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考宝典:中药学速记(第2版)》为“应考宝典”丛书之一分册,作者依据教学和临床中的要求和教学中的经验,吧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思考题,提出复习思路,并作了解题示范以供复习之用;还总结和载录了一些常用的短句以便记忆,吧知识的严谨和学习的趣味性结合起来,是初学者学得轻松,复习者记得更牢固。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修订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朱步先、何绍奇研究员等朱老之弟子们整理,1989年出版以来深受欢迎,先后4次重印,仍难满足需求。《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修订版)》语言精炼,行文畅达,内容不袭陈言,不人云亦云,突现出一代名医独到的辨证思路和精当的用药绝技,以及超过前人的老药新用经验。读者可从中熟谙先生临证独特的用药诀窍,继承灵活的配全秘传。
《神农本草经译释》的编写是在广泛参考历代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全书分两大部分,*部分为注释部分,是从整体上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首先是《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注释、译文和按语 部分:该部分《神农本草经》原文系重新辑佚而成,以《证类本草》为底本,参照以往多种版本;注释力求简要而不繁琐考证;译文尊重经典,以直译为主;按语在序录部分主要为提纲挈领,在药物部分主要为名实考证。其次分别从药物的历代名医汇讲、现代认识、民俗文化等几个部分对《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365种具体药物进行论述,也是首次对《神农本草经》药物进行的一次相对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研读部分,主要从《神农本草经》其书、《神农本草经》和汉代文化、《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神农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及《中药学》(第9版)的知识精华为指导,从我国中草药宝库中精选了临床常用的中草药800种,详细介绍了每种中草药的别名、药性、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文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书中为每味药都配备了精美的高清彩色照片,方便读者朋友们进行识别记忆。 本书集识药、用药于一体,所收载的中草药均容易获取,疗效确切。
中药化学 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并确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学科。《图解新思维 中药化学》以 知识点归纳、相似点比照 为特点,主要介绍了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中药各有效成分的基本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检识、结构研究以及常见的中药实例。本书可供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制药技术、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教辅图书或考研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医药行业的考试与培训图书。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中药的配伍与禁忌、中药性能、中药的采集与炮制、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等,各论按照中药的功效不同具体阐述了141种左右中药材的具体功效,包括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利尿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补虚药等,每类药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材,每种中药材介绍了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配伍方法、使用注意、鉴别用药等,其功效和应用是重点,每种中药材在命名上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 一部》及各省市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为正名。
中医药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即使称它为“艺术的科学”也不过分吧。中医学对生命的理解来自东方式的文明,是在东方文化与哲学基础之上,具有独特的智慧魅力与光彩。 本书收集了部分国医大师的奇方妙药,读来每每有醍醐灌顶的升华,帮助学者们用名家的医方与经典理论印证着来学习。
本书收集整理常用中成药500余种,按药物的主要功效与用途分类编排,并介绍每种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功用主治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本书所载中成药品种多,信息量大,阐述简明,实用性强,查找方便,可供广大中医药爱好者自疗和保健之用,亦可作为临床医师、药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学习、应用中成药的参考书。
1.新增药酒166种,使药酒总数达1521方。 2.随着药酒品种增加,病种也作了相应增加和调整。 3.对原有药酒方,在同一病种中按年份由远到近,作了重新排序,以便读者了解其中的演变。 4.应读者要求,对药酒中常用的52种中药,作了简要介绍,收在附录中。
