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的特殊物质,它的使用价值是由其属性所决定的,其属性构成了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而使用价值集中体现为药品品质。中药的质量不合格,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必须对其品质进行科学的鉴定、制定出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本书共分13章,详细、系统地阐述了中药薄层色谱鉴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介绍了这些方法在常用中药品质鉴定中的运用,列举了近200种常用中药的鉴定实例,充分反映了现代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的成果和发展方向。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具有较高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本书可作为中医药类和医药类相关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专门教材,也可作为执业中药师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医药行业专业人员参考用书。
近年来,胡浩彬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药材市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收集研究各种名贵药材及混用品、伪品百余种,《名贵中药显微图鉴》收录106种,药材外形照片106幅,应用先进的数码显微摄影技术采集大量显微特征图,从中精选出药材组织特征图64幅,粉末特征图800余幅,分门别类,汇集编著成此书。全书样品来源真实可靠、图像逼真清晰、显微特征典型齐全。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名贵中药材显微特征原创彩色图谱,又是一部名贵中药材显微鉴定科研成果的专著,弥补了现有名贵中药显微鉴定工作的不足,对准确鉴定名贵中药,提高中药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专著以中英双语作详尽的图注说明,便于国际交流,同时对中药显微鉴定技术的标准化以及推动中药国际化起着重大作用。 该书除具备重要学术价值外,对从事药
陈士林编著的《中国药材图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为蓝本,收载植物基源的常见中药410余种,精选原植物、药材、饮片彩色图片共计3300余幅,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原植物生境、原植物形态、药材形状、饮片形状,突出了“图文并茂”的特点。 《中国药材图鉴》编著者长年跋山涉水、不畏艰辛深入药材产地拍摄记录植物及生境图片,采挖药材,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加工方法制得原药材,在中药师指导下炮制饮片,再经专业摄影,真实还原了药材和饮片形状。因此该书收载大量清晰药材和饮片图片,具有很大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实为难得。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精华版)》共收编3149条秘验偏方,其中,既有名医名家的真传方,基层医生的特效方,又有临床多年的个人珍藏方,家传秘授的神方,民间百姓亲献的神效偏方,这些方可治疗350余种疾病。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每条方都由真人推荐,书中的2000余个验证病例都是真实的,屡试屡验,疗效卓著,实用性特别强,因此,《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精华版)》可以称为“家庭自疗真方真传大典”。
本书作者本着“削繁存要,择效而辑”原则,编写了《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其中《肿瘤》一书共收录了30种常见肿瘤的767首成方。其中大部分为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同时还收录了一些现代制剂,如口服液、胶囊、片剂、颗粒剂、饼剂、冲剂等。不但丰富了剂型,还可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能、主治、加减、附记”等依次排列,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本书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患者、中医爱好者等广大读者。
“中药 制技术”虽为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但受“口传心授”传承模式的影响,一直以来都颇感神秘。《中药 制传统技艺图典》由首批中医药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孝涛研究员及其弟子曹晖、吴玢,从 外图书馆保存的多部古代本草著作中精心挑选出380佘幅具有代表性的 制彩绘图谱,配以名称、出处、 制方法等说明文字,详细介绍了古代中药 制技术,填补了 外中药传统 制技艺图典的空白。《中药 制传统技艺图典》不但适宜 外中医药学者、企业人士参考,也适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阅读,实为欣赏与鉴赏的上乘之作。
本套《中草药识别与应用》共分三册,将在2010年陆续出版。每册图书均收录较为常用、易于采收、功效确切的中草药140余种,按部位分为八章。全书采用一文多图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简练的文字阐述中草药的名称、别名、来源、生境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常用验方。配图精美,包括原植物图片和药材(饮片)图片。原植物图片注重展现原植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叶、花、果实及与其他同属植物的区别;药材(饮片)图片均配有比例尺,以利于读者识别其大小。 通过此书,读者能感受到中草药的神奇与,可以学会如何正确的识别与灵活应用中草药。
本书全面、系统地收载了700多味、2300余种常见中药材,每个品种均按、非和伪制品进行分列。真伪鉴别要点精准、突出,可靠,共配有3945幅高清度彩色照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读者对照此书,能一目了然地分辨中药材的真伪,实为中药生产、经销、检验、使用、科研、教学和监督管理等人员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