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为人类创造了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人类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本书作者布莱恩·阿瑟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技术是“活生生”的,它有自己的进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逻辑,甚至技术自身正在变为“生物”。技术在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本书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帮助我们重新看待科学、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源自科学家对人类知识极限的不断探索,对客观、理性和自我的深刻问题的一次次挑战。许多书解释了人类已知的科学,这本书则聚焦于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作者希望通过探索未知,指出人类知识边界,并找到突破极限的方法。本书解读了量子的奇异性、相对论的意义、混沌理论的诞生过程、无限大的不同层次、无法用正常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正确但无法证明的事实,为我们展示了知识的极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何为理性,以及探讨了人类世界与思维的复杂关系。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 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百 ”附子和一度 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掘了古
本书从中国汉唐之间生育文化入手,介绍当时求子、怀胎、分娩的方法,乃至避孕、堕胎的手段,藉由重建各种医方及其论述,阐明中国妇科医学逐渐成熟的过程。接着,以乳母与产婆为范例,进一步探讨女性作为照顾者,乃至医疗者时,所面临的待遇、评价与挑战。 终,期望在 ,从性别的角度,重新回顾女性参与生老病死的历史。本书对中国医疗史、女性身体史研究皆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人为什么患病?我们究竟是谁?疾病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家庭成员一起来到这个世界有什么目地?我们彼此有何功课?疾病可以被预防吗?疾病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我们如何选择更佳?我们是否能被真正的疗愈?治病能否“救人”? 本书通过大量整体医疗治疗案例分享,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达成疾病有效治疗的更多路径、方法。 在当下这个时空节点,希望本书中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及总结,能为读者、读者身边患病亲人、朋友提供更多的希望与力量。 更希望透过这本书,能激发读者对生命探索的兴趣,突破现有认知的局限,发现生命的实相,重拾幸福快乐。 祝愿天下无疾!
插上艺术与科技的翅膀,博物馆迎来沉浸式的体验时代。在数字化时代,以视觉影像推介文化遗产,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是推动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本书基于大量博物馆建设实践案例,从艺术与科技融合这一新颖的视角展开,为新时代博物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全书分为“活化的博物馆”“影像思维”“重新发现的视觉文化”“作为实验的文化地带”四大篇章,探讨如何借助艺术与技术创新手段丰富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让静态的博物馆“活”起来,进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能。
本书为云南省已故中医学家戴丽三的部分论著与医案,总结了其临证40余年中对《伤寒论》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及其活用仲景方的经验结晶。论著部分阐述了桂枝汤在中医治疗中调和营卫的原理、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与临床运用、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麻黄人参芍药汤治疗咳血的原理与运用,以及麻疹、牙痛的病理机制与论治 医案部分介绍了75种病证100余例医案的详细诊疗过程,阐述了作者对病因的分析、遣方用药及临证心得。本书语言简练,病例精详,内容丰富,适合各级中医从业者阅读参考。
移空技术是一项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身治疗技术,其操作步骤和干预目标都有其自身特点。移空咨询师在个案咨询结束后撰写案例报告,不仅是对咨询过程的梳理和反思,也是提升其专业胜任力的有效手段。移空技术的案例报告形式有4种,即叙述式、叙述+关键对话式、逐字稿式和简述式。本书按案例报告的形式分类设章,其中叙述式7例,叙述+关键对话式14例,逐字稿式2例(含对刘天君老师的访谈),简述式按专题分类共40例。除了这4种单次咨询的案例报告形式,本书的第三章还介绍了连续案例报告6例,其特点是突出移空技术的“疗程”。本书收录的案例报告真实、规范地呈现了个案的咨询状况,主要适合在临床使用移空技术的医师、护师、心理咨询师等阅读参考,亦适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有相关需求的其他医学和心理学从业人员阅读。
