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为隋·巢元方等著,由宋白杨校注。本书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简称《巢氏病源》。《隋书·经籍志》载:《诸病源候论》五十卷,目一卷,吴景贤著。《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著。 皆不言巢氏书。《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中两书并栽。《四库全书》认为:“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诸病源候论》一书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成就最为。该书五十卷,分为71类,栽述疾病病源证候共1739门,是中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也多首引《诸病源候论》之论,后
《脉经》晋·王叔和撰。全书共%26nbsp;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卷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图解黄帝内经(畅销版)/生活新实用》由赵庆新主编,本书初版问世于2009年,至今,畅销已经累计突破100万册!已经以八种语言销售到了十几个国家,这是让我们欣慰的。在出版后这四年时间里,我们结合读者反馈以及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改版更新,每一次改版都是更精进更准确更符合读者需求。本次修订堪称权威专家审订畅销版,综合了之前版本的所有精华,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优化了一看就懂的图解式风格,真正达到让读者“一次就读懂的完整版白话读本,一次就能读懂《黄帝内经》的精华”的编辑理念。 不仅如此,《图解黄帝内经(畅销版)/生活新实用》我们还邀请了中医领域权威专家耗时一年之久全盘审订,优选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度。
《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著作。这部著作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医学宝贵的遗产。 本书以《本草纲目》为基础,结合多部药物学著作,介绍了相关中药常识及如何认识中药,并搭配了养生药膳,以便读者预防疾病、科学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