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讨论了全球离散格网的空间数字建模理论及其应用。全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综述了全球离散格网的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球面格网的剖分方法、格网编码与邻近索引机制、几何变形分布规律与收敛性分析、球面实体的格网概念模型与度量计算、球面离散空间的基本拓扑性质及其空间关系推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第三部分初步分析了全球离散格网在影像处理、DEM表达和全球地形可视化等方面的应用模式与操作算法等。 本书适合于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计算机、资源环境、数据库管理及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使用。
《导航定位基础》主要针对卫星导航和惯性导航,兼顾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以及其他导航的定位方法(如信息匹配导航),对所涉及的基础性知识进行综合介绍,具体包括导航定位概述、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惯性导航基础、导航卫星轨道基础、导航定位数据处理基础、地球重力场与地磁场、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等。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内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增强系统和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系统组成基础上开展性能功能指标的设计规划,并且提出测试要求和方法,这是个开拓创新的过程。本书的部分展望了在GNSS后时代的定位、导航、授时新技术,尤其是室内外无缝导航和多系统多手段融合定位技术。
《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 李海英》以地籍管理和地籍测量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引入了行业相关的新技术、新规范,构建了学习任务、知识内容和实习实践体系,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实习实践强化理论认识,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实践技能。 《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 李海英》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城市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测绘人员、地籍调查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参考书。
《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 李海英》以地籍管理和地籍测量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引入了行业相关的新技术、新规范,构建了学习任务、知识内容和实习实践体系,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实习实践强化理论认识,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实践技能。 《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 李海英》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城市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测绘人员、地籍调查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参考书。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与地面沉降监测/高等学校教材》详细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基本概念、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城市地面缓慢微小沉降监测中的应用,通过综合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短基线集干涉处理和散射体方法,对哈尔滨地区ERS卫星和Envisat卫星存档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哈尔滨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信息。全书共7章,以InSAR复数图像配准、大气效应改正及监测结果精度和可靠性分析为线索,叙述了利用DInSAR技术方法监测地面沉降的流程。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与地面沉降监测/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测绘、遥感、地质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借鉴。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系统地阐述雷达干涉测量的发展和雷达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给出InSAR处理生成DEM的实现流程及其关键算法。全书共分7章,包括如下内容:系统分析和总结外InSAR影像提取DEM研究现状;阐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技术及质量控制,InSAR的基本处理原理,并详细给出InSAR处理流程;比较和分析现有的干涉相位解缠算法,提出一种基于经典相位解缠算法(支切法)的改进算法;讲述基于遗传算法的相位解缠算法;利用干涉测量处理分析的理论,系统全面地分析利用InSAR影像提取DEM时产生误差的因素,并给出误差估计的定量化公式;给出一些关键算法的原程序。 该书可作为我国研究InSAR处理的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入门教材。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测绘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测绘的需求,揭示了新时期测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地位和作用,系统地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测绘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任务,以及测绘发展的对策措施等。全书共分九章:测绘发展总体战略、国家基础测绘重大战略问题、公益性测绘的信息服务战略问题、国家重大战略测绘保障问题、区域测绘发展战略问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问题、测绘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问题、测绘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测绘发展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地坐标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分别对大地坐标基准、大地坐标系统、大地坐标参考框架等相关概念以及大地坐标系统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对地球椭球理论、地球参考系统、国际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结合参心大地坐标系统对我国大地坐标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满足我国地心坐标系统CGCS 2000的推广应用,《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除了介绍国家、区域地心坐标系统,还对CGCS 2000及其参考框架进行了重点介绍;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大地坐标系统变换和地图投影变换;最后系统概括了时变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的相关内容。《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方便读者掌握大地坐标系统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大地坐标系统及其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测绘类本科生或相
《海道测量水位控制原理与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水深测量和水下地形测量中的水位控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位控制的基本原理;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的传递技术;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定义扩展、算法设计,海岸线定义的完善;传统水位改正方法的模型参数求解、时空规律、实施条件与评估方法;中国近海精密潮汐模型的构建,基于潮汐模型与余水位监控的水位改正法的实施及实例分析;中国近海深度基准面模型的构建;在航海动态水位保障、遥感测量模式下的海岸线推算等应用中,水位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例分析;基于GMT软件的潮汐图件制作、水位数据管理与计算及多站水位改正三种软件的功能、技术特点等。 《海道测量水位控制原理与方法》可供海洋、测量等领域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近年来,数字煤矿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地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实体建模关键技术并未取得实质突破,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和相应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造成了经济及财产损失,而且威胁着矿工人身安全,对企业、矿区、社会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及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本专著针对煤矿地质模型动态修正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国家863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相关工作,研究了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动态修正技术及应用方法,为决策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及时了解煤矿地质状况、分析工作面周边环境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
《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信息化质检平台构建技术研究》以信息化时代下多类型、多尺度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快速检验检测平台构建为主题,介绍了整个平台的设计理念,数据库构建方式,集检验管理、自动化检查与评价、一键式报告输出为一体的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以及数字线化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数字航空影像数据等当前主流测绘产品的检验系统构建模式。除了介绍各种软件系统的开发模式外,书中还穿插了很多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检验方法和自动化检查算法,可为从事测绘地理信息质量检查和质量管理的同仁参考和借鉴。
本书从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着手,全面阐述3S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集成应用技术,同时介绍了3S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使读者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系统地讲述了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测量平差系统的误差理论、假设检验和可靠性理论,介绍了当代摄影测量平差在理论和技术发展中的新成就和主要动向。如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稳健计算机视觉,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粗差的启发式搜索等。书中重点讨论了偶然误差的减少、系统误差的补偿、粗差的检测以及不同类型误差的区分等问题,既有较完整的理论阐述,又有较具体的应用实例。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均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在附录中补充了必要的矩阵代数和数理统计知识。
杨金中、秦绪文、聂洪峰、王晓红编著的《中国矿山遥感监测(精)》主要以“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和“基于国产卫星的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动念监管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了矿山遥感监测工作在理沦与方法研究、监管系统开发、综合研究及规划部署建议等方而研究成果与工作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等专业教学、科研及生产的人员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