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家,是中医的现状,中医师只管开方,中药师只管药物。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运用中药,作者姬领会编写了此书。《逐层讲透中药:揭示中药用法不传之秘》分上下两篇:上篇探寻中药功效来源之秘,从中药的阴阳属性、五气、五味、物质构成等方面揭示了中药的功效。下篇揭示中药临床应用之律,包括单味药应用之律,药物配伍应用之律,处方用药之律,处方的谋略等内容。语言生动、平实,重点鲜明。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阅。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施今墨对药(第4版)》由老中医施今墨的得意门生吕景山编写,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较详细地介绍了施今墨临床常用对药370余对,包括每对药的组成、药物图像、单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剂量及临证经验。组方简便,疗效确切,按其功效分类编排,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为军医版书之一,日本、韩国已先后译成本国文字出版;台湾省已用繁体字出版。《施今墨对药(第4版)》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理顺中药思路为主线,展示了传统中医最为独特的取象悟性思维,将任之堂的用药心法全盘托出。在轻松学习之余,将中医最精髓的医理(升降气机)以最通俗的文字讲述出来。书里颇多对药象、病象、自然万象的领悟,观点独特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大开学者悟性,令人有迅速步入中医之门之感。老师每天有感必讲,学生每天有闻必录。讲学记录之中,将最精深的医道,用取类比象、譬喻之法,妙趣横生地演绎出来。书里既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讲述了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案例,以及行医故事,偏方、验方。这部以师长口述、学生记录发挥的中医普及读物,理事圆融,雅俗共赏,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了重庆阴条岭重量自然保护区特色食药两用本草,书中共收集30余味食药野菜,将其分为甘、苦、辛、酸四篇,每味本草独立成一个科普小故事,分别介绍了食药本草的来源、别名、识别特征、产地与生境、功效、食用部位、食用方法以及相关趣味知识、故事。同时,书中还通过知识延展等,将一些中草药常识与读者分享。 书中看似平常熟悉的植物名字,里面可能有你不知道的趣味故事和硬知识。本书希望能通过一个个科普小故事,丰富大家对中药文化的认识,为中医药初学者阅读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中小学生走进重庆阴条岭重量自然保护区提供一条探寻途径。
翻手为“药”,覆手为“毒”,意思就是具有毒性的中药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若能趋利避害、辨证应用,“毒药”则可以“疗痼疾、起顽疴”。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有毒中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翻手为药覆手毒——毒性中药十一讲》一书选取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11种毒性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名称来源、传说故事、药物溯源及饮片辨析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并着重对中药的毒性及古今中医名家对该药的临床运用方法进行介绍。本书每篇皆以中药传说故事作为导入,选取古代经典医案和现代临床案例,分析各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本书既可视作中医药工作者学习研究的参考书,亦可作为中医药爱好者科普学习指南用书。
《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为黄元御总结《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方药运用的心得之作。其写法每先论该药药性药理,然后细述其经方中运用及方解。论述详细,疏证精当,是学习伤寒方药的之作。供中医研究人员、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
膏丹丸散是四大中药传统剂型,丸剂常以方药的形式散在历代中医典籍中,中药丸剂单独成书者较少,本书是从中药药剂学角度编写的中药丸剂专著。《中国药典》1963版首次收载中药成方制剂197种,其中收载中药丸剂达110种,占55.8%。《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所收载的中药制剂总数近1500种,其中丸剂在中药十几个剂型中独占鳌头,仍然占近26%的比例。部颁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中,各级医疗机构的制剂中,丸剂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也不少,足可见该剂型的重要地位。今后,中药丸剂在人们防病治病及保健养身方面仍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另外,中药丸剂也是目前中医院治疗一些慢病和亚健康人群个体化加工的优选剂型之一,此书也可作为专业中药制剂及临方加工专业人员制作丸剂的参考书。
随着人们保健养生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和服食灵芝及其产品,并希望了解相关灵芝的历史文化、功效、服食常识、家庭养护、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与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及时收集整理出与灵芝相关的100个问题,分为文化篇、认知篇、养生篇、栽培篇和产业篇等五个部分,并组织科研、中医药、种植、加工、营养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入浅出的解答。这些解答体现了全面、原创、通俗、实用、可看性强等特点,希望能为广大消费者科学认知,为行业健康发展增添一臂之力。
