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证是中医用药的重要指征和证据,是中医几千年用药经验的结晶。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和经方药物的古今用量折算等3个附录。 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处方的基础,中药鉴别应用是合理正确选药组方的关键,笔者长期从事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于中药配伍和鉴别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详细介绍了常用的400余味中药的常规临床配伍、鉴别的应用经验,对于提医师处方的临床疗效、加深中医药专业学生对药性的认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灵芝的现代研究(第3版)》对灵芝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其对灵芝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方面,更为众人所瞩目。林志彬教授是我国的药理学家,他不但现代药理学研究有很多成果,对我国传统医药灵芝也情有独钟,执著研究数十年,成就卓著。
《新编简明手册(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收集整理常用2000余种,包括每种药的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制剂规格等,按药物的主要作用分类编排。同时根据《药典》和国家有关规定,在药名右上角注有“典”“基”“保甲”“保乙”,以方便读者使用。《新编简明手册(第2版)》的特点是载药品种多,信息量大,阐述简明,实用性强,适于各级医务人员和研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城乡家庭和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本书为本介绍云南白药的专著。集云南白药研究应用之大成,重点介绍了云南白药对临床各科113种疾病的治疗应用,并系统阐述了云南白药的药学研究。对云南白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将产生的效应。可作为广大患者的参考书和家庭的日常备用书,也可供广大医药学专业人员、医学院校师生教学和临床参考。
作者在广泛收集临床中草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阐述了中药的传统药理、现代药理作用、常用的炮制方法、中药的配伍与不良反应等,重点介绍了临床常用中药17类207种单味药的常用炮制、常用配伍、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其组主简便、疗效确切,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今医籍中,博览众方,精心筛选,共辑临床实用、功效卓著之方1599首而成此书。全书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以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为主;各论遵“以传统方”的原则,分32章,对适用于临床各科治疗、急救或预防的良方,逐一作了详细评介;附录部分附有各方索引和病症用方索引。资料丰富,文字通俗,言简意赅,查阅方便。是广大的中医师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运用方剂的参考书,也是中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本书收集治疗肾脏病的效验良方1500余首,包括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盂、肾石病、肾病综合征以及肾性高血压等等,所收之方有中药处方、针灸、气功、食疗方等。该书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科研成果,适合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尤其是基层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历代医家把当归视为补血活血佳品,素有“血家百病此方通”之称。因其补血养血之功,被誉为补血要药,适用于心肝血虚证所致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唇甲浅淡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归的性味、功效、药养常识以及多种疾病的当归疗法,列举了近2首妙用当归防病治病良方。全书选方突出“简、便、廉、验”之特色,非常实用,是一本最适合咱百姓养生保健用的中药科普书。
本书对“汤方辨证”这一由《伤寒论》创立、临床常用、但尚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辨证体系进行全面整理。总论部分对“汤方辨证”的概念内涵、历史沿革、临床思维形式及具体辨析方法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并讨论了汤方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及与“方症对应”的关系;各论部分举出著名汤证100例(其中经方41例,时方59例)进行辨析示范,按汤证的渊源、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禁忌、汤证辨疑、临床应用及汤方组成等项分别论述,其重点在于汤证脉症、汤证辨疑及临床应用,以便于读者把握汤证的特点并应用于临床。 本书内容充实、丰富,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适宜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艾叶》一书是我国正式出版的全面阐述中药艾叶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用性。