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相传共有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治三年,在岭南遇到其师张学正(即张绍祖),张自称为仲景的四十六世孙,传授左盛德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桂林古本”名。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文辞畅达,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如通行本太阳篇下谓:“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按脉证不合,其理难通。长沙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此说似较为胜。而本书作“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比长沙本就更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四圣典籍”,须读此书。
本书是阐述五运六气学说的专题著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综合历代运气著作,去芜存菁,整理成章。先述运气学说的由来和产生的科学基础;次述干支甲子的基本知识和对运气学说的意义;再述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以及运气同化诸问题;最后列“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专节,以《素问·藏气法时论》为范例,阐述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运用的原则和大法,使理论密切结合实际;文后附有“六十年运气交司表”,以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全书解说明晰,体系清楚,可供学习和研究运气学说者参考。
《中医师承学堂·经方医学书系·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是现代著名经方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经一八纲一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极具启示意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 胡希恕先生处处以伤寒临床家的角度对《温病条辨》进行解读,在《中医师承学堂·经方医学书系·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按语中明确提出“为病的阴阳表里虚实,仲景乃括之以六经,树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的大纲”。上焦篇第二十三条,胡老则直言不讳:“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黄,为益津下热之治,极验,学者可试之”。
本书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从此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谓贡献卓越。本书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尤其是研究《伤寒论》的推荐参考书。
本书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 本书和《伤寒杂病论》一样,具有公认的临床指导价值,成为历代医家诵读的经典医书。《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医学主要理论基础之一。为了便于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和掌握,本书对原著重新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对每篇增加题解、本篇要点等内容,对于原著中重要理论和主要论点则增补按语,提示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为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全书共分五卷,卷前首载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对该书的编写目的、收药原则、七方十剂之义等进行了说明。卷一至五,以药名为纲,列举了二百七十七味药物,对每一味药物,均先述攻效于前,继发尚论于后。其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能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见解独特,发前人所未发。其对药味选用配伍宜忌的论述,尤切中于临床,实用价值很高。此次据康熙刻本、清抄甲本为底本,以何高民校订本、清抄乙本、清抄丙丁为校本校点而成,可供中医科研、临床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1%26nbsp;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相传共有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
《辨证录》为清代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敬述。系综合性医书。14卷。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妇、外、幼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吃泥、胎毒等126门773证,约1479方。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并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略具后世“方解”之雏形)。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多数还以双行小字形式附有一备用方剂,以资互参。全书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以“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攻补”为特点,故称为《辨证录》。该书虽每以《灵枢》、《素问》、仲景、东垣诸说为立论根据,但师古而不泥古,其辨证尤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辨证录》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参考。
《石室秘录》为清代有名医家陈士铎编著。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石室秘录》是中医古籍中专享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全书分6卷,依次分为礼、乐、射、御、
《伤寒论思维导图:中医生学习笔记》将中医经典之一《伤寒论》的内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对描述古代症状词汇的解释和部分条文内容归纳总结则在旁边加以标注,对方证条文加以显眼背景色,还专门罗列出《伤寒论》经方113首,并附相关条文,形式新颖,文字清晰,以方便中医爱好者、学生、医师学习、查阅和自注。
《黄帝内经太素(上下)》为隋·杨上善撰,共30卷,是分类编纂整理、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著作。全书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寒热、邪
本书为李可从医几十年用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亲自完成的个人经验专辑。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最为称道,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八期,即“伤寒篇”(附录《医话拾零》)。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共八期,该书紧密结合临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其为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新意频出;而又生动活泼,亲切感人。 《伤寒论讲义》乃张锡纯对《伤寒论》的专门论述,被誉为:“未读《伤寒论》者,固不可不读;已读《伤寒论》者,尤不可不读之书也。虽止于《伤寒论》,而大要可以类推。”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师生、中医研究人员阅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是中医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
《三指禅》为脉学专著,由清代周学霆撰,清代欧阳辑瑞评注,刊于清道光七年(1827)。共分3卷,81篇。卷一重点论述脉学源流、脉诊部位、脉象鉴别等脉学理论,列脉27种;卷二、卷三分别论述内伤杂病、外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