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岐黄系列图书主讲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大脑”在中医临床领域积累的关键数据,本系列图书已出版两本,读者好评如潮,所选案例皆是临床比较典型或比较疑难的,其中不乏白血病、肝癌、癫痫等重量难题,对中医从业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有较大参考价值。此次秉承一贯原则,继续筛选“中医大脑”数据库中近期新积累的疑难杂症诊疗数据,将具有共性的医道规律和核心数据与中医临床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分享,将人机结合的新颖诊疗模式进一步展示给读者,以收集腋成裘、抛砖引玉之功,响应国家对中医药行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殷切期望。
《中草药彩色图谱》遴选500种常用中草药(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涵盖基原识别与中药应用知识,内容涉及药材来源、基原动植物形态、采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功能主治、验方等,并配图展示中草药原动植物形态特征及药材性状,是一本实用的中草药教学、生产、检验、贸易以及家庭用药参考书。
《疼痛妙方绝技精粹》里所介绍的秘方、验方和绝技,都是通过笔者多年临床验证行之有效,且屡试屡验,成为重复性强的精粹良方。笔者(刘有缘)虽然尽了全力,想从各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名家们经验,但是由于个人阅历有限、学识水平有限、资料有限、经验有限,缺漏的地方很多,祈望同仁、读者多加指正。笔者从医30多年,在总结名老中医的秘方、验方的基础上,应用临床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笔者有勇气拿起笔来,将自己在治疗疼痛方面经验写成书,供同道参考使用。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但仔细研究,则可知该书详于辨证而略于用方,即有证无方,这无疑给临床治病带来诸多困难。 《伤寒杂病论增补用方》的作者结合数十年临床用方治病体会,认为欲深入研究与合理运用《伤寒杂病论》,就必须科学地如实地增补其用方,从而使方证理论体系成为有机的整体,以指导临床实践。基于这一思路,本书作者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增补用方的尝试。即根据仲景辨证精神增补仲景方,或历代医家方;其次,根据仲景辨证精神增补仲景方方合用,或仲景方与历代医家方合用、或历代医家方方合用。方方合用既能避免一方主治的局限性,又能优化方药组合,使其相互补充、促进。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增补用方,可为临床提供简明扼要的直接治病方药及更好地用方证互验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与疑
本书分为三部分,导论部分对经方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上篇重点对《伤寒杂病论》的近百首方剂作了较为精辟的解析,并辅以思维导图,帮助渎者理解组方精髓所在;下篇则对内科和妇科临床中的疑难病经方运用以及对每一病症的病理作了简述,重点讲述运用方证对应的理论和指导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列举了大量占今病案。本书具有方证结合、病症结合、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特点,并运用思维导图帮助读者加深对方药的理解,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便于理解和记忆。本书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校注妇人良方(大字本)》,又名《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大全》等,是明代医学家薛己(薛立斋)以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校注编著的。薛已是医学上的多面手,各科兼擅。薛己对前辈女科大师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非常尊崇,但他师古而不泥古,如女性是“调经”,还是“生血”,薛己就独有见解。他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血海,故虽心主血,亦皆统摄子脾和胃,血自生矣”。为了让后人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妇人大全良方》,薛己对该书进行了校注。薛己不仅将他先进的思想贯穿其中,将他诊治女科疾病的400多个医案也录入其中,而且还在第24卷“拾遗方”中补充了24种妇人外科疾病的诊治。在他61岁时终于完成了对《妇人大全良方
本图集第五册本着实用的宗旨,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兼收并蓄,仍取图文对照形式编排。本册收载西南地区产的中草药211种,其中全草类82种,根和根茎类69种,茎、枝和树皮类17种,叶类15种,花类6种,果实和种子类17种,苔藓、菌类5种。每种均附彩图,部分有药材图,对西南及其邻近地区从事中草药生产、经营、科研、教学及中草药业余爱好者鉴别原植物(动物、矿物)及药材,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国秘方全书》(精装)共搜集古今名家和民间的秘方3000多条,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美容秘诀,强身健康秘诀,食物药性大览等。每个秘方都有配方、制法、用途,以及医理、药理和疗效的说明。其中许多秘方,材料易得,配制简单,疗效显著。
