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动力学已发展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并在众多应用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混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现状,对典型的分立与连续混沌系统作了较详细的讲述,并结合部分前沿课题特别是与脑功能有关的前沿领域详细展示了混沌动力学的应用及潜在应用。全书共11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4章主要介绍混沌的基本概念、能出混沌的典型的分立与连续动力系统及刻画混沌的常用手段;后7章则着重介绍混沌理论的纵深发展及其在与脑功能有关方面的应用,包括耦合混沌系统同步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混沌动力学的初步应用、复杂网络的同步化、爆炸性同步、耦合系统中的奇异态、大脑网络上的认知与信号传递等。为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混沌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本书特地为混沌动力学的基础内容部分——第1至第4章,配备了适量的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于1942 年出版了其名著《流体力学概论》。随后,其学生奥斯瓦提奇等增补修订出版了该书的第六至第九版。德国流体力学教授欧特尔等又进一步增补、修订,出版了第十版和第十一版。本书为第十一版的中译本。欧特尔等保留了普朗特名著第一版的内容作为本书前六章的主要内容,第七至第十四章则介绍了当代流体力学发展的不同分支:井将书名由《流体力学概论》改为《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与一般流体力学论著强调数学理论不同,普朗特的名著(本书前四章)尽可能地避免复杂的数学分析,着重物理直观,旨在阐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问题的力学本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欧特尔等撰写的后十章也体现了普朗特的风格和意图。后十章中有些内容可在普朗特的原著中以某种形式看到,但绝大部分是最近六十年来流体力学不同分
本书立足于研究引起结构系统振动的深层内因,以及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机理:侧重于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涉及工程实际中的复杂结构系统和复杂结构动力学问题。本书由15章组成。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结构动力学基本思想、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章,单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介绍结构振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第3~8章,主要介绍多自由度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动力学建模、数值分析、系统辨识、敏感度分析、部件模态综合等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第9章和第10章,介绍求解多自由度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各种方法,包括数值积分方法和模态叠加法。第11章和第12章,介绍典型结构单元的建模与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各自所特有的动力学特性。第13~15章,介绍复杂结构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固
《研究生力丛书:减振理论(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工程中常见的各类减振技术。从建立减振系统的力学模型开始,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研究其运动规律,阐明各类减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给出计算结构的参数方法。涉及的内容包括自由隔振体的运动方程、单级无源隔振、简谐振动隔离、振动隔离、冲击隔离、阻尼消振、动力调谐消振、冲击消振和主动控制减振等。 《研究生力丛书:减振理论(第2版)》可作为机械、动力、交通、土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材料高温力学性能表征与测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共9章,第1章详述了高温材料的特性及研究背景;第2章介绍了超高温材料的热力本构关系;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超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理论模型;第5章介绍了不同热环境下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第6章介绍了高温层状与涂层材料在高温压痕下的断裂行为;第7章介绍了热防护材料的热力氧耦合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第8章介绍了超高温实验力学测试技术与设备;第9章介绍了高温点阵热防护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表征。
本书阐述了多相流的基本概念、主要参数、基本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介绍了不同流动方式下多相流的流动特性、理论模型、实验研究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本书可作为能源、动力、石油、化工、核能、航空航天、环保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卷为Sommerfeld理论物理学的第二卷,讨论变形介质力学,从统一的观点分析流体力学、弹性理论、塑性与位错理论,内容完整全面。有些内容,例如,晶体位错理论、晶体低温比热的弹性理论基础,等等,是其他连续介质力学和理论物理学教程中所没有的,它们是著者和他的学生的独创,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同时著者对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追根溯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文献,对研究物理学相关学科发展史,极具参考价值。 本卷根据Mechanik der Deformierbaren Medien,Ditrich Verlag Buchhandlung,Wiesbaden,1943年的德文版和它的英文版(Mechanics of Deformable Bodies Academic Press Inc,Publisher,New York,1950年)翻译,同时根据Verlag Harri Deutsch,Thun.Frankfurt/M,1992年的德文增补版增补翻译了第九章塑性与位错,第九章习题和习题解答,以及4个附录。
本书论述结构和材料在静载荷和冲击载荷作用下的能量吸收。对于能量吸收装置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结构受到意外撞击时的耐撞性和损伤的评估及减轻冲击的包装设计,都需要能量吸收性能方面的知识。对能量吸收性能的研究要求有材料工程、结构力学、塑性理论和冲击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本书试图将这个领域基本和**的知识汇集在一起以便读者顺利地掌握基本概念,并将有关原理应用于其他工程问题。由于实际应用中的结构和材料门类繁多,本书主要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研究方法及简单的结构元件和材料。在介绍这些内容时,重点放在阐述力学和物理行为及常用的基本建模和分析方法上。对更为复杂的实际结构在撞击下的全面综合分析,如汽车车身和飞机机身的耐撞性分析,则超出本书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