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工作者寶典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專文推薦 這本書不只是針對憂鬱症治療 也為整個心理治療領域帶來全新的視野! 近年來的研究累積,改變了我們對憂鬱症的觀念。過去,憂鬱症被視為急性症狀,但它其實是*易復發且需長期共處的疾病,今日的治療必須考慮復發的預防、持續追蹤評估。 本書三位作者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臨床研究者,長年研究重度憂鬱症的心理歷程,與引起復發的脆弱情感因子。他們發現「正念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簡單卻*有力量的方法,可以協助患者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並打破陷入憂鬱深淵的思維循環模式,並有效防止憂鬱症的復發。 此外,正念取向還可深化並擴大認知行為療法的範圍。認知行為療法藉由「移轉重心」協助患者重構思考與行為模式,正念取向的態度則更以歡迎、允許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新著作! ★十個令人手不釋卷的生命故事,展現深厚文學底蘊! 當他們來到歐文-亞隆的診療室,那乍現的靈魂交會撼動人心! 八旬老者來訪,竟不求治療,只求亞隆細讀一份持續多年的通信 從事助人工作、卻無法安頓自己,她是一個滿懷怨忿的護士 「去你的,你才得了絕症!」讓亞隆重新檢視死亡焦慮,並為文致敬的,是一位癌末的編輯 歐文-亞隆身為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大師,其深厚的哲學與文學涵養,為當代的心理治療領域演示了人性化且直指存在核心的風範。 「一日浮生」語出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當我們站在含括生死的長遠時間向度回首過往,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歷經多少風雨、領受多少光環,都只是暫存於世的脆弱生命。 「我們全都是一日浮生」。然而在亞隆的諮商室中
在過去這幾年來,本書是我看過關於榮格分析和精神分析實務中,最傑出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瑞士榮格學院馬力歐?傑可比(Mario Jacoby, C. G. Jung Institute, Switzerland) 當擊潰人生的事件徹底毀去外在意義,什麼型態的潛意識幻想能給個案提供內在意義? 當這神奇的救命機制保住了精神的存活,我們能從中讀出心靈的什麼訊息? 作者卡爾謝博士從個案的夢境發現:當心靈遭遇重擊,意識無法知道個體經驗到了什麼時,唯有夢境可以給予具體的象徵,表現出受創後的解離活動,將碎裂的片段整合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中,個體因此找到了可以抒發、述說的管道。 然而心靈一旦受創,傷害便成為進行式,在內在世界持續肆虐。原本是為了保護個案而現形的幻想和夢境,此時搖身一變為迫害者,彷彿要將他們緊緊鎖在永
當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見到多年沒聯絡的老病人菲利普時,心裡大吃一驚。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嚴重的性上癮症,每天沉溺於獵豔行動,直到嘔吐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無人,卻取得「哲學諮商師」執照,全心推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斯不喜歡菲利普,卻答應要督導他,條件是他必須先參與團體治療。這個團體裡,有遇見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成天跟人打架的水電工、對前夫和情人滿懷憤恨的文學教授、無法表達情緒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 。當疏離冷漠的菲利普走進團體治療室,兩眼瞪著天花板,不與人目光接觸,口中卻不斷冒出犀利而絕望的哲學經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顆特殊的石子,在團體裡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伴隨著朱利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只要改變自己沒有發現的「思考?行動模式」,煩惱便會輕鬆消除! 隨書附贈[自我諮商實踐筆記書](共35種練習筆記) 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 無法忘卻創傷後腦中陰影 無法請人幫忙、撒嬌 / 無法跳脫負面思考 ▎那些你總是會遇到的情緒困擾 「脫離不了家庭的桎梏,明明長大了卻無法獨立 」 「面對長輩或上司難道就必須無條件忍讓?」 「如果一直不離職,未來會變成一片黑白!」 「3C成癮,每天除了滑手機,還是滑手機,一事無成 」 「為什麼今天和她對到眼,卻不和我打招呼?我做錯了什麼嗎?」 ▎想起以前的經歷就好痛苦,是不是永遠都會這樣? 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曾經沒來由地覺得「活著好累」。
「敘事」為心理治療掀起的嶄新風潮方興未艾,敘事治療*重要的奠基者,麥克懷特,更是眾所仰望的焦點人物。他過世後,長年的工作夥伴雪莉懷特(Cheryl White)邀請世*各地的敘事治療師推薦心目中麥克懷特*具啟發性的文章,從中悉心挑選、編輯,集結成本書。 本書收錄的八篇論文與訪談稿,既全面又細膩地呈現了麥克懷特的思想精神與實務方法。全書從「解構與治療」談起,一路討論了他對心理健康、身分認同、悲傷輔導、兒童保護、倫理與靈性的顛覆性看法。懷特並透過一篇篇實務案例,示範治療師在敘事治療的典範下,如何在面對思覺失調、精神官能,以及遭逢家暴、創傷、失落的個案時,能有不同於主流心理治療的有效做法。 全書洋溢著懷特對人的好奇之心與悲憫之情,如他引詩人馬盧夫(David Maloud)所述:「要找到描述的字句,讓通常不會
