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工作者寶典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專文推薦 這本書不只是針對憂鬱症治療 也為整個心理治療領域帶來全新的視野! 近年來的研究累積,改變了我們對憂鬱症的觀念。過去,憂鬱症被視為急性症狀,但它其實是*易復發且需長期共處的疾病,今日的治療必須考慮復發的預防、持續追蹤評估。 本書三位作者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臨床研究者,長年研究重度憂鬱症的心理歷程,與引起復發的脆弱情感因子。他們發現「正念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簡單卻*有力量的方法,可以協助患者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並打破陷入憂鬱深淵的思維循環模式,並有效防止憂鬱症的復發。 此外,正念取向還可深化並擴大認知行為療法的範圍。認知行為療法藉由「移轉重心」協助患者重構思考與行為模式,正念取向的態度則更以歡迎、允許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伴侶隨時會離去? 為什麼我們恐懼更深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在失去所愛之後,哀傷似乎永遠沒有辦法停止? △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童年的依附關係找到解答。△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鉅著──依戀理論創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焦慮與哀傷原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 從「依附」、「分離焦慮」到「失落」,人生中的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在這三個狀態間輪迴,而「父母」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一個人際關係。 然而,當我們沒有與父母建立健康的連結,我們將在往後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上跌跌撞撞──焦慮與憂慮伴隨著我們,阻擋在親密關係之
看過本書之後,你「看人」的方式會完全改變。 二十世紀*具影響力百大心理學家、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人物 心理學界情緒研究*一把交椅 保羅.艾克曼經典之作全新增訂版 情緒從何而來、可以控制嗎?從五官變化所透露的情緒,是真是假?不同文化種族的人,會有一樣的情緒、一樣的表情變化嗎? 保羅.艾克曼是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擅長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受情緒所影響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說謊的表情。艾克曼對情緒與表情的觀察鉅細靡遺,他比對大量的五官照片,深入探索情緒如何牽動五官、聲音、生理上的變化,讓人們更能夠覺察自己的內心,也更了解彼此的內在。 艾克曼對表情與情緒的研究影響巨大,深受美國軍警界重視,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紐約市警局都曾根據他的理論來訓練人員;皮克斯動畫《玩具總動員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新著作! ★十個令人手不釋卷的生命故事,展現深厚文學底蘊! 當他們來到歐文-亞隆的診療室,那乍現的靈魂交會撼動人心! 八旬老者來訪,竟不求治療,只求亞隆細讀一份持續多年的通信 從事助人工作、卻無法安頓自己,她是一個滿懷怨忿的護士 「去你的,你才得了絕症!」讓亞隆重新檢視死亡焦慮,並為文致敬的,是一位癌末的編輯 歐文-亞隆身為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大師,其深厚的哲學與文學涵養,為當代的心理治療領域演示了人性化且直指存在核心的風範。 「一日浮生」語出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當我們站在含括生死的長遠時間向度回首過往,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歷經多少風雨、領受多少光環,都只是暫存於世的脆弱生命。 「我們全都是一日浮生」。然而在亞隆的諮商室中
