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的长江流域9省市10县(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生态退化的原因和生态修复所面临的问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植被恢复机理、效益监测指标与方法、评价标准,生态恢复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工作重点、目标、任务、适宜条件及配套措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政策保障、管理手段和投入机制;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的经验、做法与成效;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借鉴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科研人员、管理干部参考,也可供农、林、水利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利水电部门有关中国暴雨特性分析与设计暴雨计算综合研究的总结。主要讨论降落在中国地面上暴雨量分布的特性;简要叙述设计暴雨分析原理和计算注意事项。书中分别阐述了和水利水电工程有关的暴雨主要因子(暴雨量极值、统计特征、时面深关系、时面雨型、暴雨日数和暴雨水资源、季节变化等)研究的资料基础、分析方法及主要研究成果;汇集了全国暴雨研究的综合性图表(其中包括100余幅反映全国各种暴雨特征分布或等值线的地图)、代表性地点的暴雨特性分析和代表性大暴雨的特性分析成果(其中包括80余次大暴雨和典型暴雨的等雨深线图等);介绍了有关暴雨的单项研究成果,并列出参考文献300余种;给出了暴雨区划,并简述了分区暴雨。为便于检索,还在书后附录中列出了300余次暴雨洪水的简要情况,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丛书:青藏高原东部GPS监测与地壳形变及动力学》汇总了1991—2001年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研究项目“应用GPS技术监测滇中地壳形变”“应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北部及邻区地壳形变”在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应用GPS技术监测地壳形变及相关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和晚新生代地质构造轮廓;着重论述了GPS的野外作业及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及其误差分析;基于地壳运动的高精度定量数据和地学调查,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地壳析离和地壳块体的旋转、走滑和挤压、伸展,提出了下地壳物质流及其涡旋运动和所引发的涡旋构造的认识,并进行了高原隆升和地壳变形的三维数理模拟:分析了研究区的地震趋势、地质灾害和环境效应。
本书是《10000个科学难题》系列丛书的地球科学卷,是由我国工作在地球科学研究与教学线的地球科学专家以及一些海外学者撰写的。本着“研究生愿选题,大学生能通读,高中生感兴趣”的原则,《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着重介绍地球科学领域科学难题的来龙去脉,阐述这些难题的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些难题的难点所在及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途径。“难题”涉及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地球科学的主要领域,在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领域外的前沿研究水平。“难题”的撰写在保证科学上严谨性的同时,力图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以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按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编排,包括:地理科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大气科学、海洋科学。《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可供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参
《中国地震年鉴.2008》由《中国地震年鉴》编辑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