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测量学的实验指导托,全书共共分两大部分:部分为测量学的实验须知,第二部分 按照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列出了22个实验项目,介绍r各种测量仪器的结构和功能、实验方法以及应达到的要求等,其中还介绍了*的先进测量仪器及其使用。 本书可用作土建类专业师生的测量学实验课教材,也可供从事测量工作的工作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从航天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航天摄影测量工程实践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航天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摄影测量基本理论、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工程系统、光学影像预处理、相机参数在轨标定以及光学影像高精度定位等内容。
本书篇规定了工程中连续运行基准站建设中的土建工程、设备工程、质量检查与监理、资料汇交和运行维护等内容;第二篇规定了工程中GNSS大地控制网的布网设计、点位勘选、观测墩建造、观测,以及资料汇交等内容;第三篇规定了工程中高程控制网中的水准路线布设、水准路线的普查、选(补)埋、水准观测和资料汇交等内容。本规程针对点位建造和观测环节,还规定了建造流程、质量控制、施测方法、精度指标等内容。附录部分是针对正文的细化,并给出了样例。 本书适用于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作为其他类似工程的参考书,可为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从事测量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近年来,数字煤矿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地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实体建模关键技术并未取得实质突破,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和相应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造成了经济及财产损失,而且威胁着矿工人身安全,对企业、矿区、社会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及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本专著针对煤矿地质模型动态修正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国家863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相关工作,研究了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动态修正技术及应用方法,为决策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及时了解煤矿地质状况、分析工作面周边环境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系统地讲述了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测量平差系统的误差理论、假设检验和可靠性理论,介绍了当代摄影测量平差在理论和技术发展中的新成就和主要动向。如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稳健计算机视觉,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粗差的启发式搜索等。书中重点讨论了偶然误差的减少、系统误差的补偿、粗差的检测以及不同类型误差的区分等问题,既有较完整的理论阐述,又有较具体的应用实例。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均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在附录中补充了必要的矩阵代数和数理统计知识。
全书首先系统地对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发展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原理、结构、信号处理、软件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基于微恒力位移传感器的表面形貌测量系统、基于激光聚焦伺服式传感器的轮廓仪、基于激光干涉测量的轮廓仪等三种表面形貌测量仪器,最后论述了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关键部件——运动工作台。全书力求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生、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及教师的参考书,亦可供工矿企业从事仪器开发、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重点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仪器的使用、工程实地测设以及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等内容,最后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本课程与地形测量、测量平差、全站仪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测绘CAD》的编写采用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讲述方法,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配以大量实例,并有简要提示和说明,对初学者来说容易入门,对有基础的读者又能达到较高的AutoCAD操作水平。每章结尾有本章小结,并配有习题与思考题,使读者在学完每章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本书选题与包含的内容上,作者对是否应包括地热发电的内容作过一番考虑。由于我国适合地热发电的高温地势资源较少,地势电站又涉及许多专门的技术,因此,本书除作为因地制宜地介绍几个小型中低温地热资源电站外,没有将高温地发电列入本书的范围。
本书是在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区域地质志和90年代初1:500万《中国地质图》及其说明书以及近年重要地区大量地质科研成果的编制、出版的基础上,经总结、概括提高,由集体编写完成的一部综合性地质专著。书中将全国划分为天山-兴安、塔里木-华北、昆仑-秦岭、川滇青藏和华南五个构造-地理区,前5章分述了各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后4章以构造及活动论观点对中国的沉积地层与沉积作用,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变质岩系、变质带及变质作用演化,基本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分别进行了专题论述和规律性总结。全书,前有绪论后有结语,并附有各种插图、插表及图版。它是一本内容丰富、集资料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大型区域地质专著。可供广大地质勘查人员、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非线性大地测量信号小波分析理论与方法》针对非线性大地测量时间序列中的特征信息分析问题,围绕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大地测量信号小波分析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非线性大地测量信号小波包估计理论与方法,利用改进的小波包单子带重构算法,提取非线性大地测量信号的特征信息;针对高精度大地测量信号,建立M带小波包和有理小波的分解与重构算法,采用M带小波包单子带重构特征提取方法,探索弱大地测量特征信号提取的新途径;针对两列非平稳大地测量信号,利用小波相关性,在时频两域内分析两列信号的相似程度;利用小波相干性,分析两列信号在不同频率、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的相关程度;利用小波相位相干性,比较两列信号间的相位变化关系。 《非线性大地测量信号小波分析理论与方法》主要面向从事大地测量、工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测量学习题与实训指导》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水准仪及其使用、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全站仪测量、全球定位系统简介、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隧洞施工测量、渠道测量、管道工程测量。本书前十章为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第十一至第十五章为工程测量部分。全书紧紧抓住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开阐述,在内容上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内容简明扼要,图文结合,通俗易懂。
本教材共分为九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测量基本知识、误差基本理论、地形图基本知识和施工测量基本知识,测量基本技能: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及其仪器的使用;直线定向与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及设备安装测量的基本内容,后以南方NES-320为例,简单介绍了全站仪的基本功能与应用。 本书可供中职学校建筑设备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作为顾孝烈、鲍峰、程效军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测量学》的配套教材,主要用于测量学教学实习。全书以数字地形图的测绘为主线,在介绍测量学实习的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对电子全站仪的使用和数字测图方法作了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各种常用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电子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水准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平面图测绘方法和取舍内容、电子全站仪SET22D和SET230R使用、测记法数字化测图、用测图软件进行数字测图、施工放样、等高线地形图测绘与应用、建筑物变形测量、地籍图测绘和房地产面积测量等。 本书为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海洋科学等专业的测量教学实习教材,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第二版)》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土体工程和原位测试课程的教材。《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第二版)》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的新技术,包括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扁铲侧胀试验、现场直接剪切试验、波速测试、岩体原位应力测试和激振法测试;阐述了以上各种原位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所用的仪器设备、测试方法与技术要点、试验资料整理与分析以及试验成果的工程应用。在每章末,选编有复习思考题。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土木工程领域内各专业勘察、设计、检测与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