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速记手册(中医速记手册丛书)》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相应的临床常见病证。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种子心法》由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所著。全书内容简短, 语言浅显易懂。书中论述了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 如“要回天冶“要选雌冶“要寡欲冶“要知时冶“要知窍冶等, 并附有种子药方, 丰富了生育科学的内容。此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 刻本为底本。
《赵锡武医疗经验》讲述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行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反映了赵老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独特见解。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充分反映了赵老自己的经验体会,并选取了他亲治的典型医案,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法、效方。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
《名医类案》是我国部中医医案类书,由明代医家江瑾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全书共12卷,分205门,辑录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0余首。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全面整理、系统选编。该书的编纂,实开我国医案类书编纂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名医类案》是明代医家江璀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之作。原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后经清代名医魏之磅(玉横)重订。全书共十二卷,分为二百零五门。 《名医类案》大量搜集了明以前历代名医验案,同时博采经、史、子、集之中的相关资料,结合编者个人医案,共录病案2400余则,收辑内容广泛,涉及病类丰富,涵盖了传染病、内科杂病、外科病、五官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书中所载病案,大都有姓名、年龄、体质、
临床药剂学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整合与药物制剂相关的诸多学科知识,归纳凝练出来的药物剂型合理使用的知识体系。孙路路主编的《临床药剂学(医学教育改革系列教材)》共9章,介绍了口服制剂、注射剂及经其他给药途径制剂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现状、申报、配制、质量控制,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设计与应用,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药物剂型与用药安全等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剂型应用于人体以后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评价药物、调配药物制剂。
孙重三派小儿推拿的特点对小儿常见病症疗效好,且容易被患儿接受。图书采用图片加说明的方式,把小儿常见病的选穴、推拿手法展示给读者。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由清代有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
本书作者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关幼波、印会河等教授,颇得真传。从书稿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临证积累,且对于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思路具有自己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围血管病临床治疗难点与中医对策》为《周围血管病中医小丛书》之一,由辽宁省名医、外科专家吕延伟教授等主编。 全书共8章,重点介绍了最为常见的8种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难点、中医治疗优势、辨证治疗过程中细微的变化与对策,突出展示了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水平和成果,客观评述了中西医治疗现状,并结合我国几代专家的临证经验,提出适合患者病情与需求的治疗方案。 本书旨在继承和发掘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规范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临床工作,启发开阔医生的诊疗思路。主要供中医外科或周围血管科专科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外科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本书据元刻本整理。全书1卷,医论42篇,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为病”的医理,强调观形察色,切脉问证,主张运用滋阴降火及理气、祛痰、行瘀诸法,从本求治。论中多附有验案。 全书内容学术价值高,实用性强,对现代中医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书作者为民间中医师,75岁,行医50多年。 作者学历不高,但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悟出许多行医之道。两年前,他把自己的行医经历以及在行医过程中看副的、听到的事件记录下来,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发布到网络上。 但就是这一篇篇的博客,让网友跟帖不断,许多网友加入了对中医疗效的讨论。 潘医师的许多见解被传播得越来越广:“中医队为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中医治人,西医治病”、“病是你自己好起来的,医生只是在帮忙”……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向你讲述一个个看病的故事,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医在诊病、治病时是如何思考的,从此明白:不是中医疗效不好,而是没有找到真正的中医。
本书是有着50多年行医历史的名老中医的行医笔记,也是头皮针、针灸、中医生动的社会实践的总结。书籍分为作者从医回忆录、怀念舅父、陕西著名中医教育家张济全先生、作者行医笔记、治愈病案、中医验方、秘方,行医体会。内容生动翔实,文笔优美朴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广大医学爱好者、学生、医学从业者的良好参考书和学习书籍。
徐立然等编的《李发枝治疗艾滋病经验集/国医验案奇术良方丛书》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了总结、传承。以医案医话的方式真实记录了李老的精湛医术和临证经验,较完整体现了李老艾滋病临床独特的诊治体系,比较全面展示了李老从事艾滋病治疗近十年的临床医学成就。
卢复著的《芷园臆草存案》,医案专书,不分卷,明代卢复著,刊行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该书载卢复医案20则,涉及伤寒、瘟疫、蓄血、外风挟饮、谵妄、善恐、失眠、口疮、呃逆、呕吐、吐血、便血、水肿、疝气、瘘证、佝偻、疮疡等,多为经治内科杂病和妇科疑难病之验案。末为自疗吐血一案,尤为详细。每案先述诊治经过,后论诊断及用药之法。 案例虽少,但内容丰富而有特色。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宝笏楼刻《医林指月》本为底本。
郭士魁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园临床家,深受患者爱戴。本书由整理者根据郭士魁先生讲述的医疗经验及部分手稿编写而成,反映了郭老关于30余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其中郭老擅长的病种如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着墨尤多。 书中所论,侧重临床,在疾病的辨证分型和方剂的加减变化以及单味药的使用等方面阐述颇详,对郭老所拟的经验方也有较为系统的介绍。本书可供广大中医工作者阅读,尤其对临床人员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门诊和会诊的病案进行整理的。全书共四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治病的特点――特别强调辨证论治,治病务求其本和以胃气为本,并抓住季节气候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临床证候的分析综合这两个主要环节;立法用药上贯彻“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价格廉、效果好。每个病案下的按语则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