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水文测验新技术》结合我国水文测验技术发展的方向及特点,按照水文测验仪器、测验技术、数据传输、河道流量建模、数据处理与整汇编等内容进行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编撰,并予以公开出版。同时,书中还将长江委水文中游局近年来在水文测验技术科研和生产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加以介绍,以展示中游局水文人的技术风采。
为了及时总结“资源与灾害探查”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柳建新教授组织团队中部分从事电(磁)法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的骨干人员,撰写了《地球物理计算中的迭代解法及应用》《直流激电反演成像理论与方法应用》《大地电磁贝叶斯反演方法与理论》《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三维有限元正演》《便携式近地表频率域电磁法仪器及其信号检测》《东昆仑成矿带典型矿床电(磁)响应特征及成矿模式识别》《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面隆升机制的地震学问题》和《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8本专著,集中反映团队新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 本书的取材大多出自科研与教学实践,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自包容性,同时也兼顾实际应用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本书可作为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科研和
《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第79届SEG年会论文概要》根据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第79届年会论文摘要分专题编写而成。内容包括:地震理论、岩石物理研究、地震采集设计、地震噪声衰减技术、地震偏移成像研究、地震速度分析技术、层析速度分析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地震解释技术、多方位属性技术、AVO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新技术、非常规油气藏井中地球物理技术、VSP技术、时延地震技术、近地表和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技术、重力和磁力勘探技术等18个专题,基本反映了近年来物探技术,尤其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第79届SEG年会论文概要》可供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专业人员参考。
为适应地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便于广大读者尽早了解和借鉴19100系列标准,将该系列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为我国国家地理信息标准的研制奠定基础,我们组织翻译并编撰了这本手册。本手册包括/TC211最早立项研制的批19项地理信息国际标准(19101,19103~19120)文本草案,按编号顺序排列。19102项目已经根据3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92号决议撤销,不包括在本手册中。这19项标准既各自独立又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读者了解这些标准的背景、内容和/TC211正在制定的其他标准的进展情况,我们撰写的《地理信息国际标准研制现状与进展》一文,可提供一些帮助。
德国最著名的探险家吕迪格尔·内贝格在一次热带雨林中的特殊探险中结识了亚诺玛米族印第安人。此后,为了唤起人们对亚诺玛米人的惨烈的灭绝性的屠杀的注意,他乘坐自己制造的竹筏横渡大西洋。书中他详细讲述了行动的每个细节。这和世界文学中的探险故事一样精彩。最后,他号召大家不应该仅仅出于同情而接纳受威胁的民族,而是要认识到这首先应该是一种自我接纳。因为所有这个功利的物质时代带给我们的,在那里至少也会按部就班地到来的。如果我们想再次出于人性做些什么,那就去给那些被我们高傲地称之为“落后”的人们一些发展的帮助吧。
在唐山地震后的32个年头,汶川地震再一次让我们认识了地震破坏性。如果遭遇了地震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让灾害减小到程度。 《直面地震(辑)》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了地震发生的成因,阐述实用的防震减灾知识,并教会小读者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紧急避险和震后自救互救的方法,以增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程度。 《中国科普博览》丛书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国科普博览网联合策划的大型科普读物。本套丛书由众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编委。丛书以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地球故事、文明星火、科技之光、万物之理、星字迷尘、生命奥秘等展区为依托,内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每一册图书均由资深专家撰写,系统地介绍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基础科学知识、科研成果
曾昭璇教授(1921~2007)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是为我国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南地学界一代宗师。 本文集收录了4帧院士的题词,和包括多位院士的曾先生生前好友、同事等为纪念他逝世一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26篇,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论著10篇,以及其绘画、书法与诗词等作品19幅(首);还附有精美彩照16版。内容丰富、新颖、生动、感人,形式活泼、多样,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可读性。 本文集可供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海洋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和其他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分布区域较广,自古就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民族先哲就注意记录地震了,随着文化的发达,历代形成传统,因而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地震史料,为世界各国所罕见。如何让这些宝贵的地震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灾害历史观,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创造防震减灾新的历史进程,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大地震》以史话的形式,精选了从古至今33次大地震事件,在尊重史实性,兼具通俗性、科普性的基础上,竭力以纪实的笔法,对地震灾害事件做一次全景式的扫描,场面宏大,内涵丰富,语言生动,是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进行多震灾国情教育的好读物。作者还以“中国大地震大事记”的形式,
