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是知识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家科学思辨的成果。科技论文写作应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做到基本的规范化要求。本书在介绍英语科技论文各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以国际生态与环境领域一些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范文,仔细剖析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要点。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投稿细节,细心归纳了审稿回复的要点,配备了视频等拓展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对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起源非常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相当常见,比如建筑、服装、装饰图案等各种领域中都能看见对称的现象。 《对称》是关于对称在数学上的总结与论述,内容包括:双侧对称性、平移对称性、旋转对称性和有关的对称性、装饰对称性等。对称性对现代物理学以及整个现代科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外尔作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对称性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的开拓者之一,用深入浅出的笔调,既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严谨地论述了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十分抽象和难懂的课题,使一般读者也从中可以体会到现代数学内在的魅力和深刻。
本书是布鲁诺·拉图尔多年深耕科学哲学的结晶,是自他的《科学在行动》一书以来 哲学意义的著作。面对一次学术会议后,一位科学家朋友直言不讳的提问:“你相信实在吗?”拉图尔在书中给出了缜密的回应,并对其科学论立场做出了 全面和具体的阐述,为从实践角度理解科学实在和科学论所追求的那种实在论提供了出色的论证。 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拉图尔展示了不同领域科学家的行动:从土壤科学家在亚马孙地区的田野考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法国原子能科学家的核反应研究,再到路易·巴斯德对酵母中乳酸发酵的研究,从而向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中的各类事件被转化为科学知识的无数个步骤;他还选取技术世界的诸多例证,让我们见证了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如何在技术进程中相互聚合、相互转化的。
本书着力于系统、翔实地论述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方面的诚信规范和可能的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初入科研之门常遇到的如课堂讨论、考试、请教与交流等;涉及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直接的研究活动,如制订计划、查阅文献、开展实验,以及撰写、发表、转化研究成果;还涉及配合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其他学术活动,如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评议咨询等;此外,还论及更加宽泛的层面,包括科学精神、科技伦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
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详细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美国自身的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从科研经费数据出发,分析了美国不同联邦部委资助的国家实验的主要研究领域。以美国国防部下属实验室为例详细分析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和资助模式。以美国能源部下属实验室为例,详细分析了资助单位对国家实验室体系监管和评估的方式、方法。研究了国家实验室的预算和经费管理,探究其经费来源、预算流程、资金结构和绩效预算制度。以兰德公司和 MITRE 公司为例,介绍了美国国家实验室运营的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运营单位对国家实验室的运营和管理模式。选择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科技政策研究所三个机构做了典型性分析,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概况、人员概况、设施情况、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科学家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写作,许多人花在写作上的时间比花在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设计证明等过程上的时间都要多。然而,许多科学家认为,写作是一种相当程式化的工作,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完成后简单地记录一下结果。 本书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具有误导性,应该像对待实验设计那样,对写作给予同样深思熟虑的思考。本书作者有30多年作为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是《美国博物学家》期刊副主编,数百份期刊的同行评议人,作为写作者、审稿人、编辑和写作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作者认为,写作者始终应该尽可能清晰明了地与读者交流,就像心灵感应一样,让信息直接从写作者的大脑传递到读者的大脑。作者首先从写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这种根本问题入手,回顾自培根、牛顿以来科学论文写作的历史和重要特征,以及 的变化趋势。其次,从写作行
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 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范式转换”,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从Google到Zoogle, 关于自然、科技与人类 三体 博弈的超现实畅想和未来进化史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社群 未来事务管理局 、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晓东、北师大教授、科幻作家吴岩 倾情推荐 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的出现,一场改变世界的互联网革命正在发生。然而,科学记者、生物学家克里斯缇安 施瓦格尔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更大剧变的前兆:一场将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未来进化革命即将到来,将给人类带来不可思议的生机。*伟大的科技变化不是在硬盘上发生的,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在我们的社会,在人类与地球万物的共生中,以及在我们的自然和气候里发生的。 施瓦格尔认为,科技将借此手段将人类的意识编织进地球系统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当中去。科技将作为一个通道,让生机勃勃的物质力量
