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近代名医之秘、验方1400余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男性等临床各科,既有常见病、多发病,又有疑难重症。所选方剂均为祖传秘方或名医验方,疗效确实可靠,针对性强,有较高的实用性。其编写以临床分科为纲,以病症统方,每方按药物组成、制剂用法、适应病证、病案举隅、资料来源、评按分条缕析。广而不杂、井然有序。 本书既可作广大医药工作者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作广大家庭自诊自疗及保健的参考书。
《药林外史》是一本从社会、文化、人文思想等角度探讨中医药学发展脉络的专著。 从古到今,社会上不断出现一波又一波时髦的用药风潮,就像演戏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出出戏的导演并不是医生,而是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思潮。坦率地说,历代本草书记载的共物功效,并不全来自医生的经验。三教九流,都曾或多或少地对药物的使用产生影响。同样的药物,医学用来治病,道家用于长生,染家用来染色,江湖术士用来变把戏…… 古代文人学士,也不时借助药名玩弄些文字游戏,各种药名诗应运而生。乡曲之间,还流传着药物剧,于是一个个草木虫鱼之类的药物,被塑造成不同性格的人物,演绎着一部《草木春秋》。还有诸多小说中出现的蒙汗闷香、仙草灵芝,就如同武术中的点穴、气功一样,神神秘秘,似真似幻。
中国血液病秘方全书汇集了中西医治疗血液病的方剂方法之精华,共搜集了古今名家和民间秘方、秘法约16000余首。系统地介绍了治疗常见、多发及部分的疑难血液病的古今临床效方、验方、单方、偏方。既有药物的内服外用,又有非药物的针炙治疗,还有药膳食疗的方法。是一部较完善和实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用书。可供从事中西医血液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同仁参考和借鉴,亦可供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书章~第十章论述了内科用药的基本原则,药、抗病毒药、、化疗药、血液及血液制品、输液、免疫调节剂、中医中药及基因疗法在内科领域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用药原则、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事项。第十一章~第二十三章介绍了内科危急重症和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神经等系统内科疾病的诊疗用药要点、处方依据、处方药物组成、用 法用量、用药说明,附录列有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 本书是论述内科临床用药的专著,介绍的处方是内科临床用药的理论精粹和作者临床用药经验的 体现,突出内科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是各级医院内科医师、儿科医师、传染科医师、职业病科医师和乡村医师、机关学校及厂矿企业医师、个体开业医师的工具书,亦可供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精选经方(即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223首方)用药301对,阐述了药对味药的性味归经、基本功用、主治病证、主治疾病、运用指导、药用溯源、注意事项等药用内容,指明了其常用量及张仲景最小、用量,并全面剖析了药对的配伍特点、药对配方、用量提示、临床应用等。书后附有方剂索引。
《医院药学管理规范》为医院药学管理规范专著。内容包括十二部分,涉及医院药库、药品调剂室、临床药学部、制剂室、药品检验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药物临床实验室等药剂科(药学部)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及操作规范等;此外,还介绍了药品试剂、科室、药事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内容丰富、翔实,条理清晰,将相关法律、法规与规定贯彻落实到医院药学专业的各个工作层面,是提高医院药学服务质量与用药安全性、规范医疗用药行为的重要保障。《医院药学管理规范》的可操作性强,是二级以上医院药剂科(药学部)管理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本书设医理药理篇、辨证论治篇、鉴方别药篇和辨体用药篇。“辨证论治篇”为本书重点,主要介绍了一百余种常见疾病的疗法和一千余种临床常用的。书中所列的病证均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多为治疗有较好疗效者;书中所选的均为市场有售、治疗有验者。为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的自身特点,书中使用中医病证名,对西医病名则予以适当联系。
《刘氏六世医方》内容有三:一曰《医验录》,记录本人临床使用祖传医方的体悟。从心悸、胸痹、中风、痹证、养生等二十几个方面,领悟、剖析先祖用药之精微,探索古方新用、临证发挥之奥秘。二曰《名方录》,整理刘氏家传珍贵名方百余。其中涉猎内、外、妇、五官等科诸多疑难杂症,稀世罕见。三曰《附方录》,将其先祖于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手传真迹名方数百,连同作者刘彦普先生纵横医海,搜取之八方方萃,一并录附。 《刘氏六世医方》简明精要,据证检方,即方用药,疗疴除疾,或便之极矣。
本书初版于上世纪末,数年间得颇多读者厚爱,更得名家指正,使编者深感教益和鼓舞,世纪更替间医药学更是与日俱进,1986年美国科学家始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2001年各国科学家就已绘出了人类基因图。其对医药学带来的变革和促进如何估量都不会过。至于医药科学在其它方面的进展更是难以尽述。这些都使编者深感初版之不足,已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诸位督促下,以及读者鼓励下,力邀知名专家和原编者一起对初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博引经典名著和本世纪文献,力争在突出实用的同时,显现一个新字,叙述仍以有代表性的经典药物和新药为主。在重点着墨于药物治疗的同时简述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以图使读者更深入药物治疗的内涵。 再版本仍以实用为主,希望能把更新的知识和经过验证的经验奉献给读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第2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与治法,以及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用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选入基础方、代表方以及临床常用方共362首,其中正方182首,附方180首。最后还附有“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每类(章)方剂分为概说、正方、小结、复习思考题四个部分、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以及每节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项。小结内容是将每类方剂提纲挈领地予以综合、对比,分述类方的异
