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化学元素为主线,对各种元素进行了全面、生动的介绍。本书的*特点是全面铺开和重点突出:一是对迄今发现的所有元素进行顺序介绍,二是对重点元素从基本物性参数表、发现故事、制备方法、理化性质、用途和分布、生物作用和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化学爱好者、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内部绝缘、界面允许电荷移动的全新量子材料,是科技前沿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拓扑绝缘体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涉及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机制,并表现出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阔的器件应用前景。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在拓扑绝缘体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拓扑绝缘体的理论基础出发,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拓扑绝缘体的材料体系和相应的制备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拓扑绝缘体材料的性质表征及器件应用前景。
为了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将采用一级学科命题,其中综合化学考试是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考查考生在大学阶段对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组的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和升华,适时地编写了这本《综合化学》。纵观全书,我认为作者自始至终在深度和广度上,在知识层次和编写方法上,都认真地把握住了“综合”这一主题。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符合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要求的好书。 《综合化学》是为帮助参加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而编写的,旨在辅导考生在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科要点、重点及难点,并通过解答习题的方式达到充分应考的目的。 综合化学考试的内容广泛,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分离技术,包括萃取分离、色谱分离、沉淀分离、膜分离、电泳分离、蒸情分离、浮选分离、重结晶分离和离心分离。其中萃取分离又包括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胶团萃取、浊点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色谱分离又包括柱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和高速逆流色谱。本书在经典的分离方法之上,增加了一些较为前沿的内容,如在固相萃取中介绍磁性固相萃取法,在微波萃取中介绍微波萃取与其他相关分析技术的在线联用等。
本书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体系和基本章节,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内容丰富,注重介绍有机反应和有机合成基本方法,并反映当代有机合成新进展。全书共分11章,第1章绪论,第2章和第3章介绍官能团的互相转变,第4章至第6章阐述碳碳键的形成,第7章为重排反应,第8章为官能团的保护及多肽和寡核苷酸的合成,第9章为不对称合成,第10章为有机合成设计,第11章为复杂分子合成实例。本书在各章节后嵌入思考题,各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书末附有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通过化学方法和技术转化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相关进展。首先介绍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化学转化利用面临的科学和技术上的挑战。以化学反应特点为线索,提出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利用可能涉及的各种转化反应、工艺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从简到繁的原则,介绍了以生物质基小分子油类(油脂)、小分子糖类、生物质纤维素组分、生物质半纤维素组分、生物质木质素组分、生物质整体为原料,制备能源和化学品的转化进展,在生物质整体转化方面主要介绍了整体气化和整体液化的进展,并对生物质转化利用提出了若干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书强调了手性有机磷化合物及其不对称合成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手性有机磷-钌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及其在立体选择性合成和不对称催化中有许多应用。内容包括有机磷化合物立体化学的基础,手性磷原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侧链手性中心磷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方法,过渡金属配合物的不对称催化,有机催化的研究,酶和其他生物方法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化学、化工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教师的参考书。
固相萃取是样品前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水质环保监测、临床医学、新药开发、刑事鉴定、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本书从固相萃取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固相萃取材料,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与优化,固相萃取的自动化以及固相萃取在环境水质分析、食品安全分析、司法鉴定分析、药物分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为了便于读者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用本书的相关内容,书中汇集了大量常见化合物的理化参数。同时,还对固相萃取技术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后,对固相萃取技术的展望进行了评述。
以近代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使德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为德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李比希文选》收录了李比希的重要演讲稿,并附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图文并茂,展示了一个科学英雄的时代和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本书是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储能过程原理和各种储能电池材料基础知识。注重介绍储能材料的结构和化学,从物质结构出发讨论电化学储能过程的机理。本书根据作者在长期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体会,组织教材的框架与内容,由浅入深介绍储能过程的原理,力争将电化学储能内容从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溶液化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方便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生和读者掌握相关术语与内容。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设计合成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及其工艺。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从根本上确保化工清洁生产,从而使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以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原料的绿色化、过程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及能源的绿色化为主线,分别介绍了绿色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及主要研究动向等内容,并结合实际,重点介绍了绿色化学品实例。全书分七章,主要包括绪论、绿色化学基本原理、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和任务、绿色化学品的设计原理及应用、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和技术、绿色化工生产技术、绿色能源。本书内容丰富,选材新颖,注
元素周期律是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一项伟大发现。俄罗斯科学史家凯德洛夫的巨著《伟大发现的一天》,依据门捷列夫的翔实手稿和相关档案材料,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门捷列夫是在1869年3月1日(俄历1869年2月17日) 一天之内做出元素周期律这一伟大发现的。本书是30多年前由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林永康、刘则渊、王续琨等集体翻译的。《伟大发现的一天》是一部科学史和方法论相结合的杰作,至今依然具有诱人的学术魅力。本书译者写了长篇序言,试图追踪作者的思路,梳理发现的脉络,对著作给予解读,概述发现日的史实,还原做出发现的方法,澄清曲解发现的传说,以期为读者重走这一天神奇的发现之旅提供幅简明的路线图。
本书对我国配位化学学科研究的发展情况做了比较系统、具体的叙述与总结,展现了我国在配位化学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原始创新研究提供指导与参考。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能源化学》旨在梳理能源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能源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分析学科发展总体态势,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为可能发生的能源领域新科技革命提前做好学科准备。
手性物质化学是一门研究手性物质的创造、转化、表征、性能等的新兴化学学科。它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深度交叉融合,在认识自然、诠释生命起源、呵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凝聚了我国数十位化学家的智慧,对手性物质化学的学科地位、对社会的贡献、学科发展水平及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