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汇集了535种中药的化学、药理学、临床研究的*成果,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每种饮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进展。《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年出版)的基础上,增补近1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文献,力求更好地反映中药现代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热点。在品种选定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中药(含民族药物)、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三大部分,削减了近年来药理作用研究偏少、尚难对其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定位的药物。 为方便读者检索,《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还编制了汉语拼音、动植物拉丁学名和拉丁药名索引。本书可为从事中药临床、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可作为一本案头书检索使用。
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化是中医药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的需要,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它关系到全学科、全行业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项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适应中医药名词规范的需要,2000年8月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挂靠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的权威性机枪。因而,经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将对中医药学科及行业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单位都要遵照使用。
《中华本草》是我国中药学宏大的基础工程,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协作编纂。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中华本草苗药卷》是《中华本草》民族药卷之一。由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贵州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纂。是以“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为宗旨,全面系统反映苗药使用情况和科研成果,是当代苗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是对《中华本草苗药卷》所收录的391味苗药,经过考核辨识配以原植物(原动物或矿物)彩色图片,使读者及相关人员对《中华本草苗药卷》所收载药物能很好辨认,促使苗药研究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使之更好地发挥《
本书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的炮制手法与炮制经验,及重原产、细挑选、明鉴别、精切制、巧炮制的炮制特点进行介绍。本书将对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鉴别、运输储藏进行深入的研究。秉持 药材道地,修合有度;分类整理,各相其宜;刀法细腻,精雕细琢;形质性味,各取所需;法依经典,推陈出新;环节控制,注重实效 的炮制原则,注重炮制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临床用药要求,对各类中药进行炮制的实践记录。内容分为总论与各论,包含净制、切制、火制、复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等;以及中药饮片调剂,以中药调剂为主,包含调剂的基本知识、别名、处方应付、禁忌、斗谱等内容,旨在促进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经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全书彩印,内容生动,叙述深入浅出,便于读者学习体悟。
本套书选取岭南地区的道地药材、民间草药、少数民族药、引种驯化天然药物,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树木、果品、粮谷、菜蔬等800余种,应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海南植物志》《广西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广西植物名录》等全国和地方性植物分类学典籍,查清其来源、产地与生境;参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广东中药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中药学著作及《山草药指南》《岭南采药录》《生草药性备要》《本草求原》《南方草木状》等本草著作,结合作者团队数十年来对岭南中草药进行野外考察和市场调研的实践经验,梳理其学名、中文正名、中文别名、性味功效、品种变迁及历史文化背景,并以简要清晰的文字和多部位、多角度的图片描述其主要识别特征。旨在为岭南基本药用植物的分类位置、自然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2024》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年鉴》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部分组成。 纸质版内容有特载、专论、校院长论坛、重大学术成果、学术进展、记事、索引等栏目,附录有文献来源前50种期刊、文献来源前50所大学(学院)、文献来源前30家医疗机构等。 网络版内容有新订中医药规范、原则、标准,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中草药中的新成分研究,中医药出版新书目,中医药期刊杂志一览表,中医药学术期刊论文分类目录。其中期刊论文目录索引约200余万字,具有多途径的检索功能,为读者查询上一年度的中医文献信息提供了便利。
《当代药用植物典》收集了800多种常用植物。其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涵括每种药用植物的中英文及拉丁文名称、药用部位、主要产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是从事医药研究、生产、开发、检验以至销售人员的极为实用的参考书。
本套书选取岭南地区的道地药材、民间草药、少数民族药、引种驯化天然药物,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树木、果品、粮谷、菜蔬等800余种,应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海南植物志》《广西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广西植物名录》等全国和地方性植物分类学典籍,查清其来源、产地与生境;参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广东中药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中药学著作及《山草药指南》《岭南采药录》《生草药性备要》《本草求原》《南方草木状》等本草著作,结合作者团队数十年来对岭南中草药进行野外考察和市场调研的实践经验,梳理其学名、中文正名、中文别名、性味功效、品种变迁及历史文化背景,并以简要清晰的文字和多部位、多角度的图片描述其主要识别特征。旨在为岭南基本药用植物的分类位置、自然
《广东地产药材研究》对于从事广东地产药材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人员来说需要的参考资料是希望系统了解地产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情况。为此,笔者组织了有关高校、科研部门、药检部门、医院药学部门及中药生产企业的中药科技人员编写了这本《广东地产药材研究》专著。《广东地产药材研究》130多万字,收载了广东地产药材170余种,按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药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附注、参考文献等11个栏目内容来描述。由梅全喜统一审核定稿。
《中国瓦屋山常见药用植物图鉴》的编写,是在大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全书包括经精心选择的500种瓦屋山有分布的重要药用植物。书中概论部分用文字对瓦屋山的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各论对每种药用植物均用文字介绍了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药用功能主治等,部分重点品种列有附注,介绍了其药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现代开发利用等情况。本书对中医药、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及对中医药、野外生物资源、养生保健、生态旅游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直观而实用的参考。,《中国瓦屋山常见药用植物图鉴》的编写,是在大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全书包括经精心选择的500种瓦屋山有分布的重要药用植物。书中概论部分用文字对瓦屋山的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及特点
本书总论系统梳理了中药材种子研究应用简史、药用植物分类及果实类型、中药材种子学等相关的内容,各论重点介绍213种中药材种子的来源、药用价值、采集、形态特征、微观特征、萌发特性、贮藏等内容,配有原植物、种子外观和解剖图、显微特征、X光和扫描电镜图,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的研究成果集成,为国内对从原植物到种子,从外观性状到微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实用型种子图典。
宋代医学上承汉唐,下启明清,为中医学发扬光大的重要时期。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宋代医学的研究未被重视。《普济本事方》是宋代医家许叔微本诸事实,集临证及见闻之医方、验案而成,是宋代方书的佼佼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惜乎其辞古朴,其义深奥,学者颇难得其要领,虽然清代医人曾有《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终觉其义未明。《 发微》的作者朱步先对该书研究多年,并躬身实践,有所心得。现就原书二十三门,三百余首方剂,从方证结合的角度详加分析,一探究原意,推衍引申,畅发其,以利古为今用。对中风、惊悸、积聚、头痛、关节炎、痛风、痢疾、肠炎、水肿、糖尿病、伤寒、黄疸,以及妇科、儿科、外科和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都可资借鉴。冀能引发今人对宋代医学的关注与研究,更好地继承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 《 发微》以1959年上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