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方位地震资料OVT处理技术》分为八章:章“宽方位地震处理技术概述”,主要对外宽方位地震处理技术作了简短的综述;第二章“OVT技术的理论基础”,简要回顾了OVT技术的发展史,概述了OV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第三章“不同观测系统OVT道集的抽取”,讨论了陆上常用正交观测系统和斜交观测系统下OVT划分和抽取方法,叙述了中心OVT的优化划分方法;第四章“OVT技术在常规处理中的应用”,主要分析了OVT道集与共偏移距道集的差别、OVT域的叠前偏移与常规的共偏移距偏移的差别,提出了从改造算法入手提高OVT域叠前偏移效率的途径;第五章“OVT域的高精度成像”,首先讨论了多角度观察OMG(OVTMigratedGather)道集问题,接着分别介绍了高精度成像的三种方法:RMO校正法、剩余速度分析法、OVT域多方位层析反演法;第六章“OVT域的叠前裂缝预测”,简要回顾了叠前
全书立体呈现了地球上庞大的地理实体——海洋的全景:从海洋的起源、演化,到海岸、海山、海岛、洋底、洋流、潮汐、气候现象、纷繁多样的海洋生物,以及世界海洋的地貌图集。同时,本书配有近5000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清照片和彩图,包括卫星图及绘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不同海洋事物的鲜明特征,将自然界的神奇与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科学和美学价值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l%,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诞生源地;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对全球气候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海洋是国防前哨,海洋环境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海洋还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
随着火星探测的成功率越来越高,载人登陆火星的技术逐渐具备。作者大胆预测,人类将在未来20年左右踏上火星表面。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全面了解火星的科学知识、人类探索火星的科学历程、各国科学家探索火星中的科学故事和zuin科技成果在火星探索中的应用等,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到火星在宇宙中的地位,思考人类在太阳系中的命运。
岩石是构成地球最基本的材料,研究地球上的诸多现象和过程,都离不开对岩石物理性质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如此,凡是研究涉及有关地球的能源、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时,也都要求对岩石的物理性质有清楚的认识。《岩石物理学》讲述了岩石物理学的基本实验事实和基础理论,包括:岩石的变形、岩石中波的传播和衰减、岩石的弹性、岩石的断裂、岩石的摩擦、岩石的强度、岩石的输运特性、岩石的电性和磁性等。 《岩石物理学》分岩石物理基础、实验岩石物理学和计算岩石物理学部分,各部分相对独立,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实验技术和方法以及数值模拟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书中还附有大量学科发展的历史材料和趣味性的应用事例,以加框线的形式给出,可自行选择性地阅读。《岩石物理学》可供从事地球科学、油气勘探和开发工程、环境和
本书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利水电部门有关中国暴雨特性分析与设计暴雨计算综合研究的总结。主要讨论降落在中国地面上暴雨量分布的特性;简要叙述设计暴雨分析原理和计算注意事项。书中分别阐述了和水利水电工程有关的暴雨主要因子(暴雨量极值、统计特征、时面深关系、时面雨型、暴雨日数和暴雨水资源、季节变化等)研究的资料基础、分析方法及主要研究成果;汇集了全国暴雨研究的综合性图表(其中包括100余幅反映全国各种暴雨特征分布或等值线的地图)、代表性地点的暴雨特性分析和代表性大暴雨的特性分析成果(其中包括80余次大暴雨和典型暴雨的等雨深线图等);介绍了有关暴雨的单项研究成果,并列出参考文献300余种;给出了暴雨区划,并简述了分区暴雨。为便于检索,还在书后附录中列出了300余次暴雨洪水的简要情况,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
审图号:GS(2015)1325号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基础图件之四: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为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基础图件之四。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基础图件之四: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部分为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图集》依据县域分为5章,每个滑坡除进行简要介绍以外,重点展现地震滑坡的全貌、后壁、左侧壁和右侧壁等形态特征,力争为读者呈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形态。冀望图集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黄土滑坡,加深对地震诱发滑坡形态要素的认识。与此同时,本图集对开展地震黄土滑坡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以及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宏观快速判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燕山山脉》聚焦广义的燕山山脉,范围涵盖河北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以及北京五地的中山地区。书中完整地呈现了该区域的山地、丘陵、峡谷、盆地地貌,分析了形塑上述地貌的两股力量:作为内力的燕山运动和作为外力的流水作用。本书还介绍了以这片土地为家园的生物群落、特殊地理位置造就的农牧过渡带、复杂的地质历史孕育的丰富矿产资源。作为华北平原的屏障,燕山山脉是众多历史事件的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的各式戏剧——长城一线烽烟四起的岁月,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跨越数千年的对话,华夏、山戎、奚、契丹、女真等
随着火星探测的成功率越来越高,载人登陆火星的技术逐渐具备。作者大胆预测,人类将在未来20年左右踏上火星表面。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全面了解火星的科学知识、人类探索火星的科学历程、各国科学家探索火星中的科学故事和zuin科技成果在火星探索中的应用等,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到火星在宇宙中的地位,思考人类在太阳系中的命运。