本书以重庆市阴条岭自然保护区中草药为对象,从采药者的视角,讲解中药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药材特点及相关传说,以散文的手法,表达中药文化内涵,让读者体会重庆阴条岭重量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病提升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从阅读中学会到中医药的知识。本书对保护区内中草药的区系特征、起源与演化、中草药种质资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有益探讨,为保护区的规划管理提供了资料参考,也可作为广大读者的生物科普读物。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即“药物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共八期,该书紧密结合临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其为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新意频出,而又生动活泼,亲切感人。 《中药亲试记》乃张锡纯毕生药物研究与临证经验的总结。尤其可贵的是,对于很多药物,张锡纯坚持亲身试药甚至亲口尝药,“故欲审定药性,须一一自家亲尝;或临证时检对证之药但以一味投之,以观其效力”。“皆几经尝试,确知其药之能力性质,而后敢放胆用之,百用不至一失也。至于猛烈有毒之药,虽不敢轻施于人,亦必自少少尝试,渐渐加多,以确定其药性何如”。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师生、中医研究人员阅读。
三仁汤,清热利湿的代表方剂,问世以来,疗效卓著。经数百年临床检验而久用不衰,备受历代医家的青睐。一剂三仁汤,区区八味药,既能宣上焦,又能畅中焦,还可渗下焦,通治全身疾病。不管是浅在肌肤四肢的外科疮疡;还是深入五脏六腑的内科疾病。不管是高在头顶的脑系疾病;位于中焦的脾胃病;还是位于下焦的肛肠疾病、泌尿系疾病,只要应用得当,无不应手而效。玄机无限,哲理无穷,值得每一位临床医生终身探讨体会。
本书从方入手,从气血痰郁辨病,谈方论药、分析病例。对药性、药理、配伍详尽论述,可使读者既掌握方,更掌握药;方是基础,药是灵魂。古有用药如用兵之说,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方法。临证之际,面对纷繁复杂的病证,自能使心中朗朗,达到中医认病辨证准确遣方用药的境界。
本书是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 书中详解了作者运用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用法,重点介绍了专药专方,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法用量有理有据,临床效果斐然。 本书所述之药物运用,均来自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真实病案,不仅阐述了作者对单味药、药对、角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要点,还强调了剂量的增减对疗效的影响。本书内容原创,文字质朴,论述翔实,理法方药兼备且易学易用,实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附子是中国中医药目前运用最早的药物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尤其是清代医家郑钦安极为重视运用附子,在其处方中约占四分之三。但附子毕竟也是毒剧中药之一,运用不得法,则会引发医疗事故。有鉴于此,本书作者从附子的种植栽培、道地产区,附子的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毒理、药效、临床使用等研究成果及各个环节进行客观地总结,为附子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本书适用于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中药科研工作者、道地药材产区的工作人员以及更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药熏蒸疗法(第二版)》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扼要叙述了中药熏蒸疗法的历史沿革、作用机理、特点和适用范围、种类及具体操作方法、使用注意及熏蒸疗法器械介绍等各论部分以常见疾病为纲,以中药熏蒸方为目
本书为温州市中医院尤荣开医师精心编纂的关于中药的文化读本。中药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正确运用则效果显著,但关于中药的来源及其名字,以及其功效特点,很多人却会感觉有些不甚清楚。本书即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入手,通过各种传说事故带您走进中药王国的大课堂,了解每一味药物的名称由来、功能特点、性味归经等等,并通过图片为您展示每味中药的自然形态,使您对之能有直观的感觉。本书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爱好中药的读者阅读欣赏。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很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很好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本书是《一味zhongyao巧治病》的续集,所编内容是《一味zhongyao巧治病》中所未载的病症。作者参考了大量医学古籍和现代著述,结合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和长期业余从事医务工作的实践,精心筛选整理编写的全书收集了各种病症170种,医方6200余首,按急救、内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外科分类编写。 本书是病人的良师,医生的益友,是一本实用价值较高的科普书。
《一味中药巧治病》以内科、肿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外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纲,共收集126种,选方5230余首。每种疾病所选之方只用一味中药,有的病选数方,有的病选十数方,有的病选数十万,尚有选百方和双百方者。所选方大多注明来源或出处,以备读者查找。《一味中药巧治病》是病人的良师,医生的益友,是一本实用价值较高的科普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