本书结合我社《中草药彩色图谱》的不俗口碑,根据中草药在临床常应用的程度,筛选临床最常用、生活最常见、使用较安全的中草药300余种,按药材的功效进行编排,介绍每味药材的拉丁名、别名、来源、采制、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性味、功效、用法、主治等内容,配以生境及药材高清原色照片;同时,附有中医药专家在临床行之有效的验方或中医典籍所载的经典验方。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正确识别和应用中草药,能够在生活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施今墨对药(第4版)》由老中医施今墨的得意门生吕景山编写,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较详细地介绍了施今墨临床常用对药370余对,包括每对药的组成、药物图像、单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剂量及临证经验。组方简便,疗效确切,按其功效分类编排,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为军医版书之一,日本、韩国已先后译成本国文字出版;台湾省已用繁体字出版。《施今墨对药(第4版)》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系《奇方类编》与《奇疾方》的合订本。《奇方类编》二卷。为清代江夏人吴世昌(半千)先生抄辑,由长白鄂奇善校。全书分列二十七门,主要载录头面、须发、耳目、口鼻、牙齿、咽喉、心胃、噎膈、痰嗽、脾胃、血症、膨胀、痢泻、疟疾、风瘫、疝气、伤暑、伤寒、痔漏、损伤、疮毒急治、保养、补益、妇人、涉猎以及杂治等各种常 儿病症的证治一方药,末附经验秘方,全书累计治则万剂约800余种。《奇疾方》一卷。为清代竟陵人王远抄辑。主要载述某些奇疾怪症及其治法。
《汤头歌诀》是清代医家汪昂编撰的方剂专著,全书选方三百余首,以韵文编纂,朗朗上口,便于诵记,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尊为“四小经典”之一。此次出版的《汤头歌诀》注释本。对每个方剂分原文、注释和解说三部分。注释部分是对正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注音、释义或校勘。解说则意在拓深方剂学内容,除了对每首方的功用、药物配伍一一详细分析,还介绍了该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内容丰富,可作为中医专业不同层次读者研习方剂学的重要参考用书。
本书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为基础,综合历版药典收载品种,结合民间、地方常用中草药,精选其中200余种,按照植物科属分类,收录其中文名、拉丁学名、药材名、别名、植物形态、生境分布、药材性状、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配有多角度拍摄的1000余幅彩色照片。本书特色:①全图写真。侧重多角度呈现原植物(花、果、叶、根、植株)、药材(原药材、饮片)的鉴别特征,突出中草药科学识别,便于读者按图索骥。②应用速查。文前、附录制作了“中草药功效速查”“常见病验方速查”,便于读者便捷快速地获取中草药应用要点。本书出版后将成为广大中草药爱好者和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识别、应用中草药的常备工具书。
本书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为基础,综合历版药典收载品种,结合民间、地方常用中草药,精选其中200余种,按照植物科属分类,收录其中文名、拉丁学名、药材名、别名、植物形态、生境分布、药材性状、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配有多角度拍摄的1000余幅彩色照片。本书特色:①全图写真。侧重多角度呈现原植物(花、果、叶、根、植株)、药材(原药材、饮片)的鉴别特征,突出中草药科学识别,便于读者按图索骥。②应用速查。文前、附录制作了“中草药功效速查”“常见病验方速查”,便于读者便捷快速地获取中草药应用要点。本书出版后将成为广大中草药爱好者和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识别、应用中草药的常备工具书。
本书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为基础,综合历版药典收载品种,结合民间、地方常用中草药,精选其中200余种,按照植物科属分类,收录其中文名、拉丁学名、药材名、别名、植物形态、生境分布、药材性状、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配有多角度拍摄的1000余幅彩色照片。本书特色:①全图写真。侧重多角度呈现原植物(花、果、叶、根、植株)、药材(原药材、饮片)的鉴别特征,突出中草药科学识别,便于读者按图索骥。②应用速查。文前、附录制作了“中草药功效速查”“常见病验方速查”,便于读者便捷快速地获取中草药应用要点。本书出版后将成为广大中草药爱好者和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识别、应用中草药的常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