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中草的发源地,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等多部权威典,收录现实生活中所常见的中草药512种,按药性功效划分为18大类,配合大量高清中草药植株、成品实图及手绘彩图,收入了数百个中医古典原方,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草药的性味、来源、成分、植物形态、生长特性、采集方法、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功效、用法用量、方剂选用等相关专业药物知识,便于人们随时查找、阅读和研究。
医药分家,是中医的现状,中医师只管开方,中药师只管药物。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运用中药,作者姬领会编写了此书。《逐层讲透中药:揭示中药用法不传之秘》分上下两篇:上篇探寻中药功效来源之秘,从中药的阴阳属
作者总结柳吉忱先生几十年治疗癌症的丰富经验,家传师承以及作者多年的治癌临证体会,强调在对癌症辨证论治中,尤须重视法的应用。作者据理以辨证,依法以遣方,随方以用药,如此环环相扣,贯珠一线。《柳氏抗癌用药式与药性解三十三讲》分上下两篇。上篇详述了中药抗癌用药式:如扶正固本、理气导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温阳化气、泻火坚阴、软坚散结、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欲降先升、阳中求阴、升阳固中、条达枢机、开窍醒神、化痰软坚、主辅配伍、中药外治、癌热、放、化疗后、术后、脑瘤、胃癌、肺癌、肝癌、肠癌用药式等二十六讲。下篇讲解了常用抗癌中药类编:如清热解毒药、软坚散结药、化痰祛湿药、活血化瘀药、以毒攻毒药、扶正固本药、理气导滞药等七讲。作者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引经据典,将理法方药
《常用中药材速查图鉴》选取180余种中药材,详细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基本知识,并附有精美的手绘插图和实拍图片,能够让读者 清晰、直观地认识这些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中药材,并且了解它们的特性,在选购的时候才能分辨优劣。同时,书还介绍了这些中药材单方的使用方法和中医古籍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剂,但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处的环境各异,并非所有药材都适用,因此仍须经过医师针对个人情况调配方剂。
《药性赋》是金元时期的作品,其历来是初学中药者的启蒙读物,传沿至今,长盛不衰,成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现在仍有学习价值。我们以现代药典为蓝本,并参考历代医家的勘校注释进行编写,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原文主旨、更全面地解读药物功效。本书于每段原文之下,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白话解读;为便于读者反复诵读记忆,并能无障碍阅读,对难字、冷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对难懂的医学词汇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总结了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配伍应用、使用禁忌等内容,方便读者学以致用;还将原著中涉及的药物配以实物照片,图文并茂,让读者一看就懂。
本套丛书是以黄煌老师为首的经方团队及其经方爱好者在其博客上的讨论内容为主题的,并按时间顺序及专题进行归类整理而陆续出版。这是第四期,共分:我的经方医学、经方实验录、方药吟味、思考经方及经方的故事等五大板块,延续了第三期的实用性。
本书是在忠实于《神农本草经》(清代顾观光的辑本)原著的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及《中药学》(第二版)为指导,以全新的视野和形式对原著进行深度挖掘,从《神农本草经》一书所载的各种药物中精选出200多种现在仍常用于中医临床的、药效明显的药物配上药物彩色照片进行全新演绎,更加符合现代疾病特点及现代人的养生保健习惯。书中对每种药物的原文、今释(含现代药物上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禁忌、来源、形态特征、采收加工、别名等)、现代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配伍应用、药膳食疗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药配方是古人用药经验的累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结晶。从《神农本草经》至《新修本草》,再到《本草纲目》,从官方出版的各类药典,再到民间有志之士呕心编写的各种药学专著,都让传统中中医药的鞋力与应用经久不衰,历久弥香。 沟通中医用药理论与健康养生的桥梁 本书针对家庭常见病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保健调理,选录中医经典的配方以及民间验方,辨证取方,给予您和家人寻医用药的准确指导。经典配方结合中医理论解析,再融入现代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轻松易读的中药配方百科书 本书所收录中药配方采用药材实物全彩配图,每种药材的用量及具体功用一一标注清楚,不仅页面轻松美观,更重要的是具有的药物鉴别、选用功能,能让您轻松辨识中药,放心使用配方。 正确使用中药才健康 中药以
《验方新编》(作者包相璈)是以清·光绪甲辰上海通时书局本为蓝本整理而成。整理中,我们本着维持该书原貌,重在意通的原则,酌以句读。对刊刻中的明显错误,亦参考他本予以修正。凡意通但与他本文字有异处,概尊原本不改。另外,对该书目录亦重加整理,凡文题冗长者,目录均作简化处理。
本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机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从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医药动物实验的理论,介绍了中医药研究各领域的不同动物实验方法,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多样性和科学性。 分上、下两篇。上篇对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的概念与内容、地位与作用等进行了论述,对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思维原理、实验动物与中医药动物实验、实验材料准备与实验室操作规范、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基本技术方法、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动物实验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实验动物管理法规和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局限性等进行了阐释。下篇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具体实验方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各科动物实验、中医方药研究、中医非药物疗法研究等的具体动物实验操作方法,以及新技