科学家从来不是文学写作的好材料,一则因为科学生涯本身似乎平淡无奇,既缺战场的惊险又无情场的激动;二则科学家的行当相隔如山,说的话行内人津津乐道,局外人一头雾水。何况本来科学是个严肃的行当,科学家本不该是市井说笑的材料。但是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发掘,“于无声处听惊雷”。为此,有了这本《科坛趣话》,试图通过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科学的文化本性。 本书避开了传统的正面介绍,先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进而分析科学家的性格和他们的艺术情结,通过知名学者们的生平逸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先后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不少科学发现是很有趣的,因此媒体才会热心报道科学新闻。不过媒体炒作具有两面性,既能帮助科学家出名,也会促使科学家走邪。 本
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多数患者却没有接受过治疗。这背后既有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解、不受信任的问题。当一个人想要寻求精神科的帮助时,他/她能得到怎样的支持?精神科医生可以帮上什么忙?资深精神科医生戴维·戈德布卢姆和皮尔·布莱登在这本书中讲述了真实的精神科故事,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及人们想要了解的更多问题。在精神科,戈德布卢姆医生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妄想性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看诊、治疗,书中描绘了真实的诊疗过程。同时,作者向我们分享了工作中的思考与感悟: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精神医学的局限、治疗方案背后的权衡、人身与强制治疗等伦理问题、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医患关系……这些极具现实意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
背痛是久坐人士最常遇到的问题,当它发作时,往往让人苦不堪言。患者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找到缓解的方法,但是大多数治疗要么效果欠佳,要么无法持久,甚至完全无效。本书提供的方案是一种无创、安全的背痛自救办法,它来自临床经验丰富的脊骨神经医师杰里米和文笔幽默、酷爱运动的畅销书作家克里斯,既严谨可靠又通俗易懂。仅仅通过每日半小时的锻炼和适当的行为改变,你就能轻松找回脊柱中立位、强化核心、唤醒臀部,让背痛得到显著缓解,还能养成良好的体态和正确的姿势。当你的脊柱始终处在健康的中立位时,疼痛自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管理机构在批准新药上市时会考虑它的价格吗? 每种药物都必然能治愈或者说治疗某种疾病吗? 这些只是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涉及众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的一小部分。从公元前60000年前的草药到未来的基因治疗技术,杰拉尔德博士将带领我们探索制药发展史中的250个里程碑,了解古老的药物、疫苗、特殊的疗法及存在争议的医疗事件,认识为人类药学作出伟大贡献的药物学家、医生和药物开发公司。本书着眼于250个在改变生命、挽救生命,甚至是危及生命的药物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书中除了介绍像戊硫代巴比妥(“吐真药”)和苦艾酒(“绿仙女”)这样罕见的奇迹,还讨论了医用、药物代谢、超说明书药物使用、注射死刑和处方药滥用等多个主题。每个条目下,除了可读性极强的文字,还有精美的配图,带领你走进炫彩夺目的药学世界。 如今,药物与人类
这是一本关于34座灯塔的真实故事的图文集。本书让读者穿越地理和文学,抵达世界尽头的34座孤独灯塔。跟随书中100+张唯美插图,开启一场靠前的浪漫探险,聆听灯塔与人的独特故事:盲视的灯塔守护者、船只神秘失踪事件、离奇的鸟类灭绝、鬼魂、爱伦坡未完成的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童年…… 那些失落在岛屿边缘、大陆边际的灯塔背后,还有一个个独特的历史地理背景:阿拉斯加的埃尔德雷岩灯塔为淘金热下的亡船祝祷,却发生了神秘失踪事件;鸟粪是19世纪初炙手可热的原料,美洲纳瓦萨岛因遍布“白金”而引人登岛,时过境迁只剩灯塔孤独伫立岛上;大洋洲阿美帝灯塔与布列塔尼海岸浪漫对望,法国殖民留下的岛上监狱残酷得刺眼…… 每个故事都附有灯塔手绘图、地图、建筑结构图和灯塔护照(如灯塔的光线范围、高度、建造年份、坐标等)。34座被
为什么只要醒着我们就离不开手机,为什么疫情中的我们更容易自投罗网?为什么比尔·盖茨不让小孩用手机,乔布斯不让孩子碰iPad?手机里设下了多少让我们沉迷的陷阱,我们又要怎样才能战胜这个人生小偷?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他立足自身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脑科学、人类进化、心理学结合起来,逐章剖析了为何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会令我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度时间,睡眠变差,情绪变糟,智商变低。比起每天被手机牵着鼻子走的成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对此书中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照料和管教建议,以挽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制作了一份“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通过短短的小建议,帮助读者们解决实际问题。拯救手机大脑的
本书是一本专为患有创伤相关分离障碍的患者编写的心理创伤恢复指南和训练手册,内容包括治疗相关的理论指导、家庭作业以及各类练习,旨在逐步帮助每一位患者和治疗师完成临床治疗。本书首先向读者讲解了关于分离及其相关症状的理论研究,包括DID、DDNOS和PTSD等分离障碍的基本原理和症状,然后介绍了应对分离障碍的初级技巧,帮助患者克服基本的恐惧,培养安全感,并详细指导了患者如何改善自己个人的日常生活,如睡眠、保健和饮食等方面。随后作者对于分离相关的内容继续进行深入讲解,包括触发分离性障碍的因素,还有与其密切相关的人的情绪和认知的理论知识,接着介绍了更加高级的应对技巧,包括对愤怒、羞耻、内疚等情绪和自我伤害行为的应对,同时相应地指导患者改善在群体中与他人的关系,如对依恋恐惧症、孤独感、个人界限等的处理