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经方世界,是临证的世界。是一个辨别病证和运用方药的世界。 本书以“六经”、 ”辨病”、 ”辨症”、 “方治”等几个章节展开,后附有作者的临床用方经验举隅。 六经是经方的轴心,是临证用方的基本框架:六经既可以作为辨证的基础,又可以视为辨病的示范:辨病和辨证在实际中是互补的,对症状的仔细观察和鉴别也是临证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夫,由症状必然要进入到病证之中,临床见症,不胜枚举:方药以六经为基础,以六经为核心的经方世界就是中医临证治疗的天地。 本书以经方为基础来贯穿后世的相关内容,特别是温病的具体证治。 应该说伤寒的奠基在前,温病的发展、补充在后。 提经方世界,立意于中医的临证体系,让我们时刻牢记中医临床治疗的本原。
黄精汲取大地中最淳厚之气,是补气阴、调五脏、抗衰益寿的极品补益药。本书系统介绍了黄精的性味、功效、药用保健常识及多种疾病的黄精疗法,列举了100 余首巧用黄精防病治病的良方,凸显 简、便、廉、验 之特色,是一部非常适合百姓养生保健参考的食疗科普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解表、清热、温里、和解、补益、泻下、理气、理血、祛湿、祛痰、安神11类共60首历代著名医家留下的经典名方,从主治证辨识、组方配伍应用、特殊用量及临床主治病种选择、药物加减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的临证开方要旨。本书的编写特色有三个方面:一是实用性强,每一首方都通过作者自己的临床用方体会和其他名家运用该方的医案,说明该方的临床使用方法、用方要点及病证选择等,对临床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二是兼顾方剂的基础知识,每首方都介绍了方剂的来源、组成、主治、功效、方解等,便于本书的学习者加深对方剂理论认识;三是深入浅出,编写中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方剂组方配伍特点和用方要旨。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使用。
《嘉祐本草》是宋代掌禹锡于嘉祐二年(1057)奉诏编纂,至嘉祐四年(1059)成书。全书载药1082种,其中《开宝本草》药983种,《嘉祜本草》新增药99种,内有新补药82条,新定药17条。 本书编写体例沿《开宝本草》之旧,并收录当时诸家本草所记的新药和医家所习用的药补入书中,又将当时诸家本草所记的新内容,采掇为书中注文,从而保存了很多失传本草的资料。 原书久佚,目录也不存。辑复者参阅《本草衍义》,考订其目录,继又阅读宋及宋以前诸本草,钩沉辑复,整理出此书。 本书文献价值很高,对后世研究本草发展及古本草辑复-9整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以继承发扬、临床实用和富有新意为原则,总结中药临床应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反映现代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成果,并记载药物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为一本实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参考书。全书收载常用中药433种,按药物主要功效分为20章。每一药物从异名、基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炮制研究、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制剂与成药、不良反应、中毒救治、使用注意13个方面进行论述。本书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中药工作者学习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中医学思维体系认识人体。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活动都与大自然关系密切。古人通过观察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影响,发现人体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的昼夜四时相关,人体气血的升降出入、形神相生及脏腑经脉等生命活动都会同步适应时空变化。作者结合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精神、经络等中医学中人体生理概念的影响进行解读,系统论述了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帮助读者建立传统的中医学思维,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苗明三、孙玉信、王晓田主编的《中药大辞典( 精)》精选了1600余种常用中药,基本包括了临床应用涉及到的中药,对一些常见草药也进行了整理。全书按来源、别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配伍应用、方剂选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分别编写。既有中药化学、药理、毒理等现代研究成果的体现,也注重中药经典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炮制、配伍效用的论述,特别是以具体单味中药为主的方剂选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治疗常见病的大量简、便、易、廉的验效方。书中既有古方应用,也有临床验方,同时为了减少应用中药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专门设立了中药的毒理研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供读者临证用药、配方组药时参考。 书中个别中药在临床应用不多,个别中药缺少相应的别名、炮制、毒理作用、
本书参考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了常用中草药500多种,按照每种中草药的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及拔毒化腐生肌药等。文字内容主要阐述了中草药的基源、植物识别、生境分布、药物采集、饮片炮制、性状、选购贮藏、药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本书配有清晰、能突出识别特征的药材彩图和植物或动物彩图900多幅。并附有中药名索引、功效索引、主治病症索引等。本书收载的中草药品种较全,文字描述全面、实用,配图精美清晰。可作为中医药专业医师、研究人员、学生及中草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