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定位给药系统系指根据生物体的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的作用,通过血液循环或胃肠道等途径将药物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器的一种递药系统。由于靶向递药系统能够使药物浓集于病灶组织,相应降低非病灶组织的药物浓度,因此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近年来,肿瘤靶向的研究日趋成熟,紫杉醇、阿霉索等多个微粒靶向制剂已经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书对肝靶向、脑靶向、肾靶向、肺靶向等靶向定位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
本书设医理药理篇、辨证论治篇、鉴方别药篇和辨体用药篇。“辨证论治篇”为本书重点,主要介绍了一百余种常见疾病的疗法和一千余种临床常用的。书中所列的病证均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多为治疗有较好疗效者;书中所选的均为市场有售、治疗有验者。为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的自身特点,书中使用中医病证名,对西医病名则予以适当联系。
《滇南本草(卷)》收载149种药物,对每种药物在保留《滇南本草》各历史版本的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版本的药物名称、绘图和文字描述等内容,将所指药物,科学的鉴定出该药物的科、属、种,产加以拉丁学名、形态描述、生境、分布地区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中药学》从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结构按总论、各论、索引分为三部分,条理清楚、语言通俗,适用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事人员学习阅读或参考。
全书共分为26章,共中总论四章,章中药与中药学,重点介绍了中药、中药相关概念、中药学的含义以及中药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为新增加的“中药的功效”,初步介绍了中药功效的含义和分类。第三章中药的性能,着重分项介绍了各主要性能的含义、确定依据、其与功用的关系和临床意义,内容更加翔实,概念更加准确,使中药基本理论更加丰富和实用。第四章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从品种、产地、采集、贮存、炮制、配伍、剂量、给药途径、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服法、用药禁忌等12个方面,介绍了各种因素对中药临床效应的影响,能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用药理论、作药知识和用药技能。各论将所收药物597味,按其主要功效分为22章,与一年制本科教材的不同的是:将化痰药,止咳平喘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分别独立成章,将原攻毒杀虫止痒药与
《名中医经方时方治肿瘤》精选当代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名家张代钢、朴炳奎、刘嘉湘、郁仁存、邵梦扬、潘明继、潘敏求、李佩文、孙桂芝、周岱翰、林洪生、李建生、黎月恒、李萍萍、谢广茹、花宝金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精华,分为“时方治肿瘤”和“经方治肿瘤”两部分,易学易用,有助于肿瘤医生迅速提高辨治水平。其中名家验案下多加“按”,用以分析该医案独到之处,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撰集了300种常用中药的特殊用量、特殊用法、特殊功效、特殊配伍经验,揭示了常用中药特殊配伍与禁忌的规律性,为理性认识中药的配伍奥妙和名医的独特经验,打破偏方秘方神话,正确运用中药和方剂提供参考。《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适合临床中医药工作者、中医院师生、其他中医药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