本书是迄今为止外系统研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学术专著。本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与方法,内容包括: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和技术,生态需水,滨水景观,河流健康评价,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方法和典型设计。中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的技术体系,内容包括:沈阳市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概况,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河流水系现状调查,湖泊水库现状调查,水质调查与评价,水生生物现状调查与评价,水生态系统动态演变遥感调查,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河流健康评价,沈阳市生态环境问题诊断。下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技术体系,内容包括:规划总则,生态需水及保障,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水质安全保障,湖泊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地下水保
全书立体呈现了地球上庞大的地理实体——海洋的全景:从海洋的起源、演化,到海岸、海山、海岛、洋底、洋流、潮汐、气候现象、纷繁多样的海洋生物,以及世界海洋的地貌图集。同时,本书配有近5000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清照片和彩图,包括卫星图及绘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不同海洋事物的鲜明特征,将自然界的神奇与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科学和美学价值
《瓦尔登湖动植物图鉴》是19世纪中期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梭罗写给大家看的博物学经典。 如果说《梭罗日记》是自然爱好者的“”,那么《瓦尔登湖动植物图鉴》便是万众期待的精华本。 书中用600篇日记,介绍500种野生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更是插入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插画家巴里 莫泽和黛比 科特 卡斯帕里所绘制的200幅精美插图。 在很多年里,梭罗给自己的任务便是漫游他的家乡康科德地区的林地、草甸和湿地,观察那里的植物、动物、天气和他的邻居们,然后在他的《梭罗日记》里记录下观察所得。这份记录不只是自然历史的流水账,也是对动物、植物之于梭罗的精神意义的一次深入探寻。而《瓦尔登湖动植物图鉴》便是挖掘了《梭罗日记》这一宝藏,会集其中关于植物的哲思、动物的趣事,用一幅全景画卷呈现了文学家梭罗周围的自然世界。 在《瓦尔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l%,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诞生源地;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对全球气候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海洋是国防前哨,海洋环境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海洋还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
《强震动观测技术》主要讲述有关数字强震动观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多年来我国强震动观测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强震动观测仪器的性能与安装使用、强震动台网的布设与维护管理、强震动观测记录的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适合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从事强震动观测工作的研究技术人员阅读。
《中国城市活动断层概论 20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专著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五”期间资助的《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2004-1138)系列成果之一,作为20个城市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和1:5万主要(活动)断层分布图说明书,集中体现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定义(篇),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构造环境(第二篇)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主要成果—探测城市地震构造环境与活动断层(第三篇),这些成果可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城市建设避让活动断层地震灾害带提供具体对象,为保障城市的地震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拓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的应用,可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
岩石是构成地球最基本的材料,研究地球上的诸多现象和过程,都离不开对岩石物理性质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如此,凡是研究涉及有关地球的能源、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时,也都要求对岩石的物理性质有清楚的认识。《岩石物理学》讲述了岩石物理学的基本实验事实和基础理论,包括:岩石的变形、岩石中波的传播和衰减、岩石的弹性、岩石的断裂、岩石的摩擦、岩石的强度、岩石的输运特性、岩石的电性和磁性等。 《岩石物理学》分岩石物理基础、实验岩石物理学和计算岩石物理学部分,各部分相对独立,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实验技术和方法以及数值模拟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书中还附有大量学科发展的历史材料和趣味性的应用事例,以加框线的形式给出,可自行选择性地阅读。《岩石物理学》可供从事地球科学、油气勘探和开发工程、环境和
生物地球化学是一门以追踪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为线索研究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活动受控于基本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本书基于量、群、流、场这四个概念重点讨论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丰度、形态、运动及各种驱动力场,探究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生命的起源、进化和生存状况,分析生命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基于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机制所建立的一个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及其详细的科学原理和应用。读者只要具备中学化学知识就可很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为专业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