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主要介绍了地球重力场的基础理论、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及进展、常用的几种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等内容;并系统而完整地论证了现代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全书分部分:物理大地测量理论、技术及应用;空间大地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大地测量时空基准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可供从事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以及测绘工程专业的老师和科技工作者在教学、科研、生产工作中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依据,空间规划改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和助推全球空间治理与生态建设升级的重要抓手。本书的编写旨在使全体从事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工作的领导干部,充分学习和了解这项作为谋划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制度性的工具。 本书适合全国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学习使用,也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业研究工作的人员阅读
由Tacha Wade Shelly Sommer编著的《A to ZGIS图解词典》在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出版社(ESRI Press)2006年再版的 A to ZGIS: An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一书译稿基础上,补充了200多条国内常用(GIS词条,共有2000多条词条和近400幅插图。内容涉及地图学、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测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全球定位系统、导航以及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天文学、计算技术、程序设计、互联网、ESRI软件等学科、技术与应用领域。本书正文词条按英文字母排序,图示解义,书后附有汉英索引,利于读者自学和理解,且便于携带和查阅。 《A to ZGIS图解词典》可供高等院校师生、GIS科技工作者及GIS用户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讨论了全球离散格网的空间数字建模理论及其应用。全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综述了全球离散格网的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球面格网的剖分方法、格网编码与邻近索引机制、几何变形分布规律与收敛性分析、球面实体的格网概念模型与度量计算、球面离散空间的基本拓扑性质及其空间关系推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第三部分初步分析了全球离散格网在影像处理、DEM表达和全球地形可视化等方面的应用模式与操作算法等。 本书适合于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计算机、资源环境、数据库管理及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使用。
《颐和园佛香阁精细测绘报告》不仅记录下了佛香阁几何信息用于历史存档,还完成了传统测绘所能提供的CAD二维制图,并通过激光点云数据分析得到佛香阁楼体的倾斜情况;融合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及拍摄的纹理相片建立佛香阁三维模型,并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完成对佛香阁整体及各单独建筑构件的管理和监测,为佛香阁的保护、修缮及信息存档建立电子数据库。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与地面沉降监测/高等学校教材》详细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基本概念、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城市地面缓慢微小沉降监测中的应用,通过综合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短基线集干涉处理和散射体方法,对哈尔滨地区ERS卫星和Envisat卫星存档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哈尔滨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信息。全书共7章,以InSAR复数图像配准、大气效应改正及监测结果精度和可靠性分析为线索,叙述了利用DInSAR技术方法监测地面沉降的流程。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与地面沉降监测/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测绘、遥感、地质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借鉴。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系统地阐述雷达干涉测量的发展和雷达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给出InSAR处理生成DEM的实现流程及其关键算法。全书共分7章,包括如下内容:系统分析和总结外InSAR影像提取DEM研究现状;阐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技术及质量控制,InSAR的基本处理原理,并详细给出InSAR处理流程;比较和分析现有的干涉相位解缠算法,提出一种基于经典相位解缠算法(支切法)的改进算法;讲述基于遗传算法的相位解缠算法;利用干涉测量处理分析的理论,系统全面地分析利用InSAR影像提取DEM时产生误差的因素,并给出误差估计的定量化公式;给出一些关键算法的原程序。 该书可作为我国研究InSAR处理的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入门教材。
精密单点定位(PPP)是GPS定位技术中继RTK/网络RTK技术后出现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如何保障和评价PPP的精度和可靠性是PPP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数据探测与抗差估计理论,系统地研究了PPP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别从PPP的数据处理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丰富了精密单点定位数据(预)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精化了PPP的函数模型及模型,拓展了PPP质量检验与优化的方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精密单点定位质量控制体系,为今后制定PPP测量技术规范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通用教材:地形图测绘实习指导(第2版)》的特点是没有烦琐的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扼要,突出实用性。主要介绍实习方式、实习手段和实习报告书的填写。通过实践,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通用教材:地形图测绘实习指导(第2版)》可作为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的配套教材。书后附有一份《测量总实习报告书》,可供学生在测量实习中直接使用。学生填写报告书完成后将其装订成册,交实习指导教师评阅。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并对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做了论述。本书理论分析清晰,实用性强,并且内容力求反映近些年来出现的GPS技术和成果。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材参考书。也是所有与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及其接收机设计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都应当配备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重点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仪器的使用、工程实地测设以及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等内容,最后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本课程与地形测量、测量平差、全站仪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