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下册)共18章,主要基于作者及其合作者近20年的研究成果,给出穿甲/侵彻力学的理论建模和相关分析。内容包括刚性弹侵彻和靶体等效的一般理论,针对不同厚度金属靶考虑不同模式的侵彻/穿甲模型,素/钢筋混凝土靶侵彻与穿甲的建模分析,深侵彻弹体的质量侵蚀,侵彻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弹体结构和侵彻弹道的稳定性与弹体破坏失效,以及陶瓷靶侵彻/穿甲的界面击溃分析,并分别给出了金属靶、素/钢筋混凝土靶和陶瓷靶侵彻/穿甲以及深侵彻弹体质量侵蚀的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
本书以力学数值计算中的保辛算法为中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推广的思路,系统详细介绍了多个力学系统及其保辛算法的主要内容。本书首先介绍了辛几何与辛代数、Poisson括号与广义Poisson括号、常微分方程与随机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阐述奠定数学基础;后续内容分别详细介绍了包括哈密顿系统、广义哈密顿系统、Birkhoff系统等力学系统及其保辛算法,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等谱流及其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大量数值算例,介绍了保辛算法的**理论成果及其在结构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混沌动力学已发展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并在众多应用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混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现状,对典型的分立与连续混沌系统作了较详细的讲述,并结合部分前沿课题特别是与脑功能有关的前沿领域详细展示了混沌动力学的应用及潜在应用。全书共11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4章主要介绍混沌的基本概念、能出混沌的典型的分立与连续动力系统及刻画混沌的常用手段;后7章则着重介绍混沌理论的纵深发展及其在与脑功能有关方面的应用,包括耦合混沌系统同步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混沌动力学的初步应用、复杂网络的同步化、爆炸性同步、耦合系统中的奇异态、大脑网络上的认知与信号传递等。为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混沌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本书特地为混沌动力学的基础内容部分——第1至第4章,配备了适量的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于1942 年出版了其名著《流体力学概论》。随后,其学生奥斯瓦提奇等增补修订出版了该书的第六至第九版。德国流体力学教授欧特尔等又进一步增补、修订,出版了第十版和第十一版。本书为第十一版的中译本。欧特尔等保留了普朗特名著第一版的内容作为本书前六章的主要内容,第七至第十四章则介绍了当代流体力学发展的不同分支:井将书名由《流体力学概论》改为《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与一般流体力学论著强调数学理论不同,普朗特的名著(本书前四章)尽可能地避免复杂的数学分析,着重物理直观,旨在阐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问题的力学本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欧特尔等撰写的后十章也体现了普朗特的风格和意图。后十章中有些内容可在普朗特的原著中以某种形式看到,但绝大部分是最近六十年来流体力学不同分
本书立足于研究引起结构系统振动的深层内因,以及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机理:侧重于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涉及工程实际中的复杂结构系统和复杂结构动力学问题。本书由15章组成。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结构动力学基本思想、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章,单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介绍结构振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第3~8章,主要介绍多自由度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动力学建模、数值分析、系统辨识、敏感度分析、部件模态综合等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第9章和第10章,介绍求解多自由度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各种方法,包括数值积分方法和模态叠加法。第11章和第12章,介绍典型结构单元的建模与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各自所特有的动力学特性。第13~15章,介绍复杂结构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固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材料高温力学性能表征与测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共9章,第1章详述了高温材料的特性及研究背景;第2章介绍了超高温材料的热力本构关系;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超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理论模型;第5章介绍了不同热环境下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第6章介绍了高温层状与涂层材料在高温压痕下的断裂行为;第7章介绍了热防护材料的热力氧耦合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第8章介绍了超高温实验力学测试技术与设备;第9章介绍了高温点阵热防护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表征。
本书是关于工程结构中超声波无损检测的理论、建模与计算的科技专著。书中介绍了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部件的数学和力学模型,并演示了结构中缺陷定量化标定和重构的工程实例。全书主要章节包括:超声波无损检测声学与力学理论基础;工程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与散射理论;超声波检测系统与收发过程建模;以及超声波定量化无损检测的典型工程实例等。
