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无
系统哲学与科学历经近百年,正发展成为一种科学新范式。系统科学的思想正在广泛运用于管理、医学和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拉兹洛尝试创建系统哲学。钱学森晚年致力于创建复杂系统学。本书旨在尝试实现钱学森先生的遗愿,即创建一个能够处理当代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完整学术框架。 本书继承了中国道哲学的系统论思想,并与现代量子物理学概念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本体论,形成了一个综合阐述存在与过程、空间与时间、结构与功能、振幅与相位、动与静、形与体的多维多层次思维观,提出未来哲学和科学的三大主题:量子、生命与心灵,预言了未来量子生物学、神经意识科学、系统教育学以及系统伦理学等新学科的诞生,描绘了一幅道德文化复兴的社会发展图景。
系统工程的推广和运用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系统工程” 一词也成为使用频率的科技词汇之一,《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的出版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本书的著者是一个群体,因为本书中除有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写成的文章外,还按照钱学森的意愿收入了其他一些人的文章的缘故。《论系统工程(增订本)》编辑时,书中体例是按钱学森意见确定下来的。故本书新世纪版出版时,除对书中文字的差错做更正,并注明各篇的写作时间、出处外,其他的不做改动,以体现原书风貌。
《天工开物(套装上中下册)》共三卷十八篇,配以一百多幅插图。内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为主,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产的所有领域。
甲虫是世界上生态多样性丰富的物种之一,科学家估计,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动物物种属于甲虫。它们的形态、尺寸和色彩令人目不暇接,使全世界的科学家和采集家趋之若鹜。极端多样的外表意味着惊人的物种数量,仅仅是已经被我们认识的甲虫就有40万种之多,且科学家们推测还有大概100万种尚未被描述。 本书是一部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工具性与收藏性完美结合的甲虫高级科普读物,在阐述甲虫的起源、分类、进化多样性、摄食行为和社会性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具代表性的600种令人惊叹的甲虫及其近缘物种。比如从极为小巧精致的缨甲到15厘米长的泰坦天牛,从河狸身上微小的寄居甲虫,到体形巨大的大角金龟,本书都做了精彩的介绍。 每种甲虫都配有两种高清原色彩图,一种图片与原物种真实尺寸相同,另一种为特写图片,能清
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本书总结了南京菜形成以及制作工艺特色,对烹饪技术要领、风味、传统工艺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篇专门讨论这个时期的 部分,亦即亚历山大的复兴(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作者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介绍了亚历山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希腊文化从希腊本土向希腊以外的转移,世界上 个 资助的科学研究机构——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创建,以及围绕这个博物管所展开的各项学术活动;探讨了数学、天文学、力学、地理学、物理学、工程技术、解剖学、医学、哲学、 、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以及艺术在公元前3世纪的进展。第二篇讨论了所谓希腊文化的式微和衰退,亦即 纪元前的 两个世纪,介绍了多个科学中心的出现,罗马的崛起,以及 终,罗马成为了 科学文化潮流的中心;探讨了前一篇所论及的诸学科在公元前 两个世纪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这两部分中,作者都用专门的篇幅对东方文化进行了论述。
本书围绕新时代军民协同创新的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重点论述军民协同创新的国际比较、科技协同、资源拓展、产业发展、评估研究,以及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等问题,旨在推进中国特色军民协同创新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实现组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集成创新,助力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步伐。
科技规划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系统谋划。本书主要聚焦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与健康(包括人口健康与医药、生物、农业)、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等八个主要科技领域,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平台等两类科技创新公共支撑平台,以科技强国、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领军型创新研发机构(包括国立和私立研发机构)、国际重要科技组织等为重点观察对象,以近年来特别是面向未来的中长期主要科技领域的战略与规划为调研和分析重点,按照主要科技领域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战略研究,完成了主要科技领域与科技创新平台领域的科技战略和规划分析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突出了主要科技领域研究内容特色和战略重点、科技发展趋势前瞻和未来创新方向特色、国家科技研发竞争力与影响力特色、科技领域与重大计划部署特色
本书以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为研究主题,围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基础优势和差距挑战、领域选择和重点布局、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等内容,汇集有关部门**、专家及众多著名科学家的战略思考和建议。全书分为总论、科技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作风学风和创新生态建设、他山之石6篇,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视角聚焦科技强国建设,深入分析,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本书以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研究为主题,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总结分析了其经验教训;在研究归纳科技强国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针对性意见建议;从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提出加快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平台发展的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