为推动艾叶的深入研究、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内不少科研、医疗及生产单位在引用、研发艾叶产品时都有参考引用该书,艾灸爱好者都在参阅,该书首版印5千册早馨,第二版更名《蕲艾的研究与应用》更受欢迎,已重印4次,此次修订再版十分有必要,本书通俗易懂、简便实用,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社会及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汪昂(1615~16957),字切庵,安徽休宁人。他有感于古之本草书目不无缺憾,李时珍《本草纲目》备而未能要,《药性歌赋》之类要而未能备,因衷集诸家本草,由博返约,既取其备,又欲其要,精选适用者479味,著为《本草备要》。每药先辨气味形色,次著所入经络,再为发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症具列于后。通过四步之序,使人开卷了然,用之不致舛误。文体锻炼成章,便于诵读。 《本草备要》自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其版次之多,为本草著作之冠。其内容深入浅出,实用便捷,既是清初以来初学中医者的之书,更是一部既备且要的本草普及读物。现代著作,盛行数十年已属不易,而《本草备要》风行数百年不衰,实属罕见。在校注过程中,我们渐渐体悟了作者之用心良苦。 本书l683年初刊,载药402味。1694年增订,增至479味。作为本草普及读物,《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机构授予当代3 名著名中医师“国医大师”光荣称号。《国医大师经验良方赏析丛书》编入的邓铁涛、路志正、何任、周仲瑛等几十位中医临床大家,都是享有盛誉的国医大师。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汇集了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12 种常用的临床经验良方,由中医科学院等多单位高年资的学者专家列出功用、适应证,还从解读和赏析的角度精选了张灿玾先生的部分临证心得并做了阐发和提示,力求能够体现其临床用方特点及辨证思路。本书是对珍贵中医资料整理、研究的结晶,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
作者研读温病学说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经验,于1990年撰写《温病方歌一百首》一书。14年来,不断探索总结应用温病学派理论、方剂诊疗各种疾病卓有成效。为此,将原书改编为《温病方剂歌诀》。该书介绍了治疗温病解表、清热、和解、通下、祛湿、开窍、熄风和滋阴法等8种方法,收集古方、验方和自拟方161首,编成歌诀,详述了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方义及加减,是一本中医诊治温病的好书。本书内容丰富、简明实用、便于记诵,适合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作者本着“削繁存要,择效而辑”原则,编写了《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其中《脾胃病》共收录了18种常见脾胃病的539首成方。其中大部分为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同时还收录了一些现代制剂,如口服液、胶囊、片剂、颗粒剂、饼剂、冲剂等。不但丰富了剂型,还可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能、主治、加减、附记”等依次排列,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本书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患者、中医爱好者等广大读者。
神道方术始终是游荡于深宫皇室的一个幽灵,又常以统治者个人的喜好,融入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帝王治道和社会风尚产生重要影响。惟许多具体情况,官修正史乃至列朝实录,往往失之记述简略,或干脆讳而不书。本书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旁证博引,细密辨析,用流畅可读的语言和脉络清晰的结构,揭示了大量湮没在神秘迷雾后的真相,实为一部专题性的良史。
《漫话中药》一书共6章,主要讲述了一些中药命名的原由、部分中药来历的趣闻轶事、中药趣话、中药谜语、中药谚语、中药对联、中药诗文、中药拾趣、中药之最、中药养生歌、中药传说故事、药性歌括及注解和一些经典中药知识等等。 关于中药名,书中除介绍了数种常用的命名方法外,还介绍了一些特殊中药名的趣谈和一些中药名来历传说故事。 关于中药谜语,除介绍了一些简单的中药谜语外,还介绍了一些特殊中药谜语和一些中药谜语趣话。 关于中药诗文,除了介绍一些用中药名写的对联、诗词、谚语外,还介绍了一些中药对联故事、中药诗文故事及中药养生歌等。 《漫话中药》中另有两章专篇讲了一些中药小趣闻和中药小故事。一章对中药歌括400味进行了注释。全书内容通俗易懂,可供中医学院老师、学生及其他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本
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药物的配伍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二药以上的临床指征,既有相近相似的功效,又具有同中有异、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个异性。本书即将中药按功能分类,并列出同类中药之间的共同性和个异性,方便于医师鉴别应用。
本书从四大方入手,从气血痰郁辨病,谈方论药、分析病例。对药性、药理、配伍详尽论述,可使读者既掌握方,更掌握药;方是基础,药是灵魂。古有用药如用兵之说,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方法。临证之际,面对纷繁复杂的病证,自能使心中朗朗,达到中医认病辨证准确遣方用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