什么是矿物日历 如果说,岩石,是造物主用双手塑造的雕像;矿物晶体,则是被标尺精心裁出的点睛之笔。 地下深处,岩浆、热液与岩层地块挤压、升落,伴随着亿万年光阴的地质孕育,促使各种自然元素的相互组合、蜕变,形成了它们特有的颜色和形状,这便是矿物晶体。 它们有的源于宇宙深处的爆炸,有的直接参与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深藏地下,却能聆听天地的密语,感受山川的眼神。偶然间,被地质学家寻到,经勘探、研究、挖掘、清洁……通过无数双手的努力,呈现出美的姿态,遇见感念科学、心怀自然的你…… 我们将以神奇的矿物晶体为脉络,为您带来这本集科普、艺术、时尚于一体的《矿物日历》—— 她 收录37个国家 186种矿物晶体(新增88种) 从数千张图片中精心挑选225幅至美矿物图片 102篇矿物档案 52篇矿物日志 全方位展现矿物之美,矿物
《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兴城地质》包括三部分。部分兴城区域地质,介绍了实习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地质概况和地学野外实习资源;第二部分兴城实践教学路线地质提要,介绍了各条教学路线的主要观察内容、观察目的与要求和观察提示;第三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介绍了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知识、工作程序、野外工作方法和地质报告编写方法。 《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兴城地质》可供广大地学教师和学生在兴城野外实践教学中参考使用。
本书叙述了地球重力场的基本理论及重力异常的概念;介绍了常用的重力测量仪器,陆地重力测量方法,航空、卫星、海洋、地下重力测量及重力梯度测量,以及岩石密度的测定方法;详细论述了重力资料的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包括重力异常的分离及正、反演方法等);介绍了重力法及重力资料在地球结构及地质构造研究、资源勘探及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应用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生的教科书及研究生的参考书,亦可供地球物理工作者参考。
《地震损失分析与设防标准》系统论述地震损失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共八章。一章叙述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特别是近1 00年内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第三章介绍地震损失分析模型;第三章叙述地震动特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它们是地震损失分析的基础和理论依据;第四章是我国历届抗震规范的设防标准和对我国现有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估计;第五、六和七章是《地震损失分析与设防标准》的核心内容,阐述进行地震灾害损失分析时所需的基础资料和以地震动加速度为输入参数的各类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及计算地震损失、人员伤亡的具体实用方法;第八章讨论目前设防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确定合理的设防标准以及减灾对策的经济效益问题。 《地震损失分析与设防标准》可供地震工程研究人员、防震减灾工作者、防灾减灾
《斛读地球密码》科普丛书分为地质、地貌和矿产3个系列,共计36册,包含地质、地史、古生物、地貌利矿产资源等方面内容。 各分册广引博采外的地学发现和成果,以地球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对地质现象和事实解疑释难,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有哪些、在哪里、与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关系等依次展开,力求达到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丛书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内容系统、各自成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仅可以通过对地质现象的描述让人们知其然,能通过对地球科学理论的解释让人们知其所以然,是一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地学科普丛书。
《有趣的科学知识系列:世界著名建筑》主要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各式建筑,展示建筑艺术家们那些不为人知的艺术世界。《有趣的科学知识系列:世界著名建筑》除了对建筑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的阐述,还归纳出简明扼要的建筑看点。图文并茂,用幽默有趣的小插图帮助读者掌握和理解这些独特的建筑。
当水危机步步紧逼时,我们该何去何从?首先,《水文明的崩溃》旁征博引地讲述了一个多彩的“人和水的故事”:数千年来,通过对水资源的掌控,人类创造和发展了文明;在人类的兴衰成败和文明的起起伏伏中,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后,它掷地有声地提出警告:由于我们对水资源的无知和贪婪,人类文明正濒临坍塌。于是,在这部世界水文明史的鲜活脉络中,作者试图和读者一起寻找的答案,也就呼之而出了。 《水文明的崩溃》既有鲜明独特的思想观点,又有生动有趣的史实知识(包含210幅插图);不仅能满足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需要,还可为普通者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遣。
大陆岛是大陆的“本家”,多呈花彩链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外围。在地质构造上与附近大陆相连,只是由于地壳变动或海水上升,局部陆地被水包围而形成岛屿。我国的台湾岛就是最典型的大陆岛。海洋岛按成因不同又可分为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形成的岛屿叫火山岛。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岛是典型的火山岛。塑造珊瑚岛的主力军是珊瑚虫。由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海岛叫珊瑚岛。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浅海地区,以太平洋的浅海比较集中,如澳大利亚东北处的大堡礁、我国南海诸岛中的多数岛屿均为珊瑚岛。冲积岛则是由河流或波浪冲积而成的岛屿。我国长江口的崇明岛就是我国的冲积岛。岛屿与大陆的概念是相对的。通常人们把澳大利亚大陆定为的大陆,同澳大利亚大陆一样四周被海水包围的格陵兰岛就成了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