漢斯是一名開朗活潑的小男孩,自幼備受父母寵愛。三歲的他開始對「小雞雞」產生強烈興趣,並出現把玩*莖的行為;到了四歲,克服對新生妹妹妒意的他,和身邊的男女玩伴發展出各式「愛戀關係」 漢斯快滿五歲了,有天他突然產生對馬的強烈畏懼,他不敢出門、害怕街上的馬兒會咬他,並一路延伸至害怕載滿重物的馬車 在這距今近百年的經典案例中,佛洛伊德再次闡明閹割威脅、伊底帕斯情結和潛抑作用在孩童早期性發展過程中如何衍生及運作。藉由漢斯父親的第一手紀錄,佛氏徹底顛覆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所謂「純真無邪」兒童的刻板印象,並經由案例分析,向世人揭露幼兒令人驚異的複雜思緒與機敏的洞察力。他企圖證明精神官能症的動力源頭來自於嬰兒期的情結,而精神官能症患者,不論年紀大小,所呈現潛抑現象的多重性及病理素材的豐富
當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見到多年沒聯絡的老病人菲利普時,心裡大吃一驚。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嚴重的性上癮症,每天沉溺於獵豔行動,直到嘔吐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無人,卻取得「哲學諮商師」執照,全心推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斯不喜歡菲利普,卻答應要督導他,條件是他必須先參與團體治療。這個團體裡,有遇見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成天跟人打架的水電工、對前夫和情人滿懷憤恨的文學教授、無法表達情緒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 。當疏離冷漠的菲利普走進團體治療室,兩眼瞪著天花板,不與人目光接觸,口中卻不斷冒出犀利而絕望的哲學經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顆特殊的石子,在團體裡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伴隨著朱利
在過去這幾年來,本書是我看過關於榮格分析和精神分析實務中,最傑出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瑞士榮格學院馬力歐?傑可比(Mario Jacoby, C. G. Jung Institute, Switzerland) 當擊潰人生的事件徹底毀去外在意義,什麼型態的潛意識幻想能給個案提供內在意義? 當這神奇的救命機制保住了精神的存活,我們能從中讀出心靈的什麼訊息? 作者卡爾謝博士從個案的夢境發現:當心靈遭遇重擊,意識無法知道個體經驗到了什麼時,唯有夢境可以給予具體的象徵,表現出受創後的解離活動,將碎裂的片段整合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中,個體因此找到了可以抒發、述說的管道。 然而心靈一旦受創,傷害便成為進行式,在內在世界持續肆虐。原本是為了保護個案而現形的幻想和夢境,此時搖身一變為迫害者,彷彿要將他們緊緊鎖在永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只要改變自己沒有發現的「思考?行動模式」,煩惱便會輕鬆消除! 隨書附贈[自我諮商實踐筆記書](共35種練習筆記) 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 無法忘卻創傷後腦中陰影 無法請人幫忙、撒嬌 / 無法跳脫負面思考 ▎那些你總是會遇到的情緒困擾 「脫離不了家庭的桎梏,明明長大了卻無法獨立 」 「面對長輩或上司難道就必須無條件忍讓?」 「如果一直不離職,未來會變成一片黑白!」 「3C成癮,每天除了滑手機,還是滑手機,一事無成 」 「為什麼今天和她對到眼,卻不和我打招呼?我做錯了什麼嗎?」 ▎想起以前的經歷就好痛苦,是不是永遠都會這樣? 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曾經沒來由地覺得「活著好累」。
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這位老牌的美國現象學家, 自1964年出版《胡塞爾形構觀念的形成》以來,就一直是現象學界中的*尖人物。1996年春天,由於與一位數學教授的一場談話,激發他寫作這本認識現象學的入門書,引領讀者認識這門「既是簡單明瞭,又是錯綜複雜」的學問。 什麼是現象學?索科羅斯基指出,現象學是一個重要的哲學運動,也是二十世紀主要的哲學發展方向。它發端於二十世紀的初始,在步入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我們剛好能夠看到這一百年來現象學的發展。一般而言,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可分為英美的分析哲學,與歐洲的歐陸哲學,現象學即是二十世紀歐陸哲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現象學是對人類經驗的探索 ,是對事物在經驗中向我們顯現之方式的探索。 現象學不只影響重要的學術潮流,如詮釋學、結構主義、文學形式主義、
「敘事」為心理治療掀起的嶄新風潮方興未艾,敘事治療*重要的奠基者,麥克懷特,更是眾所仰望的焦點人物。他過世後,長年的工作夥伴雪莉懷特(Cheryl White)邀請世*各地的敘事治療師推薦心目中麥克懷特*具啟發性的文章,從中悉心挑選、編輯,集結成本書。 本書收錄的八篇論文與訪談稿,既全面又細膩地呈現了麥克懷特的思想精神與實務方法。全書從「解構與治療」談起,一路討論了他對心理健康、身分認同、悲傷輔導、兒童保護、倫理與靈性的顛覆性看法。懷特並透過一篇篇實務案例,示範治療師在敘事治療的典範下,如何在面對思覺失調、精神官能,以及遭逢家暴、創傷、失落的個案時,能有不同於主流心理治療的有效做法。 全書洋溢著懷特對人的好奇之心與悲憫之情,如他引詩人馬盧夫(David Maloud)所述:「要找到描述的字句,讓通常不會