《药剂学进展》以药物制剂和剂型为主线,采用目前给药系统的常规综合分类方式,将其划分为九章。在“章药物制剂与剂型的设计及研究”中,着重通过对制剂与剂型的一般设计原则、处方前研究方式和基本内容,以及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的现状等内容的介绍,以期提高读者对制剂与剂型的全面认识,进一步夯实药剂学基础性知识;第二章~第九章主要介绍各类给药系统的基础性知识以及具有研发前景的新技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发展性知识,以期拓展读者对药剂学发展领域的视野。《药剂学进展》适合具有药剂学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的教材。
“国医圣手”是对传统医学领域医疗水平、技艺者的尊称。《国医圣手经验良方赏析丛书》收入的施今墨、孔伯华、蒲辅周、岳美中等诸多中医临床大家,就是现代国医圣手的杰出代表。《国医圣手经验良方赏析丛书:国医圣手蒲辅周经验良方赏析》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汇集了国医圣手蒲辅周先生52种常用的经验良方,由中医科学院等多单位高年资的学者专家列出功用、适应证,还从解读和赏析的角度精选了蒲辅周先生的部分临证心得并做出阐发和提示,力求能够体现其临床用方特点及辨证思路。《国医圣手经验良方赏析丛书:国医圣手蒲辅周经验良方赏析》对中医资料整理、研究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
约80%的肿瘤患者,在肿瘤的不同阶段会伴有癌痛,疼痛是肿瘤患者常需面对的最痛苦的问题。如何配合医生,根据病情,科学选用止痛药物和采用必要的止痛手段,是很多肿瘤患者迫切需求的知识。本书主要讲解了肿瘤疼痛的发生发展,各种常用镇痛药物镇痛原理,方法和适用病情,如何自我评价疼痛的级别和疗效,如何走出“癌症当然痛,治疗还要痛”、“吗啡是毒品,千万不要吃”等观念上的误区,科学应用癌痛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真正实现“让癌痛患者不再痛”。
中医药学是一个的宝库,被称作中国科技的“五大发明”之一。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中药的应用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形成了“理、法、方、药”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然因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中药名称则有古今之异、区域之别,或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或彼此混称,或张冠李戴,造成许多混乱,甚至出现医疗事故。为了给中药研究、种植、采制、经销、使用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作者参阅了大量古今文献,逐一甄别,去伪存真,编写了这部辞典。该书收编常用中药700余种,收录别名、商品名、处方名2万余个。同时,还分别介绍了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慎忌、用量及注意问题等。书后附有各类名称索引备查。全书共分20篇,计90余万字,是我国部中药名称大典,被誉为“本草新声”。 本书由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卫生部中医局原
《中国肝胆病秘方全书》系统地汇集了我国目前治疗各种肾脏疾病的中医临床效方、验方、单方、偏方。共计18 50余首。均为有效方剂。每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服法、疗程、适用范围、疗效等。充分反映了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病的进展和成果。可供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医师、药剂师参考和借鉴,也可供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一门学说。它将中医学“天人相应”思想由理论拉进临床实践,是“整体观”的生动体现。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贯穿于生命活动生、长、壮、老、已的各个环节,其中出生时的五运与六气对人体体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及其对体质形成的影响。重点论述五运六气影响下,六十甲子年体质特点及其选方用药指导,对五运六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在《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六十甲子年,即六甲年、六乙年、六丙年、六丁年、六戊年、六己年、六庚年、六辛年、六壬年、六癸年出生人群的五运体质推演、六气体质推演和运气相合体质推演,并在综合分析体质状态的基础上,阐释临证治疗原则及具体选
根据国家卫生部2008年12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精神,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本书据此对通知颁布以前的中药配伍信息作了重大修改。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问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谨慎联合用药。 本书最终目的是促进注射剂安全使用,在前言中叙述了保障安全注射的原则。倡导可不注射时尽量不注射,注射剂可以不混合使用时尽量单独使用。考虑到危重病人经常使用多种注射剂的需要,既要顾及尽量减少穿刺操作又要单独使用注射剂在实施上的矛盾与困难,问题仍然在于确定混合注射的安全性,严格执行配伍原则。总体目标仍然是落实患者安全的准则。 本书每章分两部分编写,一是关于有效性、安全性的药物学要点,二是药物配伍表。
约80%的肿瘤患者,在肿瘤的不同阶段会伴有癌痛,疼痛是肿瘤患者常需面对的最痛苦的问题。如何配合医生,根据病情,科学选用止痛药物和采用必要的止痛手段,是很多肿瘤患者迫切需求的知识。本书主要讲解了肿瘤疼痛的发生发展,各种常用镇痛药物镇痛原理,方法和适用病情,如何自我评价疼痛的级别和疗效,如何走出“癌症当然痛,治疗还要痛”、“吗啡是毒品,千万不要吃”等观念上的误区,科学应用癌痛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真正实现“让癌痛患者不再痛”。
《静脉用药物调配技术》介绍了静脉用药物适应证、制剂与规格、用法与用量、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用药说明等内容,为医师、药师与护士静脉用药治疗与监护提供合理用药指导。《静脉用药物调配技术》可作为医师、药师与护士等相关医务人员的重要参考,亦可供从事肠内营养制剂调配的营养师借鉴。
《450种中草药彩色图鉴》不仅是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采药认药图谱,更是一位关爱您和家人的医生献上的验方大全。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常见、常用的中草药品种450种,涉及内外妇儿各科验方4500首,更有作者的用药经验和开方心得。
《毒性中药的配伍与应用》内容包括:解表毒性中药、清热毒性中药、泻下毒性中药、安神毒性中药、收涩毒性中药、抗癌毒性中药、外用毒性中药等共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