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书由世界三大自然博物馆之一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倾全馆之力,与诸多法国科学家共同打造,以图像形式梳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边界,致敬18世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史》作者乔治 布丰。 博物学是从命名现有事物开始的,这本书让我们在约200件万里挑一的珍贵藏品中 看见 自然生命,理解万物是如何演化的。全书分为8个篇章,横跨古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从始祖鸟到现代鸟类,从地球岩石到地外陨石,涵盖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艺术品级别的影像质量,搭配策展级别的编排,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在广阔的宇宙中,搭建人类已知自然世界的知识宫殿。 近400年博物收藏,沉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洞察,堪称影像版《自然史》。
【全3册】这里是中国
此刻闪耀的星系之光,是亿万年前的宇宙,写给未来人类的情书。 我们身处一个由亿万星系构成的宇宙网络当中。每一个星系本身,都是一个绝**有而无比迷人的世界,它们是宇宙中闪烁着微光的“岛屿”,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意义非凡,呈现出令人心醉的壮丽景象。 对这些古老星系的眺望,意味着对宇宙演化史的回溯,令我们人类得以窥见宇宙的最初。正所谓,目之所及最深远处,便是时光最久远时。一本书就是一对翅膀,一架望远镜就是一台时光机,带我们飞到时空边缘,置身于万物起源、鸿蒙初辟时。我们会看到宇宙的风起云涌、星云的聚散离合,新生恒星如萤火般在黑暗中亮起,超新星在绚烂的爆发中走向死亡。 这本星系的画传将带我们“亲历”众多星球的诞生、成长与消亡,让我们在赞叹宇宙之美的同时,逐步掌握宇宙
相信你从没看过这样的城市自然百科,它包罗万象:从深圳的地理、气候、到历史渊源,从生物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无所不含。同时它又细致入微:从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到淡水鱼,从鸟类、昆虫到植物,哪怕肉眼难见的真菌也囊括在内。它根植深圳,又放眼全域: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陆地、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一个没有围墙、没有穹顶,较为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天地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是自然博物馆中珍藏的展品。它极严谨:深圳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编目,深圳市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编目,深圳鸟类编目、爬行动物编目……一应俱全。它又很好玩:“昆虫建筑师”“委屈的蟑螂要申诉”“不爱洗澡的鸟不是好鸟”“毒过蛇蝎,植物的化学防御”……光看标题就觉得有足够的吸引力。它好看,三千多幅色彩鲜艳、构图考究
本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片出版规划项目“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技术丛书”之一,系统分析了临近空间的应用价值、临近空间飞艇的特征优势及应用场景,提炼出临近空间飞艇昼夜循环驻空过程中外界热辐射环境变化下氦气“超热/超冷”引发的浮力囊体安全压力成形浮力保持的核心关键基础问题。本书结合总体技术解决途径将国内外临近空间飞艇科学分类为抗压技术体制和调压技术体制两大类,剖析了临近空间飞艇的环境、被控对象、控制设计及控制目标等一般特点及两类技术体制飞艇飞行控制独特的难点,进而完整论述了其动力学与热力学耦合建模、飞行控制设计、航线巡航与区域驻留典型模式下飞行控制和长航时能力评估仿真、低空缩比飞行试验验证平台设计及实飞试验等过程。本书研究对象基本覆盖国内外现有临近空间飞艇主流技术体制,内容涉及建模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空天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获取技术,与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载荷相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效率,并具备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能够穿透云层、雾霾、雨雪等获取地面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的优点,其已成为世界上海洋观测乃至对地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鉴于此,该书紧密围绕SAR的成像原理,依据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对他人成果的提炼,开展SAR对海洋环境动力要素的反演以及海上环境安全保障监测辅助功能的研究和总结,并结合我国 十三五 规划海洋环境观测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针对海面风场反演技术、海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台风与台风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海底地形反演技术、海面溢油监测技术、海面舰船监测技术等分别开展了技术方法介绍、研究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1卷,收录竺可桢1916 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发表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等刊物上。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 庚款生 ,191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气象学。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留美期间,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的首批社员,并开始参与《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撰写过大量通俗科学文章。在中国科学社后来每年一次的年会上,也多有演讲和论文发表。 回国后的竺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4卷,收录竺可桢1960 1973年的文章、会议致词、工作报告、序跋、提案、审稿意见、信函、题词、诗作,专著《物候学》的初版本和修订本,以及个人收藏的思想自传、入党申请书、履历表、证明材料等,凡171篇。 1960年,时处三年困难时期,竺可桢已达70岁高龄,却依然四处奔波,躬行于穷乡僻岭之间。资源考察、沙漠治理、南水北调、自然保护、科学 支农 等,是他1960 1965年所思所行的主题。1962年他72岁时,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文革 时期,竺可桢虽然得以列入特殊保护名单而幸免
本书针对复杂工程系统设计的多学科优化问题,全面的介绍了多学科优化、灵敏度分析、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航空航天系统不确定性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的新途径,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实例。阐明并实现了在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复杂航空航天系统设计过程中的近期新方法。为了达到缩短设计周期的最终目标,本书提供了集成大量组件和约束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了关于各种问题的见解,包括学科耦合,敏感度分析,不确定性的传播,可靠性分析与全局性多学科问题的优化,研究范围涵盖了当前正在研究中的领域。
本书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最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