管理机构在批准新药上市时会考虑它的价格吗? 每种药物都必然能治愈或者说治疗某种疾病吗? 这些只是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涉及众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的一小部分。从公元前60000年前的草药到未来的基因治疗技术,杰拉尔德博士将带领我们探索制药发展史中的250个里程碑,了解古老的药物、疫苗、特殊的疗法及存在争议的医疗事件,认识为人类药学作出伟大贡献的药物学家、医生和药物开发公司。本书着眼于250个在改变生命、挽救生命,甚至是危及生命的药物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书中除了介绍像戊硫代巴比妥(“吐真药”)和苦艾酒(“绿仙女”)这样罕见的奇迹,还讨论了医用、药物代谢、超说明书药物使用、注射死刑和处方药滥用等多个主题。每个条目下,除了可读性极强的文字,还有精美的配图,带领你走进炫彩夺目的药学世界。 如今,药物与人类
西奥多·冯·卡门、利奥·西拉德、尤金·P.维格纳、约翰·冯·诺伊曼和爱德华·特勒——赫赫有名的“科学火星人”,他们身上有太多相同的标签:匈牙利籍、犹太裔、布达佩斯……他们都从匈牙利移居德国,最后到美国,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都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生中共同努力并相互影响。冯·卡门和冯·诺伊曼将力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于现代战争;西拉德预见到链式核反应最终会导向爆炸;西拉德、维格纳和特勒促使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最终启动了核武器研发;特勒推动美国发展氢弹。这些都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的方法是去探索一个人的过去,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唤起患者悲伤的情绪。在现代生活当中,如果人们适应良好,人们往往不会自寻烦恼地去分析自己的童年或者和父母的关系。一些人不但现在不会分析,未来也绝对不会分析。艾瑞克森的催眠疗法是一种不需要去分析患者过去的治疗方法。但是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技术又不止如此。他会将这种技术灵活的应用到他的治疗当中。这种方法在现在或者在过去看起来都有些“不同寻常”,但在患者身上却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本书使用了很多案例,对艾瑞克森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症状是渡过生命周期某一阶段时出现困难的信号。为了人们的进一步发展,这里有些积极的力量需要释放,而非潜意识中的某些敌意。在没有对个人行为的意义和功能的理解下,就发生了治疗性改变更
本书通过梳理田合禄老师多年来的发言、讲座等,去粗取精,精炼为48讲,涉及8个方面内容: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用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五诊法的临证运用、中医治未病、答学生问。本书的内容既有对经典理论独辟蹊径的解读,又有对临证实践深入而不懈的探索。本书的特色在于将田合禄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之精华做了一次整合,让读者有一个全面认识,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米歇尔·福柯的一部医学史研究专著,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也就是临床医学的诞生的历史。作者以18、19世纪众多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的著作和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为依据,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研究了医学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描绘了医学科学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证观察的信赖,从封闭式的治疗转向开放式的治疗,从而导致在临床诊断中诸如征候、症状、言语、病人、病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和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组合,及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近年来,ADHD 的发病频率突飞猛涨,已遍及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相比 10 年前来说,美国青年患 ADHD 的比例增长了 40%。目前,已确诊患 ADHD 并接受药物治疗的成年人群体呈迅速增长趋势。注意力缺陷很痛苦,严重者有时可致人瘫痪,并使社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广泛传播的错误信息、怀疑论,以及众多未解谜团都会危及关于ADHD 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作者斯蒂芬?P.欣肖是 ADHD 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在此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本书另一位作者凯瑟琳?埃利森,同时也是一名记者,曾获普利策奖。 本书问世后将会成为目前全球关于ADHA方面颇具权威的著作,内容准确、有时效性且具说服力。 本书剔除了特别观点及误导信息,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医疗健康专家、家长以及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和合理准则。本书展现了 ADHD 现状,但并未忽视提高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