我舉出榮格生命中的重要事實,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實在的觀點,消除一些對榮格的投射。是否達成目的,就留給各位決定。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敘述榮格生前至身後五十年分析心理學的發展旅程。作者湯瑪士.克許曾在榮格在世時和他有過數面之緣,而從榮格過世次年起展開其精神醫學生涯。書中呈現克許身為「榮格派」一份子五十個寒暑的箇中滋味,也描繪榮格的形象在過去五十年歲月中如何轉變。 本書收錄了湯瑪士.克許過去四十五年來在不同場合所發表的論文及講稿,其中包括克許職業生涯早期所關注的臨床議題,如夢境、治療關係、心理類型以及一般分析歷程等;也包括克許生涯後半段對歷史議題的關懷,因而本書也專章討論榮格其人、榮格的反猶太爭議、分析心理學的歷史及分析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關係等主題。 克許博士擁有長期擔任國
故事,一直在造就你的生活 一九八○年代,兩位年輕家族治療師麥克懷特與大衛艾普斯頓,嘗試以嶄新思維和手法,克服傳統心理治療的僵化侷限。兩人決定合寫一本書,整理出這名為「敘事治療」的新療法的理論基礎與實作經驗,這便是於一九九○年問世的經典之作《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他們從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米歇爾傅科的思想與人類學等理論中汲取養分,為家族治療甚至整個心理治療*開創了一條新路。 兩位作者相信,人的問題深具社會建構面向。必須把人的困境放在文化脈絡下思考,才能從結構性的捆縛中鬆綁。 書中提出的*一個治療新觀念是「問題的外化」。只要把人和問題分開,就能釐清:是人被問題牽著鼻子走,還是人有能力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個新觀念,是文字可以靈活運用在治療上。透過撰寫各種充滿創意
「相信直覺,超前部署,只有你才能救你自己!」 在不安定的年代,獻給每一個曾遭遇危險威脅、擔驚受怕的你。 「本書敲響了一個時代的焦慮」 三任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傳世之作 911事件後引發現象級討論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盤踞長達4個月 《歐普拉秀》為本書製作10周年指定訪談 18種語言全球熱銷20餘年 危險年代的必備護身寶典 臺灣商務印書館 OPEN系列創始作 1/4世紀經典強勢升級重現 收錄新版導讀、臺灣版作者序、大量實例及全新篇章 真正的恐懼是一份禮物,那是種天生的第六感,教你覺察危險,趨吉避凶; 無端的擔憂則是一份詛咒,那只是你製造的幻覺,並阻礙任何有建設性的行動。 直覺,永遠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第一優先考量。 屏除雜念干擾,學會傾聽、信任並鍛鍊自己的直覺,讓直覺越來越
當孩子出現情緒、健康、學習或行為問題時, 你知道他其實想表達對父母的愛嗎? 為何當夫妻和解,兒子就回歸正軌、不再逞凶鬥狠? 為何重拾與母親的連結,孩子就能克服恐懼與退縮,勇敢邁向心上人? 歸屬感就像是孩子心靈的食物,孩子為了得到它會採取行動,讓一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是這些事情並不一定對他有利。──周鼎文 「家庭系統排列」是一種心理療法,多用於家族治療,以團體形式進行,透過釐清家族的系統性動力來解決問題。在排列師指引下,能夠具體找出當事人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和動力,進而撫平內心的傷口。 亞洲系統排列大會主席、道石教育創辦人周鼎文,十多年來在中国台湾各大兒童醫院、家扶及兒福機構、地方法院、身心障礙特教中心等輔導經驗中發現:「愛與歸屬感」是影響人生的關鍵。許多孩子
「我作夢也想不到要寫一本關於我母親的書,她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到無法描寫的人 」 身為舉世聞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的獨子,馬丁.米勒與母親的關係卻疏離而緊繃,他甚至為此瀕臨崩潰。母親過世後,馬丁終於鼓起勇氣,藉著書寫本書重新認識母親這個人,才終於同理雙方的處境,也明辨了愛麗絲.米勒理論的價值及侷限。 愛麗絲.米勒以《幸福童年的祕密》等經典著作建立起兒童捍衛者的聲名,但她自己卻從未處理童年創傷,內心壓抑的憤怒塑造出、激烈的性格,兒子馬丁則成了直接與長期的受害者。這應驗了愛麗絲.米勒自己的主張:父母的創傷會蔓延到子女身上。 「母親待我猶如敵人,真讓我覺得自己像隻怪物,而她想除掉牠 」 傷痕累累的馬丁透過訪查回溯,揭開母親絕口不提的早年經歷:在僵化保守的猶太家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