我想要把自己的所學傳遞下去,而且,愈快愈好。──歐文?亞隆,71歲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年屆七旬時,有感於年歲增長,開始希望把多年專業生涯淬煉出來的智慧分享給後輩。 亞隆特別關注人生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死亡、孤獨、人生的意義,以及自由與責任。讓人們內心痛苦的,不只是童年創傷、壓抑本能等等,還因為我們一直逃避這四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亞隆所謂的「存在治療」是:一種動力取向的治療,把焦點放在源於人之「存在」的這四項終極關懷。 他仿效詩人里爾克《寫給青年詩人的信》的體裁,以誠實、雍容的氣度,從45年的臨床筆記中提煉出85則珍貴的忠告,不僅是心理治療師與病人互動的祕訣、實用的觀念和技巧,更充滿溫暖的人性。 本書共分為五部: di一部,談到治療師如何和病人建立坦誠信任的關係。
馮唐,協和醫學博士、美國埃默里大學MBA 碩士、前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前華潤醫療集團CEO、現任中信資本高級董事總經理、知名作家及詩人。對《道德經》《論語》《資治通鑒》等東方先賢智慧如數家珍,更是曾國藩死忠粉。 在他二十多年的管理生涯中,深感中國沒有本土的、可實際操作的管理學。西方很多理念在本土很難落地,他們總能把簡單的道理講得複雜與晦澀;而我國古代的很多管理學又都偏重於權謀之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科學。兩套系統各有優劣,作者遂將曾國藩一生為師、為將、為相的成事之道,與自己的西方先進管理經驗及本土管理實踐融會貫通,總結出一套跨界成事的獨門秘籍。不論讀者從事甚麼職業,都可以運用其中簡單的方法論來管理自己、管理工作、管理生活。
這本書可視為傅柯先前作品的延長來讀,但也標誌一個決定性的嶄新躍進。 吉爾.德勒茲 《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出版於1975年,先前流傳的中文版本書名為《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此次版本係依法文原作重新翻譯。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酷刑、懲罰、規訓與監獄。從一場失敗且殘忍的酷刑與一份犯人作息表,掀開探究懲罰體系巨大轉向的序幕,呈現每一次刑罰的轉變,權力與社會所產生的變化。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本書中展演了古典時期從公開、殘忍地在受刑者身體上獲得刑罰效果;法國大革命後,逐步轉成將所有罪犯判處相同的刑罰──監獄,近代監獄於焉誕生;而邊沁的「全景監獄」將地牢的原理──禁閉、光線剝奪及隱蔽性──反轉,保留禁閉的概念,一座分隔成單間牢房的環狀建築、一座位在
我常常幻想,如果精神分析有張地圖就好了, 有地圖,就不致迷路。 心理治療要的不是技術手冊,應該是地圖。 ──劉慧卿/本書作者 三十年來,劉慧卿醫師帶著臨床觀察與理論哲思,在精神分析的廣闊土地上辛勤考察。她透過攻擊本能、女性自體、潛意識幻想、羞恥、經驗 等重要的心理議題,在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克萊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寇哈特的自體心理學,與其他理論大家的思想之間做深度的交叉思辨,力圖讓運作心靈的「自體」(self)浮現更清晰的輪廓。 劉慧卿提出了「碎裂自體」、「自戀自體」和「結構自體」三種自體,試著描繪不同的心理樣態。她深知,臨床的區辨困難不會因此解決,每個人自體樣貌之複雜,也絕無法化約成這三種自體樣態。但她的努力,為潛意識的探索地圖設下中繼的路標,對後繼的旅者深具參考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心理學參考書」類別 第1名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評價4.3星 100位心理學家x 9大學派x 150個心理學概念 從榮格、佛洛伊德到阿德勒,從精神分析、依戀理論到旁觀者效應, 定義解釋X簡明圖解,輕鬆了解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基本知識! 從知名心理學家榮格、佛洛伊德、阿德勒,到知名的心理學實驗或概念,如依戀理論、巴納姆效應、單純曝光效應等等。 本書蒐羅近250個精選心理學關鍵字,完整涵蓋適合心理學入門的各種面向;用淺顯易懂的圖像及文字詳盡說明,讓心理學變得更平易近人! 這是一本分類有系統而清楚,有條理地帶領讀者了解「心理學」相關概念的書。 利用圖像與文字深入淺出說明,讓對心理學毫無概念的人也能毫無窒礙地閱讀,輕鬆吸收知識。 後方並附有索引,方便讀者查閱,同時也可兼作心理學辭典使用,
內容簡介 催眠術是清末民初時期最眾聲喧嘩的大眾科學, 展現菁英與常民、科學與迷信、心理學與靈學 在界線上的浮動和滲透, 並帶來深遠的社會和文化效應。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從科學史的角度,結合社會文化史與思想史的關懷,主張必須對近代中國的「科學」採取複調式的理解,超越五四科學主義話語及學院菁英的基調,呈現異質歷史行動者相互競逐、應和的多元聲音。 張邦彥醫師從大眾的日常生活出發,考察催眠術的傳播方式,並解釋人們對催眠術懷抱正反兩極情感的因由。接著聚焦於催眠學會的科學實作,分析學會從事劃界工作及拓展科學網絡的策略,兼論及催眠術對現代自我的形塑。最後透過爬梳催眠術與靈學的糾纏,追索近代中國心理知識的分化軌跡,指出學院心理學、催眠學會、靈學會看待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