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最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公元2~3世纪,东汉王朝瘟疫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编撰了《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书中主要论述杂病的内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古代汉族医学典籍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书中记载的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尊为“经方”。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本书为方论专著,共分四卷,为清代汪汝麟所著。全文详明赅备,条理井然,所选之方,均为经典有效良方,颇为实用。现据清道光庚子年无止境斋刻本影印。汪汝麟,字石来,海阳人,道光间医家。因乡场屡蹶,遂专心志医,昔贤诸书,日夕披览,随手抄诵,积三十年之所得,摘采一册,即为该书。
《辨证录》是一本综合性医书。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全书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由于本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刻本颇多,有些书商将其改名为《辨症冰鉴》等书名。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近期新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性地以“人迎气口脉法”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明确方向”。本书还明确提出“脏、腑、经、络”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百思难得其解”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经典,享受阅读经典,探究还原中医真相。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 医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有方,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容川医学全书(精)》收录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是中医学主要理论的基础之一。全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阐述了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学习中医的 之书。 为了便于读者对《黄帝内经素问》原著的阅读和掌握,本书对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对每篇增加题解、本篇要点等内容,对于原文中重要理论和主要论点则增补按语,提示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使文简义深的《黄帝内经素问》原文通俗易懂、浅显明了,易为读者掌握和运用,是阅读和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参考书。
我编写的这本小册子,专题讲述了《伤寒论》里的十四个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它的系统性和彼此的内在联系。例如,讲阐述了《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和对六经辨证的认识,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此书的涵义;第二讲论述了《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有机联系,剖析了《伤寒论》的辨证思想和方法;第三讲是讲六经为病提纲证的现实意义;第四讲介绍了《伤寒论》的气化学说,是以传统的医理去分析六经、六气阴阳变化的规律。以上四讲为本书的总论,它起到指导各论进行辨证的作用。 从第五讲至第十三讲为各论,采用了以方带证的归类方法,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主要方证进行了归纳,并附有后世的方证和医案,以加强临床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鲍艳举、花宝金所著《独立全解 经方实验录 医案》,完全独立解析了100则经方医案,相当于临床带教、现场诊治100个疑难病患。《独立全解 经方实验录 医案》的医案解析,突出“现在进行时”,还原真实的思考过程、思辨的细节。改“斩钉截铁”的平铺直叙,为“一波三折”的连珠炮疑问:对复杂的疑难病证反复权衡,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相对妥当的一种或几种。名家为何如此辨证?辨为其他证型是否可以?名家为何如此用方,用其他类似方药是否可行?以连珠炮的疑问,彰显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真实细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独立全解 经方实验录 医案》力图开创中医医案写作的新风尚:尽可能做到每个推导步骤,都依照相应的“规矩”(辨证的依据)来推导。
《黄帝内经》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重要经典着作。本着继承祖国医药学宝贵遣产,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宗旨,为广大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善本原貌。本次影印出版清光绪十年甲申(一八八四)京口文成
本书为修订版。合订本第4版次印刷(1994年来总6次印刷)。晚清蜀中伤寒名家郑钦安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成都中医名家唐步祺先生(已故)悬壶济世六十年,乃致力于郑氏三书之阐释,
《伤寒论》是中医诊疗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文义含蓄深奥,初学者往往感觉不容易习读。为此,任应秋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了《伤寒论语译》一书,于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林亿校本作蓝本,去其重复,正其错简,分篇分条进行讲解,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因此每条分作“校勘”“音义”“句释”“串解”“语译”“释方”等项内容。在每一段落后,作者将该篇的内容重行组织,附以“表解”,使读者更易了解该段落的知识结构。历来《伤寒论》注家虽多,在20世纪50年代,用现代语翻译尚属新创,也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任应秋把条文的含义,用现代语言的方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大减轻了学习者阅读的负担,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此次整理,立足于不改变作者的原意,而就文字、标点
本书对《难经本义》原著文字进行了全面校正,正字体、补缺失、辨讹误、明字音、释词句、训诂解难。正文前弁以“校注说明”介绍本书版本和校勘方法;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既保持了《难经本义》原貌,又体现了近代学者研究《难经本义》的新成就。
作者自十四岁即随父(中医张文化)学习中医,历阅《内经》、《伤寒》、《金匮》、《医宗金鉴》、《神农本草》、《医学三字经》等上百部中医典籍,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他在总结其父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古今中医典籍的学习认识,著成《实用中医诗通》一书。该书在内容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以诗表意,便子记忆。以歌诀形式表述医理,使诗情和医理互融,极便记忆,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举,值得继承和发扬。但以往医书歌诀七言居多,少有三言和四言。如《脉诀》、《汤头》、《三字经》、《四百味》等书,皆是七言、三言、四言。比较对五言古诗的背诵,五言介于七言和三、四言之间,比三、四言集中,比七言简练,更便于记忆,故本书独用五言。另外,古歌诀多用古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