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尽力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编制了一系列的各地质时代的大地构造图,尽量客观地反映了近30年来、外学者对于板块构造和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机制,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与油气田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假说。 书后附有大量的构造变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水文水利计算》系统地论述了工程水文和水利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全书共分17章,包括水循环、水文测验、水文统计、设计年径流与设计洪水、水文预报、水文模型、水质评价、水库兴利调节和防洪计算,以及水电站水能计算等内容。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水文水利计算》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农田水利工程专业通用教材,也可以供其他水利类专业师生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由于空间大地测量的崛起,大地测量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崭新的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绝大部分为新方法所取代,经典大地测量理论因赋予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大地测量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为了以有限篇幅包容大地测量的发展,对于已被取代的传统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只作概述;对于现在仍有价值的理论,则采取压缩方式,即简明扼要,但无损于内容。《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着重于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介绍,特别是大地测量在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问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丛书:青藏高原东部GPS监测与地壳形变及动力学》汇总了1991—2001年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研究项目“应用GPS技术监测滇中地壳形变”“应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北部及邻区地壳形变”在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应用GPS技术监测地壳形变及相关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和晚新生代地质构造轮廓;着重论述了GPS的野外作业及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及其误差分析;基于地壳运动的高精度定量数据和地学调查,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地壳析离和地壳块体的旋转、走滑和挤压、伸展,提出了下地壳物质流及其涡旋运动和所引发的涡旋构造的认识,并进行了高原隆升和地壳变形的三维数理模拟:分析了研究区的地震趋势、地质灾害和环境效应。
本书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利水电部门有关中国暴雨特性分析与设计暴雨计算综合研究的总结。主要讨论降落在中国地面上暴雨量分布的特性;简要叙述设计暴雨分析原理和计算注意事项。书中分别阐述了和水利水电工程有关的暴雨主要因子(暴雨量极值、统计特征、时面深关系、时面雨型、暴雨日数和暴雨水资源、季节变化等)研究的资料基础、分析方法及主要研究成果;汇集了全国暴雨研究的综合性图表(其中包括100余幅反映全国各种暴雨特征分布或等值线的地图)、代表性地点的暴雨特性分析和代表性大暴雨的特性分析成果(其中包括80余次大暴雨和典型暴雨的等雨深线图等);介绍了有关暴雨的单项研究成果,并列出参考文献300余种;给出了暴雨区划,并简述了分区暴雨。为便于检索,还在书后附录中列出了300余次暴雨洪水的简要情况,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
本书是作者承担国家国防科工局“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西北地区黏土岩地段筛选与评价研究”项目“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黏土岩预选地段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课题的成果总结。主要介绍作者在内蒙古塔木素和苏宏图两个高放废物黏土岩预选区开展的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在对区域重磁数据处理圈定预选区断裂构造展布的基础上,开展地球电磁法探测,查明目标黏土岩层空间分布及形态,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黏土岩场址筛选和评价提供依据。
本书对1975年以来有关降雨-径流模型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概括。随着计算机技术性能和空间数据库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现今的建模人员有了前所未有的可用技术资源,早期的建模人员没有料到,用计算机模型可轻易表述有着诸多难题的水文过程。本书既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初级读本,又为水文技术和开发人员提供了详尽而实用的各种技术方法;其详尽地介绍了各种降雨-径流模型,包括用于实时洪水预报以及用于预报土地利用和气象变化影响的模型等,并给了一些应用实例。本书首次为初学者引入了在预报中应用不确定性评估方法,成为进行水文预报的实用工具。 本书可供初学者、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水文研究和咨询人员、环保机构等阅读参考。
《重庆地震研究暨》是在编制《重庆1:50万地震构造图》文字说明基础上,进一步编纂、汇集重庆20余年积累的地质、地震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重庆地震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共分八章和三个附录,分别介绍重庆地域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地震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震害、震例和地震目录等。全面地分析、归纳概括了重庆地震学科的基础特征,研究程度和现状。 《重庆地震研究暨》可供从事地震、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中国南方河口过程与演变规律》是作者20年来关于河口海岸研究的成果总结。内容涉及诸多河、江海岸的理论及生产实践问题。
本书收录了截至2019年底由地名工作组新命名并已由批准对外公布使用的191个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我国开展过调查但已被命名的18个海底地理实体,工作组参照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技术要求对我国已经发现的42个海底热液区的名行了规范化处理和收录,以及其他单位编制提交SCUFN核准的36个国际海域地理实体,使得《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9)》收录标准地名数量达到273个,编写形成供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