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一部智慧寶典,向來被稱為群經之首。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周易》的確是經典中的經典,根源裏的根源。不讀《周易》,即談不上了解中華文化。《周易》包含「經」與「傳」兩部分,其基本概念,幾乎全在乾坤二卦中。《繫辭傳》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其《易》之門耶!」因此掌握乾坤二卦的義理,才能進入《周易》之門,以窺其殿堂之宏偉,寶藏之豐美。本書乃黃慶萱教授繼《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周易讀本》、《周易縱橫談》三書之後,《周易》研究的*力作。依據漢儒費直、鄭玄以傳說經的理念,採用清儒朱駿聲以傳附經的方法,將《十翼》有關乾坤的部分,分別錄置在二卦各卦爻辭之後,目的在「使學者尋思易了」,對古人之說乾坤二卦
討論近代以前的中國歷史,無可否認地,邊疆民族與漢民族以長城為基線,所發生的衝突與調和,對彼此的歷史與文化形成的激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永嘉風暴中,拓跋氏部族最後進入長城,不僅收拾了黃河流域邊疆民族破壞的殘局,並建立了較長期的統治政權;同時對東漢以來滲入長城的其他邊疆民族作了一次融合。然後以此為基礎,和漢民族作一次徹底的融合,而孕育了新的血輪與新的文化因子,成為後來隋唐帝國建國的基礎。 逯耀東教授以拓跋魏進入長城建立的首都平城,與孝文帝遷都後的洛陽為基點,討論與分析拓跋魏進入長城後,近一個世紀文化變遷的歷程,見解精闢,體系自成。
「簡易哲學」集筆者在輔仁大學近二十年授課之經驗成果而寫成,此也為輔仁大學哲學概論課所用教材之一。 但一年授課時間總計一僅約六十小時,故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完整的哲學綱領,於哲學的基本概念亦不能探討透徹。 經十數年與學生在課堂內外的交談,筆者深感學生所最迫切需要知道的,就是對於宇宙及人生等深奧問題的瞭解。本書的目的是欲使學生體會到哲學的目前不在增加人的知識,而在闡明人的知識,同時瞭解人的知識是如何膚淺不足,並使學生瞭解真有些問題是無法答覆的。 哲學的宗旨並不在解答問題,而在澄清問題,因為發現問題是洞悉宇宙的初步,人若根本沒有發現問題,則對於宇宙人生一無所知。在本書內,筆者提出各家各派的學說,是為了闡明即使成名的哲學家,對這些問題亦莫可奈何,因為很多問題根本遠超過我們人類智能所瞭解的
天下篇為《莊子》書最後一篇,論述墨家、法家、名家、道家、儒家的治理天下之道。民初經學家錢基博旁徵博引,予以詳註,是為國學基本著作之一。 本書四篇,共三萬言,末附考論太史公談論六家要指;蓋作者「榷論儒道,兼覈刑名,將匡莊生所未逮,而極鄙意之欲言也。」其述作之旨在:一「以子解子」,二「稽流史漢」,三「古訓是式」,四「多聞闕疑」。
★?本書原名為《邏輯學體系》(A System of Logic),反映十九世紀後葉西方資產階級經驗主義思想的一部代表性的邏輯著作,是英國經驗主義歸納邏輯的總結。 此書主要在闡述理則學,通稱邏輯,源自古典希臘語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著《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它經常被稱為是對論證評價準則的研究,儘管邏輯的精確定義在哲學家之間是有爭議的事情。但這個主題還是有所依據的,邏輯學家的任務是相同的: 提出大量的有效和謬誤的推論,從而允許人們區別出好論證和壞論證。
研究學問的第一步―― 治學必看!文獻學入門工具書! 本書特色 ●一次弄清文獻學的內涵與功用 ●逐一解說海內外文獻種類 ●文獻整理方法大公開 本書旨在討論文獻的內涵及其相關問題,以提供中文系所學生及文化界關心文獻者參考取資。從事文史研究工作,文獻之充足與否,常是決定研究成果品質的重要因素。如何掌握文獻?如何考辨文獻?如何精確徵引文獻?如何以非圖書文獻印證圖書文獻?如何整理文獻?讀畢本書,必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荀子與孟子同為儒家之正宗,特別是他繼承孔子關於禮的學說,完善了儒家的禮治理論。不過因漢唐以來的學者大都揚孟而抑荀,致使荀子其人其書千百年來不被重視;迄清之世,注家漸多,《荀子》一書方能嶄露光芒,廣為流布,其中思想亦方能得到顯揚。只是其書因年代久遠,偽誤脫落,在所難免,且先哲之遣辭深奧,更難理解,故本書兼採諸家之注釋,取捨折衷,以求淺明易解,透過語譯,加上書前詳盡之「導讀」,期使讀者對《荀子》有整體之瞭解。
《列子》是魏晉時人蒐集古代文獻而編成的一本道家叢談,書中保存了許多先民的生活哲理、神話和傳說,是研究中、上古文化不可或缺的材料。特別是它以虛構的短篇寓言表達思想主張,說理而不流於說教,是古籍中少見的形式。透過本書詳細淺明的注釋和通暢的白話翻譯,能幫助讀者跨越時空,從輕鬆的小故事中汲取古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