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众的 自然简史 享誉全球的博物学家布封的经典之作,风靡全球的科普知识读本。 《自然史》是一部传世的博物巨著,全书包括《动物史》、《植物史》、《矿物史》、《人类史》、《地球形成史》等,共有36卷。作者在这部著作中,综合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观察为基础,对自然界进行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阐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尤其是关于 进化论 的论述,为系统 进化论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自然史》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借助于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细腻的文笔,在诙谐幽默的叙述中,赋予了自然万物以灵性。特别是在 动物卷 中,他以热情而浪漫的笔调将动物拟人化,例如温驯又勇敢的马、优雅又神秘的猫、聪明又勤劳的鼹鼠、高傲又威风的狮子、被形容为自然 *丑 造物的树懒等栩栩如生,不
牛顿说光是"粒子",惠更斯说光是"波"。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17世纪以来,在以牛顿《光学》为代表的"微粒说"和以惠更斯《光论》为代表的"波动说"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200余年的大论战 《光学》与《光论》是物理学史上两部代表不同学派的伟大著作, 波动说 和 微粒说 的论战长达200余年。这两本书作为科学史上的两个典型案例,对于今天青少年读者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对于科学真理的深刻认识,具有方法论上的重大意义。 但从书名上看,书店在上架时经常将其放到物理学著作和教材类,极大地影响了读者购买。根据书店反馈意见,拟将《光学》与《光论》分别更名为《牛顿光学》和《惠更斯光论》,在减少混淆的同时,亦充分利用了牛顿和惠更斯这两位伟人的品牌影响力。
科技论文是知识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家科学思辨的成果。科技论文写作应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做到基本的规范化要求。本书在介绍英语科技论文各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以国际生态与环境领域一些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范文,仔细剖析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要点。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投稿细节,细心归纳了审稿回复的要点,配备了视频等拓展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对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起源非常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相当常见,比如建筑、服装、装饰图案等各种领域中都能看见对称的现象。 《对称》是关于对称在数学上的总结与论述,内容包括:双侧对称性、平移对称性、旋转对称性和有关的对称性、装饰对称性等。对称性对现代物理学以及整个现代科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外尔作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对称性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的开拓者之一,用深入浅出的笔调,既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严谨地论述了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十分抽象和难懂的课题,使一般读者也从中可以体会到现代数学内在的魅力和深刻。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是伽利略继《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之后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本书是伽利略长期对物理学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现代物理的di一部伟大著作。本书写作风格是谈话的方式,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
本书由大学生自然科学指南和心理学指南两册书合集而成:前者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几何学、化学和生物学,着重讲物理学及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后者则介绍了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领域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本书主要运用现代系统概念、系统理论和系统观,从普遍存在的种类纷繁的系统中,抽象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与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和工程系统紧密相关的知识系统——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系统,进而研究其整合生成、客观实在性、多种价值等,从而形成知识系统理论。
《自然的体系》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但又绝不是一部塞满艰深晦涩的奇特术语的不可思议的天书。它是通俗易懂的、情文并茂的、有血有肉的。它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前夕的进步思想家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的暴政和宗教所表现的强烈的憎恨、对备受压迫和愚弄的不幸的广大人民所流露出的深厚的悲悯心情,使人受到感动;而且人们也几乎透过字面隐隐听到革命的战斗号召,从字里行间嗅到强烈的革命气息。《自然的体系》这部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也许正是另一种原因,使得统治阶级读了感到惊惶失措、寝食不安,进步的人民读了感到欢欣鼓舞、勇气倍增的缘故吧。
本书着力于系统、翔实地论述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方面的诚信规范和可能的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初入科研之门常遇到的如课堂讨论、考试、请教与交流等;涉及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直接的研究活动,如制订计划、查阅文献、开展实验,以及撰写、发表、转化研究成果;还涉及配合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其他学术活动,如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评议咨询等;此外,还论及更加宽泛的层面,包括科学精神、科技伦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
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