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总结GIS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大量现场实际案例,介绍了GIS设备运行维护及故障处理的原理、方法及改进方向,以便提高GIS设备及电网的运行质量。本书共4章,主要内容包括GIS设备基本概况及应用,GIS设备运行维护,GIS设备异常及故障处理,GIS设备故障处理案例分析。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探讨全球空间信息组织中的基础问题。全书共分10章,系统阐述了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的架构体系、基本原理、数据模型及应用方法等,主要包括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中的框架、标识、存储、索引、表达、计算、空间关系及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国内部全面论述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对地球剖分理论在地理信息科学、遥感与测绘科学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内容涵盖了作者对该领域的前瞻性思考及研究成果,并吸收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内容深入浅出,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农、林、土地、气象、城市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及航
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系统归纳了传统的遥感影像几何纠正和三维重建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基于有理函数模型的几何纠正和三维重建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书共分6章。章为绪论,对卫星遥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及趋势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影像几何纠正、三维重建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总结。第2章详细论述了传统几何纠正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方法。第3章重点介绍了基于有理函数的几何纠正,以及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流程,并根据实验数据给出了相应的结论。第4章重点介绍了利用单张影像进行建筑物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第5章和第6章提出广义立体像对的概念,阐述了基于异源遥感影像三维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实验。 本书适合于遥
近年来,数字煤矿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地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实体建模关键技术并未取得实质突破,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和相应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造成了经济及财产损失,而且威胁着矿工人身安全,对企业、矿区、社会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及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本专著针对煤矿地质模型动态修正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国家863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相关工作,研究了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动态修正技术及应用方法,为决策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及时了解煤矿地质状况、分析工作面周边环境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
孙伟编著的这本《旋转调制型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概述了捷联惯导系统发展状况,讨论了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MU)转动的调制型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应用状况及前景;分析了旋转调制型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误差调制自补偿原理,设计并验证了惯性测量单元的旋转调制方案;实现旋转调制型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中器件偏差的标校与初始对准;以光纤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及转台作为实验工具设计惯性测量单元多种旋转调制方案实验,验证多种旋转调制方案的可行性并对不同旋转调制方案进行对比。 本书可供从事惯性测量与高精度导航方面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依据《大地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6-01-02-01)编写,为测绘行业大地测量员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及其他测绘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含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高程测量、GPS测量、重力测量、控制网平差和质量管理简述六部分内容。其中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部分主要包括:国家三角网的布设,三角测量外业观测,控制测量计算理论和三角测量概算的方法,精密导线测量及其外业概算等;高程测量部分主要包括:高程系统和国家水准网的布设,水准测量方法,三角高程测量,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等;GPS测量部分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概述,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及误差分析,GPS的基本原理及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GPS数据处理等;重力测量部分包括重力测量概述,重力仪,重力测量的实施等;控制网平差部分主要包括测量平差基本数学模型和
《卫星星座对地覆盖理论》以卫星星座对地覆盖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形式化的方式与手段,将星座对地覆盖问题描述为一个以卫星、地面目标和时间为三要素的函数,提出了覆盖函数的概念,构建了一套形式化符号系统,以这三个要素为要点对该函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研究,并对覆盖问题的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进行分析,同时,基于上下确界理论,为所有覆盖问题构建了统一的算法求解框架,后对该函数的决策空间流形结构进行简要分析。《卫星星座对地覆盖理论》研究内容偏向于数学化与理论化,图文并茂,结构严谨。《卫星星座对地覆盖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对卫星星座理论体系有的补充,对与卫星应用相关的多个领域有的指导意义。
全景本身即是一种建模表达方式,可提供360度全方位景观浏览,其获取数据便捷,表达方式简捷,如果具备可量测性,则可以为3DGIS提供一种极好的景观表达方法,作为对现有三维对象与场景建模方式的补充。但在已有的全景三维研究工作中,全景只起到原始数据的作用,未作为场景景观浏览。由于全景在程度上已经表达了较好的可视化效果,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下,如果仅仅为了量测分析将整个全景场景进行重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空间聚类分析是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主要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地图学、天文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本书系统阐述了空间聚类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当前外空间聚类分析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进行了介绍。书中首先阐述了空间聚类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空间聚类分析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建立了空间聚类分析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对空间聚类分析的各个主要研究内容分别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空间数据清理与聚类趋势分析、空间相似性度量、空间点实体聚类算法、空间面实体与动态轨迹聚类算法及空间聚类有效性评价方法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在地震模式分析、气象、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地理、地质、测绘、计算机、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生阅读参考。
《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主要介绍了地球重力场的基础理论、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及进展、常用的几种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等内容;并系统而完整地论证了现代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全书分部分:物理大地测量理论、技术及应用;空间大地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大地测量时空基准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可供从事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以及测绘工程专业的老师和科技工作者在教学、科研、生产工作中参考。
本书由部分内容组成;泥石流基本特性、泥石流运动机理和泥石流灾害防治。书中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河流动力学、河床演变、两相流、悬液流变学及地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地阐明泥石流的基本特性、运动规律以及灾害防治措施,而已列举了许多实例和工程常用参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注重密切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GNSS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概况和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尝试,本书略写同类型书籍中常见的空间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程内容,避免与现有的教科书雷同。同时,本书从物理、通讯和地球物理的角度,以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为起点,推导并介绍GNSS电磁波信号的基本特征和传播介质的影响,阐述GNSS信号及系统误差的物理机制。同时介绍接收机内部捕获、跟踪和提取GNSS信号的系统设计,输出数据的压缩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阐述GNSS高精度定位和定向测姿原理,以及数据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