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速记手册(中医速记手册丛书)》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相应的临床常见病证。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嘉庆三年)。作者受吴又可、叶天士影响,在多年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著成该书。因书仿《伤寒论》写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故将一切议论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各书。 书分6卷。卷首《原病篇》,引《内经》有关条文19条,其下分注,讨论温病之原始。卷1~3分上、中、下三焦立篇目,共列治法238条,方201首。卷4为《杂说》,论救逆、病后调治等。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卷6为《解儿难》,议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吴氏按三焦分部论述温病发展过程,总结归纳出病变转机,提出三焦辨证纲领,有别于伤寒六经分证,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之说相得益彰,使温病学说体系获得进一步充实、完善。本书是中医学“温热”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陈超先生是著名的中医内科、儿科专家,从医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共分3个部分。部分为医案,其中有内科病58个,105例;儿科病24个,48例;外科病15个,24例;妇科病10个,12例。以内科、儿科病为主,每个病例阐释了主症、病史、诊察、辨证、治则、方药、按语等,进行了深人的分析,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在疾病诊断方面,采用辨证与辨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灵活运用。第二部分为医学论著,对8个病证进行了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探讨。第三部分介绍了临床上碰到的经验教训,这是其他医书很少见的,为后学树立了很好学习的典范。 本书的医案、论著、经验教训,阐明了作者的个人见解,以及在临床治疗的经验,是一本论理简要明晰、切合临床实用的参考书,对于学习中医和继承老中医经验,不无裨益。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中医临床与治未病散墨》由宋新安编著,全书由医论篇、治未病篇、参数篇、名言篇构成。主要围绕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在衣、食、住、行、娱、医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介绍了一些对治病防病有益的知识。医论篇主要介绍了笔者从医多年所发表的部分临床医学论文及科研、专利成果。治未病篇以韵文的形式写成,言简意赅,便于记诵。主要写了人从降生到老年各阶段与祛病养生相关的综合知识。参数篇选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治病、养生相关的常用参数,以供综合参考使用。名言篇选编了部分名人大家在疗疾保健、养生益寿方面的名言,供读者欣赏受益。本书力求从多角度、较系统地介绍祛病、养生、益寿的综合知识,以求实用。本书写成献给读者,若读后有所裨益就足矣。
《种子心法》由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所著。全书内容简短, 语言浅显易懂。书中论述了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 如“要回天冶“要选雌冶“要寡欲冶“要知时冶“要知窍冶等, 并附有种子药方, 丰富了生育科学的内容。此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 刻本为底本。
《赵锡武医疗经验》讲述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行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反映了赵老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独特见解。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充分反映了赵老自己的经验体会,并选取了他亲治的典型医案,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法、效方。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
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稿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并入用了《脉经》部分内容,用来进一步说明脉诊的应用,使读者对脉学有正确的认识。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全书共分21章,收录245首方剂均是教材中的主方。每首方剂基本包括方剂名称、出处、药物组成、歌诀、注解、功效及主治7部分。
本书为中医的诊断学专书。作者博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籍理论及后世诸家之说,类例相从,更参一己之所得:编撰而成。 作者指出,中医诊断学当四诊并重,缺一不可,故依次讨论 望 、 闻 、 问 、 切 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依据显现的各方面的症状、体征,说明疾病的原因、病机及诊断。在 望诊 中,详论了颜面、口、鼻、耳、目、齿、舌等部位的各种形色变化及小儿 指纹 观察方法。在 闻诊 中,主要说明怎样听取病人的声息语言。在 问诊 中,着重阐释了 十问篇 。在 切诊 中,首先总论脉诊的部位、方法、注意事项、平脉十病脉等,然后根据《濒湖脉学》解析了各种脉象的体状、鉴别、主病、抉微等。全书共八卷。又有管窥附余于后,是作者对脉学有关问题的见解,亦有参考价值。
《女科百问》又名《产宝百问》,二卷,南宋医家齐仲甫撰著。成书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 全书将有关妇女生理、病理、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内容,归纳为一百个问题,逐一解答,故称《百问》。上卷五十问,为天癸、经候、血分、经带诸病之证治;下卷五十问为妊娠胎产诸病之证治。此书对妇产科常见疾病作了系统的论述,每问均有理法方药,条理清晰,内容简明,并附有验案,以证之临床,其方多效,是一部综合性的妇科文献,比明代陈自明所撰《妇人大全良方》早30余年,被世人誉为部妇产科普及读物。
中医疗效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基础之工作。史字广、单书健同志主编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别开生面,每书对一种常见病,广撷精华,汇全国医林名宿治疗某病之独特经验于一帙。或以演论形式论述名老中医自成规律之独到经验,或以医话形式叙述名老中医对某方、某法及某药之运用体会。娓娓而谈,详尽透彻。 书中着眼于名老中医经验之细微处,效能取巧求精,而非面面俱到,或重复泛论。同时,由于本丛书以常见病分集论述,使丰富多彩的名家治验,纲明目细,便于查阅,故可使读者得其要领,易于师法。览一篇可尽得当代名医于某病之各独到诊疗经验,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丛书还从不同角度反
中医疗效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基础之工作。史字广、单书健同志主编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别开生面,每书对一种常见病,广撷精华,汇全国医林名宿治疗某病之独特经验于一帙。或以演论形式论述名老中医自成规律之独到经验,或以医话形式叙述名老中医对某方、某法及某药之运用体会。娓娓而谈,详尽透彻。 书中着眼于名老中医经验之细微处,效能取巧求精,而非面面俱到,或重复泛论。同时,由于本丛书以常见病分集论述,使丰富多彩的名家治验,纲明目细,便于查阅,故可使读者得其要领,易于师法。览一篇可尽得当代名医于某病之各独到诊疗经验,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丛书还从不同角度反
当今中风已成为中老年人三大死因之一,在一些地区或国家已上升为位,且致残率高。对中风的治疗也是当今医学的难题之一,而伟大的祖国医学,丰富的古代方药,正是我们应该很好研究的对象。本书是从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医籍中搜索出600余首中风方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选300余首,分门别类,考证注释而成。 本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神指导下,从治疗学角度,纵向的进行专病研究的,可供中医研究人员、临床医生以及中风患者参考。正如杨倓所云:“今余之所得,多良医深藏而不语人者也,方将使人家有是书,集天下良医之所长,以待仓卒之用,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知我罪也,一任当世,岂不善乎?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读物。对当今中医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四年 (1834)刊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