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法的专著全书共4章,第1章全面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的学科定位与体系,回顾其发展历程,展望其未来趋势,第2章为海洋地球物理基本理论部分,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物理本质与几何表示,第3章为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分析部分,重点介绍数据与计算方法、积分变换与谱分析方法、反演解释方法,第4章为应用部分,详细介绍海底浅层结构探测、海底热流探测、海洋重磁与地震探测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工作方法、资料整理与地质解释。
本书根据对天津及邻近地区活动断层高分辨率航卫像片解译、地球化学探测、浅层地震勘探与准确定位、水上地震地层探测、电阻率CT法探测、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等大量活动断层探测和鉴定科研工作,建立天津地区新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剖面,重新确定天津断裂和沧东断裂的空间位置、延伸长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对天津断裂、沧东断裂的活动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结合天然地震层析成像、航磁、重力联合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宽角度反射/折射探测等,对天津断裂、沧东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划分断层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区段和潜在震级,计算发震概率和地震复发时间;利用基于统计学的格林函数合成法与三维有限差分方法结合的混合计算方法的地震动评价体系,在建立三维震源模型和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基础上,评估天津断裂、沧东断裂的地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芦山7.0级强烈地震袭来,天全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巨大灾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南充市等全国各地的倾力援助和支持下,天全大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热潮,一个浴火重生的新天全很快展现在世人面前。《芦山强烈地震天全抗震救灾志(附光盘)》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这段历史,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交流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天全县县情,探索发展规律,制定重大决策,以及教育后代,造福后世,鼓舞人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手册是为了更好地执行SL278—2002《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DL/T5051—1996《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和SL250—2000《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而编写的,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主要经验。全书共分两篇16章,包括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涉及基本资料和外业工作,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目标和遥测站网布设与论证,水文预报方案配置,通信方案与工作体制,通信组网方案,设备配置及软件功能设计,土建工程设计及投资概算等。本手册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工具书,可供从事工程水文及有关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分为张量分析、弹性力学、弹性波理论部分。在张量分析部分,从近世代数、流形的基本概念出发,帮助读者认识张量的本质属性;张量分量及其运算则在一般的仿射坐标系下进行讨论。在弹性力学部分,应用张量表述,推导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边值问题及其解。弹性波理论部分是弹性力学问题位移方程应用的进一步推广,涉及均匀介质中的弹性波,包括球面波、平面波以及平面波的反射与折射等内容。
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开发的虚拟仿真应用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宏观地震灾害场景、地震救援现场场景、单兵操作废墟场景等不同分辨率的虚拟地震灾害场景,通过人在回路的仿真技术,为受训者提供一个“看现场、做决策”的沉浸式的虚拟训练环境,并可对训练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系统突破了分布式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维人机交互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应用技术》可为外虚拟仿真技术、救援技术等相关领域专家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紧急救援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的使用手册。
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不同介质中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钒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中钒的形态及地球化学活动性、钒的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累积特征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共8章,内容涉及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不同方面,既有钒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基本特征的介绍,也有环境中钒的来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归趋以及钒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的总结与归纳,还分析了生物体中钒的分布、钒的生物效应及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此外,作者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的钒资源基地——攀枝花地区大气、土壤、水、沉积物、植物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钒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本书适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生物地球化学是一门以追踪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为线索研究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活动受控于基本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本书基于量、群、流、场这四个概念重点讨论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丰度、形态、运动及各种驱动力场,探究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生命的起源、进化和生存状况,分析生命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基于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机制所建立的一个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及其详细的科学原理和应用。读者只要具备中学化学知识就可很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为专业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宽方位地震资料OVT处理技术》分为八章:章“宽方位地震处理技术概述”,主要对外宽方位地震处理技术作了简短的综述;第二章“OVT技术的理论基础”,简要回顾了OVT技术的发展史,概述了OV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第三章“不同观测系统OVT道集的抽取”,讨论了陆上常用正交观测系统和斜交观测系统下OVT划分和抽取方法,叙述了中心OVT的优化划分方法;第四章“OVT技术在常规处理中的应用”,主要分析了OVT道集与共偏移距道集的差别、OVT域的叠前偏移与常规的共偏移距偏移的差别,提出了从改造算法入手提高OVT域叠前偏移效率的途径;第五章“OVT域的高精度成像”,首先讨论了多角度观察OMG(OVTMigratedGather)道集问题,接着分别介绍了高精度成像的三种方法:RMO校正法、剩余速度分析法、OVT域多方位层析反演法;第六章“OVT域的叠前裂缝预测”,简要回顾了叠前
由于空间大地测量的崛起,大地测量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崭新的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绝大部分为新方法所取代,经典大地测量理论因赋予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大地测量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为了以有限篇幅包容大地测量的发展,对于已被取代的传统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只作概述;对于现在仍有价值的理论,则采取压缩方式,即简明扼要,但无损于内容。《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着重于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介绍,特别是大地测量在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问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燕山山脉》聚焦广义的燕山山脉,范围涵盖河北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以及北京五地的中山地区。书中完整地呈现了该区域的山地、丘陵、峡谷、盆地地貌,分析了形塑上述地貌的两股力量:作为内力的燕山运动和作为外力的流水作用。本书还介绍了以这片土地为家园的生物群落、特殊地理位置造就的农牧过渡带、复杂的地质历史孕育的丰富矿产资源。作为华北平原的屏障,燕山山脉是众多历史事件的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的各式戏剧——长城一线烽烟四起的岁月,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跨越数千年的对话,华夏、山戎、奚、契丹、女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