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检测技术》介绍了雷电的形成、分类及其危害,探讨了雷电活动基本特征、雷电流幅值分布概率、雷电绕击率、反击率和人工观测雷暴最远距离等问题。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十余年的防雷装置检测技术经验,阐述了防雷装置检测一般规定、常用仪器设备及其原理、检测技术、报告书制作和雷击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建筑物、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高速公路、移动通信基站、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SPD以及发电厂、变电站地网检测技术方法。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是防雷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雷电防护技术业务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
《火灾》通过多个灾害实例,叙述了火灾的特点、成因和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然后通过描述各灾害发生的前兆,介绍了这些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并针对各种灾害介绍了简单实用的自救及互救方法,最后对人们灾害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做了一定的分析,介绍了有关心理干预的常识。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动力气象学导论》全面、系统而简要地论述了动力气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基本性质、大气运动方程组、大气波动、长波动力学、不稳定理论、热带大气动力学、平流层动力学以及数值天气预报等。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动力气象学导论》适于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和有关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有关院校气象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日历(公历2017年)(精)》主 要选取已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的365个地 理标志产品代表,结合2017年日历信息,以日历书的 形式展现地理标志产品的精美设计和整体特色。本书 内容每月份开篇用一张精美的地理标志产品特写图片 跨页设计,每月设置一个月份节气对应主题,每天日 期页面偶数页用地理标。本书由本书编委会编。
近几年来,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对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小冰期与近百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特征、空间变化、成因、机制,对于理解百年年际尺度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趋势,为人类预防灾害、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自然环境压力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服务学基础》从软科学和气象科学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概述了气象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总体技术方法,提出了现代气象服务学的基础框架和主要内容。本书注重总结我国气象服务的实践经验,并从理论上予以系统化,研究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气象服务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内容上叙述上,不仅对气象服务业适应市场经济所涉及的软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还对气象服务技术作了系统的概括,特别对气象信息服务技术和气象工程服务技术作了专门论述。本书可为气象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提供关于气象服务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的系统指导,并可作为气象服务人才系统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服务研究的参考资料。此外,本书还可供气象服务用户参考。
本书简述了CINRAD/SA-D型双偏振天气雷达组成和原理、软件安装与使用、产品说明等概况,结合现有《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第二版)》和《天气雷达定标业务规范》,重点介绍了双偏振天气雷达维护和定标、主要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故障案例分析、双通道一致性标校等实用操作方法和技巧。书中配有大量简单易懂的维修操作图,凝聚了雷达保障技术人员的宝贵经验。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介绍了雷电的形成、分类及其危害,探讨了雷电活动基本特征、雷电流幅值分布概率、雷电绕击率、反击率和人工观测雷暴最远距离等问题。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十余年的防雷装置检测技术经验,阐述了防雷装置检测一般规定、常用仪器设备及其原理、检测技术、报告书制作和雷击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建筑物、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高速公路、移动通信基站、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SPD以及发电厂、变电站地网检测技术方法。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是防雷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雷电防护技术业务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
《气候变化》是本专门为大学生编写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教材。本书所选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还包括了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适应、减排和国际制度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以及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因而,本书不但适合自然科学专业的同学,也适合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科学的学生。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卫星气象探测的基本理论,卫星资料的获取和资料处理方法,定量提取气象参数的原理和方法,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特别是卫星在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全书分十章:、二章给出卫星气象学的概貌,卫星观测的内容、特点和气象卫星的发展情况,并介绍气象卫星观测所用的轨道及卫星轨道的基础知识;第三章是气象卫星观测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辐射传输理论、卫星观测原理;第四章描述卫星资料的获取、接收和处理;第五~八章是卫星云图分析的基础,介绍中纬度地区重要天气系统的云图特点,卫星资料在热带地区和台风中的应用,以及在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第九章是由卫星资料定量获取气象要素;第十章简要介绍气象卫星资料在农业、森林火灾、海洋遥感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相关专业