龙眼营养丰富,具有开胃益脾、补虚益智、养血安神等滋补作用。 本书系统介绍龙眼。从其栽培、品种,到中医对龙眼的应用及现代科学对龙眼的研究,介绍古今龙眼选方和食疗验方1 00多首。
方剂是中医学体系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通过研习古今名方,可以领悟前贤的组方要义与应用之妙。王均宁、平静、于鹰主编的《每天学点中医丛书:每天学点实用方剂》分为方剂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名家医方与应用两部分。部分主要讲述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在中医治疗学上的地位、特色和优势,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方原则与变化应用模式,以及剂型、煎服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名家医方与应用,分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活血祛瘀等讲述,其中穿插典型案例、医林典故。《每天学点中医丛书:每天学点实用方剂》参阅历代有关论著和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际编写而成,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重点突出,切合实用,便于掌握。可以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医生临床处方以及广大
本论著共分7个章节,分别对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进行了药材来源,本草记载,加工炮制,化学成分,成分分析(定性、定量),药理活性,临床研究的全面综述,在遵循原文献的原始数据基础上,对每一研究部分重新进行功能分类,以便于科研工作者的使用。论著共查阅了53篇古代本草文献,参考了262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共撰写约50万字,是当今对中药地黄(包括:鲜、干、熟)研究的最为全面的综述。
本书精选800余种常用中草药,编写上注重日常应用,将识别方法与使用内容细分版块列述。书中的“功效主治”“实用验方”部分落脚于实用,“功效主治”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宜忌,尤其是对于多部位入药的植物,进行了拆分讲解,详述各个部位的功效主治;“实用验方”则以常用方、常见病、操作简单为原则对方剂择优选录。“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部分着力于识别,详细介绍各药的形态特征,辅以“生境”与“分布”供读者综合判断。书中每一中草药都保障附有高清原植物图,并尽可能搭配花、果图以全面展示植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分类系统与所选药物以《中药学》九版教材为蓝本,引入谐音联想为主的综合趣味记忆法,可帮助读者很快记住400种常用中药的功效,使读者获得学习乐趣,改变学中药枯燥乏味的观念,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记忆法、教学法研究增添新实例,填补中药科学记忆法的空白。本书可作为参加各类中药学考试学生的辅导用书,也可作为中医药学校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各地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破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行基本药物理念,确保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所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文件,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载体。 今年3月,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发布,目录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203种,补充了抗肿瘤和血液病用药等类别,优化了结构,规范了剂型、规格,初步实现标准化,能够更好地适应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为做好目录的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适时启动了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的修制订工作。 按照科学、严谨、简
本书是一本《药学入门》,书中收录了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十八反十九畏歌等内容。
本书以扶阳经方的临床应用为主线,对扶阳经方进行全方位的阐释,突出重点经方的临床应用。内容包括:经方经文、组方用药、用法用量、功效主治、典型医案,历代医家经典论述及古今医家应用经验等内容。以期引导扶阳学派运用经方之学风。打造一本类扶阳经方集解之书。
中医认为,何首乌有补益精血、乌发、养身延年之功。《本草纲目》称其为“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的滋补良药。全书系统介绍了何首乌的性味、功效、内容提要、药养常识及多种疾病的何首乌疗法,列举了近3余首巧用何首乌防病治病的良方。本书选方注重“简、便、廉、验”的特色,非常实用,是一部最适合咱老百姓养生保健用的中药科普书。
王绵之先生是我国的中医学家,是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方剂师资进修班授课时的讲稿被视为珍贵的献资料。今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全书分两部分,上篇总论讲述方剂学的形成、发展以及方剂学总则,下篇分十七章讲解了现代临床常用方剂二百余首。综观之,有两个明显特色:一是重点突出,对一些重要方剂的医理阐释极为详明;二是在讲述时,王绵之先生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融入其中,方剂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对读者掌握方剂中药物的药性、配伍关系及方剂主旨等颇有裨益。 本书可供方剂学习及教学、研究者参考,对临床医生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也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