讲述固体能带理论是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固体能带理论》在密度泛函理论基础上,对固体能带理论70年来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并阐述了固体能带计算各种方法的物理原理及共典型应用。涉及的固体有半导体、金属、磁性金屈、金属超导体,也包括半导体超品格、固体表面和界面、 C60固体、高Tc氧化物超导体、重电子金属等新材料。对有效质量理论及应用、整数和分数量子霍耳效应都有系统评述。同时,综述了计入多体关联效应后能带理论的新成就,介绍了将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新方法—Car-Parrinello方法及其应用。《固体能带理论》力求突出物理图像,物理原理和具体材料相结合,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
本书在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细化,采用大量实际试验过程中的图像资料,阐述了依据标准试验方法评价材料力学性能过程中的被测试样、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和操作步骤。本书各试验方法均具有的独立性,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本书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既适合初学者作为速成教材,也适用于测试试验室操作人员作为作业指导书使用。
本书系根据英国ELSEVIER出版社出版,由 R. K. Pathria和PaulD. Beale合著的Statistical Mechanics一书2011年第三版译出。 本书共十六章。首先阐述了经典统计力学理论,包括热力学的统计基础和系综理论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微正则系综、正则系综和巨正则系综。随后,将系综概念和量子力学概念相结合,详细讲述了量子统计力学,并将其表述形式具体应用于遵循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和费米-狄拉克统计法的系统。同时,讨论了统计力学的若干其他重要课题:相互作用系统的统计力学主要方法(集团展开法、赝势法和量子化场方法);相变理论(各种模型的严格解、重正化群方法);早期宇宙的热力学;非平衡态统计力学和涨落理论,以及蒙特卡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等,还有若干相关附录。 本书内容丰富、叙述严谨,既深入细致又不烦琐;既注重物理概念的描述又在
本书着重介绍了如何理论推导各两相流公式的方法,这些公式描述了两相流的基本物理原理,如发生在主流流体和界面上的各种输运机制的守恒定律和本构关系。基于单相流模型,本书详细讨论了对界面进行显式处理、基于各种平均化方法的宏观连续介质假设下所得到的局瞬公式。宏观方程是根据两流体模型和漂移流模型提出的,这两种模型实际工程问题中 准确和 有用的模型。通过界面面积浓度输运方程,可以对两相流的界面结构进行动态建模。这是一种可以取代稳态和不准确的基于流型转变准则的新方法。因为在大多数两相流问题中,界面结构和其动量输运控制着热流体动力学行为,本书对界面动量输运模型进行了 详细的讨论。本书还讨论了其他一些必要的本构关系,如湍流模型、瞬态作用力和升力等。
《振动理论基础》关于振动理论的书籍内容往往侧重如下两个方面之一:其一是机械振动,包括动力机械基础振动,这方面的书籍多侧重于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内容;其二是结构动力学,这方面的书籍则多侧重于杆件和杆系振动的内容。作者在给研究生讲课时发现,单纯讲授机械振动或结构动力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因而,曾心传、姚运生编著的《振动理论基础》试图包容这二者,在充分研究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振动性态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到对杆件、杆系和连续体的振动,以及振动的研究。同时,简略地介绍了诸如卸荷波在半无限土柱中的传播、行波对土坝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及与弹性半空间有关的几个动力学问题。
混沌动力学已发展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并在众多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书系统地反映了有关混沌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对典型的分立与连续混沌系统作了详细介绍,并结合部分前沿课题展示混沌动力学的潜在应用。全书共分7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四章主要介绍混沌的基本概念,能出混沌的典型分立与连续动力系统,及刻画混沌的常用手段。后三章则着重介绍混沌理论的纵深发展及其应用。为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混沌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本书特地为混沌动力学的基本内容部分——章至第四章,配备了适量的习题,以供读者参考。本书能帮助本科高年级的学生与研究生迅速进入前沿课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从事非线性科学研究的工作者、理工科的教师及与非线性科学研究有关的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有的参考价值。
《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机理及其监测技术》共三篇,篇介绍了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机理,全面系统研究了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因子,总结了锚固力损失规律,给出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方法。第二篇为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振弦式传感技术和量测技术,研发了基于振弦传感技术的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系统。第三篇为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工程应用研究,通过室内检测试验、高边坡锚固工程和矿山采空区监测工程,分析了锚固力变化规律,验证了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系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机理及其监测技术》可为从事预应力锚固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初版于1948年,这是1999年的第5次修订。一部著作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再版,毫无疑问这是一本经典图书。书中讨论了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与气体动力学有关的非线性波传播理论。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是流体动力学方面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至今仍是热门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