《云天探秘》揭示了空间大气所产生的种种奇妙光象的奥秘,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雨、雪、雾以及几种灾害性天气发生、演变和影响的来龙去脉,介绍利用天象物象的变化预测未来天气的简易方法,诠释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全书旨在让读者深入地理解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该书内容丰富,语言清晰,阐述简明,通俗易懂,适合广大青少年和气象爱好者阅读。
《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第2版)》较详细地叙述了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气象科研及预报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概率论基本原理、统计检验、选择信息的预报因子、回归分析、二分类预报、考虑经济效益的决策、主成分分析、气象场的经验正交展开、气象场的奇异值分解、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奇异谱分析等。各种方法都附有原始数据资料以及详尽的计算步骤和结果。《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第2版)》可供气象台预报员、科研工作者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统计预报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对于从事农业气象预报、水文、海洋、地震预报、地质数学、生物统计、市场预测、医学统计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院校的师生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本系统讲述数值天气预报原理及其应用的教材。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本为大学本科通用教材。修订后,其后面的章节也适合研究生作为教材。 本书的内容主要有:数值天气预报基础知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设计;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类型和给定方法;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和湿热力过程的参数化;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基础;中小尺度的MM4及MM5模式;中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气象台站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参阅。
《21世纪的气候》汇集了全球气象学家的精品短文,在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赞助和世界气候计划(WCP)的指导下,由一个国际专家组编纂而成。这些专家对整个20世纪的全球气候系统作了充分的、综合的、精辟的总结,对世人瞩目的天气气候事件作了详尽的描述。此外,书中就人类观测和监测气候系统的能力发展过程进行了追踪溯源,并概述了当前人类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的可预报性的认识。书中最后就如何把我们在20世纪获得的气候方面的经验运用到21世纪造福于人类社会作了展望。 《21世纪的气候》使用了大量精美的图片,行文通俗易懂、优美流畅,对21世纪伊始气候对人类提出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全书论据丰富,图文并茂,既能吸引对气候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可作为有价值的教科书使用。 历史前进到20世纪末,气象学家发现,自然原因
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报告基础四国专家组著内容提要公平原则是构建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基石,只有公平的国际气候制度才能得到各国的接受和执行。“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EASD)”是对公平原则的一种阐释。本书收集了基础四国(BASIC)专家对于“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及其具体执行机制构想的论述,既可为各缔约方制定相关谈判策略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Equity principle is the key footstone to construct future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Only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perceived to be equitable can be accepted and implemented by allParties. Equity principle can be further expressed as “Equitable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ASD)”. This volume collects theperspectives from BASIC experts on the basic ideas andimplementation frameworks of EASD. Negotiators from differentParties can refer it to make the negot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内容简介: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著。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使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特发表该白皮书。
低温冷害是影响我国的严重气象灾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低温,造成作物歉收。一般春、夏、秋季低温造成的灾害称为冷害,冬季称为寒害。《低温冷害》章概括地介绍了近百年中国的温度变化及四季的低温;第2章讲述低温冷害的基础知识,包括冷害对作物的影响和致灾条件;第3章介绍低温冷害的监测、评估和防御措施;第4章讲述东北夏季低温的气候变化;第5章介绍东北低温的形成机理和气候背景。 《低温冷害》可供高等院校气候、气象、地理、农业和环境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以供从事这方面业务或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气象学北方本(第二版 非气象专业用)》内容分5个部分,部分是大气物理学基础部分,包括辐射、温度和水分3章;第二部分是天气学部分,包括气压和风、天气和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及其防御3章;第三部分是气候学部分,包括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农业小气候2章。每个部分都在阐述气象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本修订是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个编者的特长及在相关领域内取得的成绩,采取各尽所能,自愿选择的办法,认真编写好每一个章节。本次参加《气象学》编写的有:沈阳农业大学刘江、殷红、高西宁、李秀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穆婉红,内蒙古民族大学杨恒山,山东农业大学刘克长、任中兴、朱西存,山西农业大学郝兴宇、李萍、石晓东,河南农业大学王谦,甘肃农业大学李永宁,天津农学
《农村气象灾害避险指南》讲述对于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防范,一是预警,二是避险,三是应急,四是保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编写《农村气象灾害避险指南》,旨在使乡村干部和农民朋友们了解气象灾害的预防知识及避险和自救互救的方法,从而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