辞典收入有关中国针灸主要名词、术语4000余条,力求涵盖针灸学各主要领域的知识和操作要点,释文通俗、准确。汉语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同音异声的,按四声顺序排列;同音同声的,按笔画多少排列。多字条目如个字相同,则按第二个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四声以及笔画多少排列;第二个字相同,按第三个字排列,依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