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 神农本草经》是《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医典卷)》的一个分册。由丛书编委会精选确定文本后,再由著名的朗诵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读,以书配盘的形式出版,小64开的袖珍版本,附带MP3格式的小DVD盘,让读者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结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推荐阅读书之一。但该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读者困难颇多,特编本书,名曰《金匮要略语译》。《金匮要略语译》以何任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是“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丛书之一。全书辑录的歌诀摘自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著的《诊家正眼》,其将二十八脉的脉象与主病分列为体象歌、主病歌、兼脉歌三项,而《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按照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解析的体例加以注解,是学习切脉的简易读本,适合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草崇原》是历史上第一部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药学专著。《本草崇原》共分三卷,按《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对300味中药的药性做了恰当的阐释。《本草崇原》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学专著。此次据乾隆三十三年(1762年)《医林指月》本为底本,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医林指月》本为校本点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药研究工作者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注解伤寒论》系金代成无己对汉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注解。该书成书于1144年,是现存很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计397法,1
《小儿推拿秘诀》为明周于蕃著,全名为《秘传男女小儿科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书》,初刻于万历乙巳年(1605),是专门论述小儿推拿的专著。全书未分卷。该书论述了小儿生理与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和病后调理等各个方面,尤其对小儿推拿按摩手法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图文并茂。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味经堂刻本为底本进行校注。
一般初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匾》及《脉经》等书,读者经常苦于文辞古奥、理解困难。而陈修园所著医书,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成为初学者案头所 。目前比较肯定的陈氏之作有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本所包含的子目。陈修园的中医学说尊经而不泥古,且多有创新,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不断被后人挖掘、整理、利用。此次我们选择了陈修园著作的适当版本,进行了校勘、注释和标点断句,全套丛书共16册,拟定名为《中医启蒙经典·名家校注南雅堂陈修园医书》。其中的分册之一《时方歌括》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了唐、宋以后的中医常用方剂108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并将各方韵为歌诀。陈修园在本书中既采集历代诸家之论述,亦结合个人二十年读书、临证
《兰室秘藏》中涉及临床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很大。对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酒客病、消渴、头痛、呕吐、衄血吐血、腰痛、大便结燥、小便淋闭、阴痿阴汗、泻痢、自汗等15种内科疾病,分别各立一门;对于难于归类者,列入杂病门;还有痔漏门、疮疡门、妇人门、小儿门和眼耳鼻门、口齿咽喉门等共22门,是很好实用的一部临床著作。
本书为清代名医黄元御所著。全书十卷,书中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等医中四圣之学融会贯通,分别从天人、六气、脉法、劳伤、杂病、七窍、疮疡、妇人等方面阐发四圣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
一般初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匾》及《脉经》等书,读者经常苦于文辞古奥、理解困难。而陈修园所著医书,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成为初学者案头所 。目前比较肯定的陈氏之作有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本所包含的子目。此次我们选择了陈修园著作的适当版本,进行了校勘、注释和标点断句,全套丛书共16册,拟定名为《中医启蒙经典·名家校注南雅堂陈修园医书》。其分册之一《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继《伤寒论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纵贯演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进行综合分析,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古典医籍,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灵枢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共十二卷,分八十一篇。全书除了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以外,并论述了经
《难经集注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难经》的集注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本义、集注、白话解四项内容。《难经集注白话解》注文旁征博引,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深刻揭示了《难
《质问本草》是清代吴继志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书是作者采集琉球诸岛所产的各种草木植物,并写生配图,同时广泛质询于福建、北京等地的儒生、药工、药农等,反复鉴定而后成书。《质问本草》体例统一,以图配药,并详述所质询诸家之说,述其形态、功用、别名等,是一部较好的药学著作。对于研究清代地方本草学来说,是一部的著作。
《药性赋》原书未著作者,据考证应为金元时期作品。因该书以赋体行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历来为初学中药者推荐阅读之书。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药性赋》的原文,并附有十八反、十九畏、六陈歌、妊娠用药
1《伤寒论浅注》为陈修园的代表著作之一,约成书于清嘉庆一年丁己(公元1796年)。全书共6卷,遵从张志聪、张锡驹所分章节,专注六经诸篇,至劳复止;以平脉、辨脉、伤寒例、诸可不可等篇为王叔和所增,皆置之
孙星衍、孙冯翼辑的这本《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 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为现在通行本。《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 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寒瘟条辨摘要》分上下两卷,上卷开篇首列瘟病根源证治与伤寒不同辨,随后分别详列瘟病与伤寒六经证治不同辨、四掼不可正治辨、瘟病与伤寒不同诊脉、大头瘟六证、瘟病诸下证及有关杂病及妇、儿科瘟病。下卷则备载洽瘟病诸方,以升降散为诸方之首,皆配以歌诀。本次整理以清嘉庆十六年辛未新繁沈氏刻本为底本。
《药性赋》原书未著作者,据考证应为金元时期作品。因该书以赋体行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历来为初学中药者推荐阅读之书。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药性赋》的原文,并附有十八反、十九畏、六陈歌、妊娠用药
敖氏伤寒金镜录:《敖氏伤寒金镜录》,由宋元·敖继翁(字君寿,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湖州)撰、元·杜本(清碧)增补,成书于1341年。本书是我国现存很早的舌诊专著,据舌判断发病切合临床实际,因而对后世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