本书面向有科研需求或者刚进入科研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主要介绍中英文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科技论文的构成、阅读方法、写作思路、投稿流程,专利文件的构成和撰写规范,PPT制作与学术演讲的要求和技巧。 本书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科学研究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提升专业写作与表达能力。 本书力求结构、组织、形式清晰、简洁并手册化,适合作为通识课教材或自学用书,帮助科研零基础或者有一定科研基础的本科生、研究生、青年研究人员以及对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关注的相关人员等,快速进入科研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并以科技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与同行现场交流。
本书是《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丛书》之一。《BR》创新必须讲究创新的方法,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是国内第一本以解决工程技术类问题为重点,同时兼顾了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的综合性TRIZ教材。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案例丰富,其中有不少内容(如76个标准解物场图示)和来自韩国三星公司的创新案例等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本系列书籍初步探索“临床医生科学研究能力均等化”的对策与方法,以期为我国今后临床医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规范化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BR》 *本《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和第二本《科学研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分别是从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和经典案例两个层面,介绍了科学研究的逻辑和方法。本书则希望书如其名,把科学研究的核心,进一步萃取和外显,变成一个可视化的、便于研究者取用的工具箱,供读者参考,具体指,在内容上,本书进一步地归纳、提炼和图示化前两本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操作程序),凝练成第1~5章的概念部分与第6~11章的操作部分。概念部分,力求以医学工作者的学科背景所决定的思维习惯,来逐步介绍与科学研究相关的重要概念;对概念的阐述,力求做到讲明底层原理,解释尽量
科学的帝国可以扩张多远? 我们真的能通过科学彻底认识这个世界吗? 什么是科学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科学? 科学向来壮志满怀,力图将其方法用于世间*深的论题,但上面这些却不是科学本身能够回答的问题。 剑桥大学蒂姆 卢恩斯教授以哲学眼光审视科学,向我们揭示什么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的真实世界,什么是生物学教给我们的人性,什么是认知科学给出的自由。他对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科学议题和伦理议题都做出了极其精湛的分析,迫使我们直面科学与现实、个人及政治的关系,也拷问我们为何科学对所有人都至关重要。
本书在明确给出科技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具体要求的同时,力求将这些要求产生的各种原因解释清楚,做到“授之以渔”。本书内容分为十一章,主要对引言、研究方法、结果的写法,如何进行讨论,结论的归纳与总结,摘要、参考文献的录入,科技论文编辑实用技巧等方面进行说明。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书 名 长寿:当人类不再衰老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 者 大卫·辛克莱(David A. Sinclair),马修·拉普兰特( Matthew D. LaPl 出版时间 2022年05月 I S B N 9787521740776 定 价 79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0 (千字) 页 数 382 内容简介 一本富有远见的书,一个大胆的未来愿景,一套迭代的
为何纵使有严格的医师培训流程和 的科学技术,美国每年仍有5万—10万人因医疗错误而丧生?为什么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也没能给发展中 带来真正的发展?为什么一小撮恐怖分子就能向美军发起挑战?为什么美国的教育系统令人如此不满? 重要的是,面对医疗、 发展、军事冲突、教育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难题,人们该如何摆脱困境? 作者以全新视角展现了如何利用复杂系统理念,来应对人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每个人都能从本书诸多实用、有启发性的解困之道中有所收获。
综合评价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本书拟采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值计算、软件工程等领域的有关方法与工具对综合评价基础方法及应用进行较全面的介绍。综合来看,本书主要内容集中在七个方面:①综合评价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简要介绍;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③指标权重的确定;④数据的获取与处理;⑤评价信息的融合;⑥评价结果的运算;⑦综合评价的实践应用。本书使用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原理,较为全面、准确地给读者呈现出综合评价系统的整体流程,目的是让初学者对综合评价基础方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德国的科学》是迪昂重要的代表作,其篇幅不大却涵盖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科学编史学、科学思想史诸多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迪昂关于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价值、科学文化和科学史理论的深入思考。从标题上看,他仿佛是针对德国而言的,实际上论述的是整个科学或世界科学,而不是狭隘的地方科学。该书的章节是:德国科学(推理科学、实验科学、历史科学、秩序和明晰性:结论),对德国科学的一些反思,德国科学和德国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